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1-08
学生们劝阻,坚持亲身进行野外考察,最后死在考察第一线。但是他所谓“投身”孙传芳,正是他以对待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社会管理,以至事业惨败又遭毁誉。这样一位伟人都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淖(可见科学主义多么诱人、多么害人),我们这些长期在“改天换地”战鼓声中熏陶的人就更难免陶醉于其中而丝毫未予觉察了。

我不同意把管理完全当成一门科学,似乎与不同意将管理对象当成自然物之间尚有段距离,实际上前者是可以合乎逻辑地引出后者的。管理好一个系统,需要预先学习点什么,但更重要的是要对那个被管理的系统进行调研,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实践论的观点。“你要变革一个梨子么?那你就先要尝一尝梨子的味道。”这句著名的警语在启示我们处理好管理者与他所要管理的那个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在告诫管理者一种思维方式,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须臾不可忘记的工作方法,这与自然科学的实践已有十分明显的区别。此时的“管理”不允许你为了既定的目的而改变那个系统的外部环境。相反,此时的“管理”却要求管理者自己先要“脱胎换骨”,才能在管理过程中与全体参与管理的人员以及那个系统融为一体。这更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所无须经历的“自我改造”的过程。

科学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可重复性或说可再现性。只要给学生预备好实验条件,科学所推断的结果就会如约而至。但是管理决无此特征。不用说实验条件难以重新布置,就是花大价钱重演一次,其结果也绝然相异。因为,那个管理者的角色,就像是科学实验里出了个韩复榘他爹,导演出来的东西戏单子里肯定没有。用一句更广为人知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不能同时跳进两条河里、一个人也不能两次跳进同一条河里。

三、管理理论的现状为什么这么混乱

在已经成为专著体系的管理学的各种版本的著作中,都存在着将“管理”的科学属性与技能属性混为一谈的问题。因此管理理论不但成了各种局部管理内容(计划、领导、激励……)的混合体,还夹杂起许多别的学科的看似相关的东西,如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等。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把这一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很形象。如果人们不将管理的二重属性分开认识,那么管理学永远也无法从“丛林状态”变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参天大树。

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中分析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由于早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著述的,都是实际管理经验家,如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等。他们面对的是已经组成系统的企业,因而半道中杀进来,进门所面临的就是计划、决策、激励等管理过程,他们想不到(也无须)要对组织的创立原则及组织的合理化进行根本上的研究和质疑。他们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就是成功者,他们的著作也就成了成功者的宣言,于是引来众多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学院为了应付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也把这些著作当成教材,如此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和丛林中众多的“经验派”管理理论家。

既然这些管理理论主要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因此,理论中带有明显的经验印记。这不但造成人们以经验来对待的习惯看法(在中国则更甚些,发至引发起潘承烈先生的如前议论),还造成了另一种现象:“经验”进行再挑选,某些外部的相邻“理论”进入下一层的理论体系。这也形成了“丛林”的混乱局面。

下面大略描述一下这种混乱的由来。

管理过程在现时的管理理论中的地位前已论述,用图示表示就是:

在现在的管理理论“丛林”中,那些对提高管理效率有用的本非属于管理理论体系的行为学、心理学、数学,也被搜罗进来,成为一篇或一章。实际上,行为学、心理学等等只是管理者为提高管理效率而用于自身修养的科学,而并非在管理过程中,与“管理”主干理论直接发生作用的一个局部,顶多应命名为“与管理相关的相邻理论”。它们应自成体系,其实它们也一直自在地存在着。管理者在从事学习时,也把它们“顺便”学习了。人们就把它也误当成了“管理理论”了。

于是它们统统被安置在“管理过程”的麾下。由于管理者所应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因此这部分内容变得越来越多,“管理丛林”也就变得越来越杂乱。

打一个比方,教练员在教你游泳时,顺便教了你一手对付鲨鱼的技能,那些关于鲨鱼生活习性的知识应当与游泳无关,尽管作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员,他必须进行这个“捆绑教学”。

而与管理相对应的控制论,则应比喻为游泳所对应的“水性”,水性乃是游泳教学中的第一课,而且游泳的全过程均与水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管理也是这样,它的全过程都浸在控制论这个“水性”环境中。

四、小结

最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我们再从科学哲学角度来分析一下现在通称为“管理”的理论所包括的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内容,“管理原理”和“管理过程”。

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管理原理”是客观存在的一套理性自在物,研究者或学习者处在与“管理原理”毫不搭界的外部,探究“原理”是如何发生的,“管理”所发生的那个系统是个怎样的系统,管理的方式与系统的生命周期的关系如何,系统内在的信息反馈与系统的运作方式,决策者的产生与更替方式对系统的各种反应……等等。由于系统的存在是发生“管理”的先决条件,因此,系统论应当成为管理理论的母体理论。它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管理原理是一门科学(或者是控制论这门科学的子系统)。

而“管理过程”则是研究者或学习者已经站在了管理者的位置上了,因此,就可以用“我”来代替所有研究者或学习者了。“我”已经处在那个特定的系统中从事着管理了,“我”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需要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其中包括(个人)心理学——用以揣摩“我”管辖的人们的心理,行为科学——用以从整体上把握人群的行为方式和群体组织效应,当然还有数学、工程学等更为基础性的科学了。“我”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管理所必须学习的那些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知识,不等于它们就成为“管理过程”理论的一部分,不管其中的知识与管理成功的关系之间有多密切,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没有这些外围知识(行为科学之类)不等于管理过程(Managing)无法发生(只是使管理显得不那么非人道或那么低效),这就足以证明(行为科学等)其他知识不是“管理过程”理论的必然组成成分。

很清楚,“管理过程”理论,应当提供给“我”在做某种管理工作时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以此为基础,“我”才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那些必备的知识结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工业时代与手工作坊时代不同,而与信息时代又大相径庭),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国进行管理就不用了解太多的美国国情),因此,“管理过程”的性质应当是一门技能培训,不能算做一种科学。而管理者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而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某些科学知识(如行为科学)只揭示了另外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如行为科学揭示的是被管理者一般的行为规律),虽然它是科学,但不能记在“管理”的头上。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