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点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甚至决定青少年能否成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仅有良好的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教给下一代基本的情感和社会能力,教给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引导他们能控制情绪低潮、增强自觉意识、保持乐观心态、树立自尊与自信、不断自我激励,最终受教育成为“心”和“智”都健全的人,即真正的“身心智”和谐发展,以适应纷繁多变的社会乃至创造缤纷多彩的世界。这样的教育需求和教学实践,就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即如何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心理误区的跨越。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否被学生认可接受、课堂教学能否气氛活跃,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虽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它同时更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状态。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教学任务一定能完成好,并能取得最佳的效果。相反,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就会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不少政治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规律”,或不重视这一问题,如果他们能够在保证良好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去完成教学任务,并同时注意学生的心理误区的疏导,那么教学工作就可以完成,也能“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不可否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督促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方面的教育是成功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在自我管理、创造力、自信心、开放意识、自我激励、合作能力等情商内容的教育上存在疏漏。我国以前的教育只重视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智商方面的教育,为下一代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阻碍。而在每个人的生活历程中都需要快乐、需要健康,学生更加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新颖独特的创造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足够的自信心、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的现实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及教学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完成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并在传输知识的同时,师生共同实现心理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首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全面性”。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成绩,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这就忽视了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完成,是片面性的,似乎只要课堂纪律好、考试成绩高就万事大吉了!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政治教学论文 )在评价学生时仅仅以成绩优秀为标准,平时对学生的关心也局限于作业与成绩等。这样的心态,会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也违背了教育心理学理念,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莫论“教学相长”。
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整体性的。从教学的角度看,它是师生间的智力互动,同时也是心理互动。在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完成的同时,还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仅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仅仅局限于完成一个或一些知识,就会束缚教师的能力的升华,也会阻碍学生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所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以全面发展为主旨,关注学生智力、心理两方面的教学期望值,让学生在教学中完成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更高的境界。
当前,现在的学生读书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如当年的我们苦,但是他们的精神压力却几倍于我们:他们需要解决身体的变化与心理的适应的矛盾,需要解决学习与交友的矛盾,需要解决成绩与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逆反心理”,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轻视政治课现象、因为应付考试而背诵大量知识点的厌倦、对教师一成不变的枯燥教学的失落、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如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自己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心理的调适,可以自我调适,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完成。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调节自身的教学心理,热爱政治课教学事业,以工作热情和信念排除心理障碍,以精彩的教学语言、教育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贴近生活,来源于政治经济生活,更将指导生活,觉得在教学中有收获,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保证教学在健康良好的气氛中完成,让学生心理稳步健康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则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表现在教学中就是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讲究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式教学,教师就要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项交流的教学方法,有开拓性、有创新。课前要从总体上考虑到需要教师讲的内容是什么,需要学生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做到条理清晰。教师要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的关系,时刻将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不断成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之间在认知、感情、思维等方面不断交流的过程。认识上一致了、情感上有了共鸣,就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课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加上对一些社会、经济等理论的阐述,本身就很抽象,所以,要力求消除学生在情感上对政治课的“消极性”,否则,将
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所有认知的基础和前提。”赞科夫也曾说过:“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对政治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对知识娴熟的掌握、对技巧灵活的运用、对课堂整体的驾驭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如果能游刃有余地剖析知识、不着痕迹地运用技巧、充满激情地灌输理念,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产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种状态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所必须的。正所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在师生积极情感之下完成。那么,消极情感必须消除,积极情感一定要饱满,唯其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能做到既有智慧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升华,还有艺术的熏陶,那么一节课就是一场盛宴,是美的享受,让学生的情感和心灵都得到升华,教学的理想预期值也就达成了。
总之,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调适及心理问题的解决,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我们政治教师要将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摆脱心理羁绊,跨越误区,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完成质的飞跃,让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教学“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实现师生共同的心理健康提升。
[关于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中职思想政治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
2.CAI课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范文4000字
3.关于思想政治的论文
4.关于提高公路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思考
5.关于生活化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6.关于创新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7.关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的论文
8.关于打造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小论文
9.初中政治教学论文方向
10.初中政治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