试论美国解释性行政法规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1

  (二)行政立法权的自我限制
  解释性行政法规来源于行政机关的自行立法活动,因此不具有与法律法规相同的法律效力。这一特征就保障了解释性行政法规在发挥行政权力积极能动性的同时,不会放任行政权力对立法权力的无限扩张。因为解释性行政法规不涉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当事人不具有强制力,在解释性法规侵害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时,此解释性法规可以不被采纳。这样使得解释性行政法规在一种相对独立的位置,作为一种专业的、科学的解释和标准类规范存在于行政主体和当事人之间,为当事人从事行政活动提供更详尽的规则,同时在行政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合法合理性的解释性法规可以被立刻排除在法规适用之外或将其替除更新,以规制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权,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制定解释性法规程序便捷,提高行政效率
  美国行政法上的绝大部分立法性法规之所以必须经过告知与评论等非正式程序,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程序提升立法性行政法规的质量的和公众参与的程度以及行政机关的政治责任。然而,非正式程序要求会耗费行政机关较高的成本与时间,有时可能导致法规迟延甚至法规不作为,因此,美国许多行政机关从有效实现行政规制的角度来选择颁布立法性行政法规或解释性行政法规。对于一些需要有强制性效力的规定,行政机关选择制定立法性法规;对于细节性的规定则由解释性法规来实现。由于解释性法规主要在于解释法律或立法性法规中已经规定的权利或义务,而非创立新的权利或义务,因此在制定解释性行政法规时,行政机关并不需要国会的授权。同时,解释性行政法规在制定程序方面的要求也不高,这正是解释性行政法规的意义所在。它可以减少因适用告知与评论程序而带来的繁琐,如美国得克萨斯州行政机关仅2001年就颁布了约17927项非立法性规则。如果适用通常的告知与评论程序来制定这么多规则,显然耗时和费力。在实践中,特别是一些承担风险规制的机关如环境保护管理局、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通过颁布大量的解释性行政法规,切实提高了行政规制的能动性与质量豒。我们可以看出,解释性行政法规的内容灵活,制定程序简便,是丰富依法行政内涵的重要手段。
  (四)运用灵活,更加能够适应社会变化
  解释性行政法规在适用过程中的不合法不合理内容可以不被采纳,促进了解释性行政法规的的更新,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解释性行政法规的的效力特征及其适用方式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行政事务的日益增多。由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实际地发生着变化,然而法律与法规更需要稳定性的特征,这时,解释性行政法规的作用日益凸显。解释性行政法规可以针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求对法律法规作出新的解释,制定新的标准,制定新项目废除旧项目,使法律法规出于相对的动态变化发展之中,同时可以快速去除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旧规则,保障行政活动的公平与效率。

  三、美国解释性行政法规的规范化和发展

  解释性行政法规大量存在,其规范化法治化的要求也是发展的题中之义。目前来看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解释性行政法规与立法性行政法规缺乏明确的划分标准;解释行政法规受到法院采纳的条件不明确,《联邦行政程序法》没有指明法院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法规,而且对于法院是尊重还是忽视这些解释性行政法规以及给予行政机关的说明力多少权重,均未置可否;司法审查角度看,《联邦行政程序法》第706节有关司法审查的条款,告知了法院如何处理法律问题,但由于行政机关在其被授权的特定领域内往往比法院更为专业,因此法院在处理解释性行政法规的问题上总是摇摆不定,缺乏判断其合理性的必要依据;从程序角度看,解释性行政法规制定适用例外程序,但例外程序的适用没有明确的范围及适用条件,容易导致例外程序的滥用,忽视了公众对于行政法规制定的参与权。针对以上问题,解释性行政法规需要明确的立法。

  首先,应明确区分解释性行政法规与立法性行政法规,这种区分应该慎重考虑,但凡涉及到公民权利义务的法规的制定都应区别于解释性行政法规,防止公民参与度的缺失造成政策失去公平。但是运用解释性行政法规仍然必将成为积极行政实现的重要途径。
  其次,解释性行政法规必须是由行政机关颁布而非个人意志的体现,并且必须公之于众。作为获得司法机关尊重的条件,这种解释性法规必须在联邦登记上公布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让公众知晓并可以获取。如果行政机关能够合理地解释自己的决定,并且前后的解释相一致,那么法院就不应拒绝行政机关这种合理和公平的解释,而尊重其专业性。
  再次,解释性行政法规在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并且新的解释优先于旧的解释,当行政机关溯及性地适用解释性行政法规而引发不适当的困难时,审查法院必须阻止行政机关的行为。同时,只要行政机关改变立场的行为没有不适当地侵犯到溯及性的利益,也没有与规制条款所体现的意图不一致,法院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关注行政机关的立场是否前后一致。对于解释性行政法规的司法审查更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应对不合理的解释性法规鱼以及实地变更和更新。
  最后,解释性行政法规的制定适用例外程序,不需经过告知和评论程序,这是基于其法规性质和行政效率要求考虑的。但是,例外程序不能被滥用,解释性行政法规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时,或者法规的制定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不利影响时,其制定程序仍然应适用非正当程序,保证公民的参与权。

  四、美国解释性行政法规对于我国行政法规的借鉴

  美国行政法中的解释性行政法规对于我国的行政法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我国的行政法体系划分行政法规、规章与行政规范性文件时通常以制定主体为标准,制定主体级别越高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越高。这样的划分标准忽视了行政法规的不同作用而应具备的相应拘束力,单纯按照级别区分效力,是缺乏实践意义的。许多以解释基准、裁量基准等形式出现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具有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效力且渗透于行政规制的所有领域,这使得行政立法行为和解释行为难以区分。同时,有些级别较低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多数还涉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法规却缺乏立法性法规应有的普遍的效力位阶。例如,国家“馒头标准”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仅仅是只做馒头的参考标准,但没有解释性行政法规的划分,使得这样一个参考标准变为具有强制力的立法性法规,实在缺乏实际的意义;而地区性的环境保护法规却成为管得了河上游管不了河下游的空洞文件。
  我国的行政法制体系应当明确区分出解释性的行政法规,其效力和制定程序独立于立法性行政法规的固有体系将这种法规的横向划分与“央地”的纵向划分相结合,每一级别的法规制定主体所指定的立法性法规都有与之相配套的解释性法规独立存在,这使得行政规制的范围和对象更加明确,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
  第二,解释性行政法规的建立能够提升法规的专业性,科学性。其内容和制定程序体现了行政机关长久以来的行政经验,对于法律法规的解释和标准的制定,能够提升行政机关的行政效能,为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活动提供参考与指导。
  第三,解释性行政法规的建立可以防止行政权力的扩张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应有自我拘束,增加解释性行政法规就是提升行政机关对于向立法权扩张问题上的自我约束。解释性行政法规是解释现有法律法规不创设新的权利义务,不具有绝对强制力。在我国,将更多解释性,标准性的行政立法归于解释性法规之下,无疑是对行政立法主体的限制。此外,行政机关可以将许多执行层面的内容成文化、公开化。这不仅有利于公众了解行政运作的具体情况,而且有利于行政机关宣示未来的政策倾向,从而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另外,解释性行政法规作为解释与标准应接受法院的审查,做出及时的修改和变更,以其灵活性适应行政作用下的环境的变化。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