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美学思想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9-01-20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美学思想人格美差异美

  论文摘要:在教育方面,美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把课程科学美、教师人格美、学生的心灵美和差异美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通过两种教育理念的交流、借鉴、融合,达到“双赢”的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与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有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价值认识方面的接受,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某种理想和信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而关于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也有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论述,这对现在的思想政治教学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一、课程科学美的弘扬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都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美。教师要仔细研究、深刻把握,通过精练、确切、清晰的语言,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做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真正完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美。

  1 学科知识的系统美

  教学内容分模块、单元(专题)、课、框、目等,层次分明。各模块自成一体却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微观层面,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夯实基础,以每一课,甚至每一节作为一个中心点来掌握知识要领。在宏观层面,要在综合分析的指导下,探寻每一模块的主线,以该主线来贯穿模块知识,提纲挈领,由点到块,由块至面,以点带面,以面引点,最终在更高的水平上通盘把握学科知识。当然要做到此,除学生自身勤奋努力以外,还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主干知识和知识结构体系,并提供便捷的学习记忆法以供参考。

  2 学科之间的和谐美

  新课程学科各有指向性,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本身不是难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在教学理念上的导向性与倾向性。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加以适当阐析,不但体现出教师自身学识的广度,而且能让学生打破学科间的条条框框,减缓偏科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科相长。

  3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

  科学的内容要求科学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科技的作用,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利用网络的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感官充分促进大脑的认知、体会和记忆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或记忆制作成电子书或VCD的教学素材,在MP3中倾听知识录音,在学习班的QQ群里留言提问等多样形式,促使自己在更大更广的时空中更好地学习成长。

  二、教师人格美的坚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消磨了斗志和激情,语言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化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要典型化,但不要廉价的“理想化”,要保持典型形象的个性,而不能磨掉棱角,四平八稳。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教学艺术和鲜明的人物性格,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倾向,并塑造出具有人格魅力的典型形象。

  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品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味,改革社会的精神。由于专业学科的特点,教师既要抓住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又要关注社会生活,洞悉民生百态;既是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者和捍卫者,也是社会时尚生活的传播者和见证者;既坚持原则性,又讲究灵活性,其本身更应该是美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美集中表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的教学不单单只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是引导思考、启发智慧。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公开课上,那种自编自导自演的近乎“理想化”的启发式教学,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它不但不能体现教师本身知识的渊博、灵动的智慧,而且还严重伤害了个人的品德修养,是个人自私心理的高度浓缩,完全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美。

  当然,教师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三原则,要放下心态,以平常心,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言、忠其道”,这才是教师人格美的最佳境界。

  三、学生心灵美的塑造

  “黑格尔曾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业、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压力。对于心理“综合征”,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管齐下,共同“会诊”。作为学校教育这一环节,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资源上有不少关于心灵美的优秀素材,如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荣誉的义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素材为思想政治教学培育学生健康心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条式的理论说教,要结合典型案例,以小见大,运用恰当的语言,晓之以理,理清利弊,动之以情,引起共鸣。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在于育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时刻提醒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教育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各种条件,善于发挥有利条件,积极应对不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前进的动力,把困难当磨炼,把挑战当考验,排除万难,胜不骄败不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胸怀大志,淡泊名利,逐渐积淀成自己的人生格言警句,领悟到“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们不能样样顺心,但可以事事尽力”。

  四、学生差异美的接受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接受学生的差异美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美的判断的差异。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状态、社会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学生对美的最初界定各不相同。在保证课程内容统一规范的前提下,教师要根据三维目标精神,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搭建学生有效参与的平台,拓宽他们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体会、见解。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实现思想认识整齐划一的传统思维,肯定积极有益的思想,因势利导,走出思维误区。统一规范是一种美,个性差异更是美。没有差异美,美就不成为美了。

  第二,对美的选择的差异。人的审美意识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在实践的长河中,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是日益提高丰富的。在美学领域寻求最后的终极的绝对的真理是荒谬的,同样地,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另类”美时,要有包容心,不要轻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殊不知多年以后,你所崇尚的美也成了“差异美”。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全面了解学生真善美的需要,根据它们的层次与水平,同教学目标相适应,找出合理差距,寻求共性美与差异美最佳的结合点。

  课程科学美、教师人格美、学生的心灵美和差异美,这四个方面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美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辐射发展,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需要。美学思想的渐进发展,必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