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策略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具体化,着眼点在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运用一切文明成果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对今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与游牧生产方式相比,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在《道德经》中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望人能够尽量少地干预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效法天地。此后战国时期的荀子则在《荀子王制》中提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的思想。这种“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认为人们应当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利用人的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崇拜自然,期待自然的恩赐。但无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崇尚自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都一致强调“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关系的和谐,《易经乾卦》就有“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名,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的说法。公认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当属宋代理学家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提出“天人一理”说法,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认为万物都有道德权利,人应当对万物负有义务和责任。除了在思想上强调“天人合一”外,我国古代的律法也十分重视生态保护。据《尚书》记载,“帝舜曾任命九官二十二人”,其中就有管理山林鸟兽的“虞官”与“衡官”。《礼记》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杀虫胎,夭飞鸟,毋弭母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波池,毋焚山林。”将生态保护的限制具体到了各个月份。到了秦代,关于生态保护的律法进一步发展,云梦泽出土的秦简《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至唐代,生态保护的立法已经基本完善,例如《唐律杂律》规定:“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明与清都沿用《唐律》,清代还设立专司水事的都水监,制定围猎、管理林木的条例,对随意砍伐者予以刑罚。这些逐步固定、完善的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论创新表明,经过长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因为环境问题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时常见诸与报端,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危害。实践证明,缺少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根本无从提起,广大人民不可能拥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就会停滞不前,最终会因为生态危机而陷入混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基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矫正之上。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尽管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但资本无限制的逐利欲望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合理物质交换,造成生态异化和劳动异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要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变革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今天以工业文明为导向的社会中,不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工业文明的前途必然是生态文明,但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贪婪本性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有着根本性矛盾。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是非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社会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吸收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的必然选择。前苏联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资源浪费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前苏联就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量湖泊萎缩,大片森林被毁,各大城市空气质量很差,主要农业区土地沙化,等等。尤其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更是贻害无穷。前苏联出现的生态问题表明了忽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严重性。结合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世界潮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定要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义不容辞的国际责任
十八大报告指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当今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一国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不仅会影响本国,更有可能跨越国界成为国际问题。近年来,生态纠纷已经成为国际纷争的主要诱因,有些国家甚至为了生态利益不惜大动干戈。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义不容辞的国际责任。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面临着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近代西方国家在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我国在完成现代化历史任务的进程中继续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高能耗模式,不但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更将对全球的生态问题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进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必然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然而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指导下,提出了生态殖民主义理论,不顾全球性生态恶化,妄图以牺牲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态效益为代价,以换取生态问题的局部缓解。1992年《经济学家》杂志刊登了一份名为“让他们吃下污染”的备忘录,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在里面写道:“衡量污染对健康损害的成本取决于从过去日益增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所获的收益,污染对健康损害成本最低的国家,也应该是工资收入最低的国家。我认为,向低收入国家倾倒大量有毒废料背后的经济逻辑是无可指责的,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由此可见,这种生态殖民主义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对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经济逻辑最直白的表达。我国目前已经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一方面应当警惕发达国家利用我国迫切发展经济,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的状况,对我国进行生态殖民主义活动。另一方面,应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和谐世界的理念相结合,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路径。总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促成和谐世界和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与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学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1.初中政治学生论文范文参考:光盘行动
2.关于初中政治学生小论文
3.地区共同体:生态政治学的处方及其问题(1)
4.政治学与行政学论文报告
5.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1)
6.世界气候的国际政治学分析论文
7.高中政治学习方法之我见论文
8.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
9.关于政治小论文参考
10.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文明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