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口较少民族研究阶段的划分
人口较少民族作为我国民族中的一个独特族群,其研究阶段,目前尚未有一个明晰地划分,本文试将其分为改革开放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000年以后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基本属于民族识别、民族和单一民族研究阶段。费孝通、林耀华等老一辈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初步地探讨和研究了我国各个民族的社会形态、历史演变、婚姻制度、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一些问题,尚属于基础性研究,研究还比较零碎和分散。1979年,当我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被划定后,标志着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以及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初步结束。在这一阶段,学术界还没有把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作为一个独特族群从总体上去关注和研究,但这些前期研究成果却为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口较少民族中的单一民族研究发展较快,成绩显著,但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以阮西湖(1985年)、姜永兴(1988年)、钟赫(1989年)和费孝通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以“小民族”或“人口较少民族”为研究对象,较早的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从总体上予以考察和研究。应该说,他们是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先驱,其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标志着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是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单一民族研究继续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总体研究较前有了飞跃式发展,表现为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成倍增长,也有专著问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涌现出一批专门从事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专家和学者。
四、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呈现出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方式共同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2000年以后进入到一个黄金发展阶段。在研究方式上出现了单一民族研究、总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等三种方式。“单一民族研究”是以某一人口较少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式,如《德昂族人口发展调查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等。这是学术界对人口较少民族采取的最初也是最主要研究方式。据查,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这类论文一些民族多则上千篇,少则一二百篇。豏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对人口较少民族在总体上进行考察和研究的一种新方式,即总体研究,它是把一定人口数量(10万或30万)以下的所有或部分人口较少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而进行研究,如《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论》等。这类研究在2000年以后有了大发展,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据查,这类文章已有600多篇,而绝大多数都是2000年以后发表的。豐个案研究是把某一个或某一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最终反映、揭示或解决人口较少民族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这应该属于单一研究与总体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研究,如《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政策扶持实效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云南省保山市布朗族、阿昌族与德昂族为例》等。近些年这种研究方式深受学者青睐。豑
(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
自2000年以来,学术界对人口较少民族问题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处于一个黄金时期。具体表现为:首先,研究广度大大扩展。研究领域已扩展到了人口较少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生态环境。其次,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尤其是经济领域,很多学者从特色经济、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城市化以及政治学、人口经济学等角度深入分析了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在文化领域,学者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到文化的变迁、保护、传承及发展,语言文字的调查、整理、抢救、保护及发展,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变迁等课题。
(三)研究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早日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中央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相应的地方自治行政区。但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构成和社会历史文化十分复杂,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前任何机构或个人对我国繁多的民族尚未进行过全国性的调查研究。所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费孝通、林耀华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专家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国家基本完成民族识别工作,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成绩。文革时期,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扰,正常的学术研究工作很难开展,人口较少民族调查研究工作也基本处于荒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