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12-13

  同辈群体满足了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青年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制定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年度检查制度,……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1]

  2004年16号文件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2]

  班级、宿舍等学生正式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管理的主要载体。同时大学生公寓、兴趣组、网络中的虚拟群体等非正式组织,对当代大学生学业、价值观、就业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时代的变化中,同辈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着。有调查显示:“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因素的结构程式,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变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家庭、学校'.”[3](p121)其中,同辈群体已经超过家庭和学校,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第二影响源。M·米德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4](p74)充分表明了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同辈群体的参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显着,是时代要求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较好途径。

  一、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同辈群体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其着作《社会学》中,将同辈群体做了详细的定义,即: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5](p174)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一定是朋友,成年人选择同辈群体,一般以共同的兴趣、活动、职业或社会位置为基础。在成年期,年龄的局限更有伸缩性,30-50岁之间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同辈群体的成员。鲁洁认为:“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他们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6](p592)陈秉公认为:“社交圈也可以称为朋友圈(朋友群体),就是人们为实现社会目标或满足心理需要,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的有感情投入的联系密切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小群体。”[7](p397)不同学者对同辈群体的内涵理解不同,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同辈群体也称非正式群体,是与正式群体平行存在的一个群体。而笔者认为,同辈群体的基本内涵:出于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目标、共同活动方式等因素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自身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大学生同辈群体

  我国学者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学生同辈群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陈毅松、王磊等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同辈群体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初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基于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自发形成的个人属性层面的关系。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之间交往密切,感情相依,有着较为明显的情感色彩,对同学、教师以及社会和家庭中的人和事持有共同的见解。张亚南认为:“大学生同辈群体环境是指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大学生个体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环境。”[8]

  本文研究的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定义为:年龄层次相同,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大学生个体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大学生在各种聚会、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共同合作,同辈群体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不断整合个人的价值观、尝试社会角色的转化并最终实现自我的需要。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基本信息检索

  通过“中国知网”以“同辈群体”为主题词,在期刊中进行全文检索,得到5736条信息;以同样方法进行篇名检索得到96条信息;在博硕士论文中全文检索得到2665条信息,主题检索得到609条信息,题名检索得到22条信息;博士论文为零。

  通过“读秀学术搜索”,以“同辈群体”为关键词,在知识中检索,得到8358条信息;在图书中进行全字段检索,得到118条信息,进行书名检索,得到零条信息;在期刊中进行全字段检索,得到713条信息,进行标题检索得到167条信息;在学位论文中进行全字段检索,得到355条信息;进行标题检索都得到21条信息;在报纸中进行两种方式检索都得到4条信息。

  从检索结果来看,学者对“同辈群体”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

  2.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基本内容

  国内很多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维视角对大学生同辈群体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

  (1)从社会学角度,主要是针对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此类研究是同辈群体研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汪艳(撰写硕士论文)、冉冉、李吉文、李进会、李颖(对绍兴文理学院1080名学生进行调查)他们认为:“一方面,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满足大学生情感交流需求和归属需求;有助于大学生学习进步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交流生活感受和社会资讯;培养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和担当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也存在着消极影响,同辈群体不良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9]

  (2)从心理学角度,主要是研究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这类研究主要体现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治疗起到的积极作用。杨子珺、隋丽丽、李海红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通过培训和指导组成的具有心理咨询服务和教育功能的同辈群体,能够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等活动中,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的教育疏导模式。”[10]

  (3)从教育学的角度,主要研究同辈群体与班级管理的关系。黄克新认为:“同辈群体的评价对中学学生行为的矫正与引导作用十分巨大,可以说是超过了所有教育力量的一种力量,因为学生把同辈群体当作自己的’社会‘来理解,同辈群体的评价直接关切学生本人是否被这个群体社会接纳、认同,事实上这个群体也是他们未来社会构建的基础。班级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教师或者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用好同辈群体评价这个手段,会很有效地推动班集体建设与良好班纪班风的形成与保持,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

  (4)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下的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关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特点。大学生同辈群体有普通群体的特征,但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又具有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征。徐美英、郭亮认为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主要特征有:价值取向相近、心理归属认同、交往内容广泛、成员关系平等。陈毅松认为大学生同辈群体有以下特征:“作为自发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成员关系基本是平等的,群体成员中一般有核心人物,发挥较大的影响力;同辈群体有自己的群体文化。”[12]

  关于大学生同辈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陈毅松明确指出,同辈群体满足了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青年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王磊认为,同辈群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真实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和大学生之间的自由平等交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徐美英、郭亮认为:“’同辈群体‘为大学生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新载体,’同辈群体‘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深入了解教育客体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同辈群体‘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同辈群体‘交往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关于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王磊认为:“尊重和重视同辈群体,加大同辈群体研究,完善教育体系。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群体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群体中核心人员的教育培养,发挥核心引导作用。”[13]

  梁宇嫣的观点与王磊基本一致。徐美英、郭亮认为:“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引导,完善群体内部的行为准则,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同辈群体交往氛围,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同辈群体活动中,发挥主流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为同辈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培养典型人物的素质能力和道德品质,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

  关于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王宏认为:“随着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4]姚俊、张丽认为,网络同辈群体为大学生提供了非常方便快捷的交流空间,但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造成心理疏离感和孤独感等现象的出现。

  3.与同辈群体相关的其他研究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交往观、学习观、职业观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同辈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武朝明认为,同辈群体压力是无形的、经常的、“同辈群体压力是强大的、同辈群体压力的作用是双向的”.同辈群体压力既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并提出了引导同辈群体压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同辈群体的良性发展”的对策。

  (三)国外研究现状

  1.基本信息检索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