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话语形式的创新从话语形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为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两种形式。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创新体现在文本话语的创新和实践话语的创新。其中,实践话语的创新是文本话语创新的基础,文本话语创新为实践话语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文本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内容,从宏观上可分为教材话语和理论话语两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必须实现文本话语的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从理论主义倾向向大众化教育思维转化,要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教条主义的文本话语中解放出来;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基本内容的理论文本体系,转换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诉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文本话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等文本话语新内容。文本话语的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针,以充分体现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性为话语指向;要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党的历史文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材等文本中提炼新的话语,挖掘其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本话语,即后文本话语,并使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基本构成逻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表达方式,话语不仅反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根植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其生命力。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少从实践中提炼具有学科原创意义的话语,而过多地借鉴了其他学科的话语。因此,创新实践话语,使之与理论话语形成一定的张力,这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的创新要结合现时代的实践,体现出话语思维的大众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外延,使之向不同语境如网络语境、文化语境、生活语境、和谐社会语境和国际语境延伸,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进路
新的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撑起了创新空间,然而,如何跨越新旧理念整合的现实障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从“文本”到“人本”的进路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显现出一种深层构架。“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它最初表示编织的东西,后来演变为任何书写下来的话语。本文所指的“文本”,是指用概念、范畴、原理所建构起来的一个抽象的“理论世界”。这是一个逻辑的、符号的、冰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情感需要的丰富性和生命体验被逻辑与理性的单向度所遮蔽,由此造成人的生命活动的机械[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刻板与僵化。究其原因,由于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理性的兴起,过分注重于科学的标准而忽视了价值理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像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传授或认知开发的过程,其基本途径是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与教学,传授和灌输思想政治理论与价值观,由此形成了基于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话语范式,即文本话语范式。文本话语范式的特点是知识化、教条性、封闭性、泛政治化、理想化,其表现形式是价值取向的片面性、话语内容的狭隘性、话语主体的单一性、话语方式的“独白”。文本话语范式因其疏离日常生活,忽视教育、养成、体验和感化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创生的根基。改变这种状态的根本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中注入人的要素,构建一种基于“生活世界”的人本话语范式。人本话语范式,是“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中的体现和应用,它将“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理念、话语目标、话语原则、话语内容、话语交往、话语形式等方面确立人本向度;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照现实的个人的地位与价值、人的独立与自由、人的尊严与人格、人的现实权利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等;把引导和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实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把理解、关心和尊重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必须立足于人本向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本真价值的诉求得以复归。为此,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接受者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从“话语文本中心论”转向“话语接受者中心论”,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产生话语的心理结构,关注他们对话语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态度。这是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受教育者具有主体选择性,这种主体选择性体现为对话语信息的感受、选择、判断、认同、内化和践行的能动性。传播学认为,话语从传递、接收到理解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整个传递过程中,话语信息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作为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言语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选择性规律。由于受教育者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经历不同,认知模式和接受图式不同,因而从同一话语信息中生成的意义也就存在差异。要消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和矛盾,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契合受教育的话语环境,使话语符合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的身心特点。在话语内蕴上,教育者要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营造融洽的言说场景,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取向和接受融洽度追求。要以“生活世界”为支点,创制“亲近性”文本,实现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从政治性的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从“形而上”的抽象话语向“形而下”的具体话语转换,消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话语差异和冲突,最终实现话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