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与跨国公司竞争的主要力量,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内部审计下国有企业固有问题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内部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有力工具,是企业利益的保护者。国有企业在我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是抗衡跨国公司的主力军;是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因此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就愈发重要。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看,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带着以上问题,本文选择内部审计领域最前沿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固有问题进行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并且采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为论文的论述提供的了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经验,对国有企业风险导向审计提出建议和实施方案。
通过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提出了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典型问题,为今后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提出了管理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商业模式随之产生,内部审计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是企业进行自我监管的有效方法,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伞。经济责任关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内部审计业务开始起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愈大,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账项越来越多,审计业务越来越繁重,现代社会已经迎来了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目的的审计时代。风险导向审计起初主要应用于社会审计(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将风险导向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之中,将对企业管理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现代企业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1.1.2选题意义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与跨国公司竞争的主要力量;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动力。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民营企业,甚至新兴的电商企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弊端逐渐显现,制度固化、经营垄断、内部腐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将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国有企业,研究新的检查、控制和监督方法,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BD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为例,主要研究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用于内部审计,将风险的理念植入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对企业存在的固有问题进行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1.2本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1.2.1本文的基本框架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应用风险导向的审计理论,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一些整改建议,为企业今后在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一些管理意见。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分析研究的背景,确定研究的对象、目的以及意义。研究对象以及方法,分析了论文的重点以及难点等问题。
第二部分为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分析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以国有企业BD供电公司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第五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
1.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推理、归纳以及总结的手段,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为论文的论述提供的了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经验,对国有企业风险导向审计提出建议和实施方案。
1.3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国家审计制度全面恢复,并且得到逐渐完善。内部审计也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国内的大型企业和集体响应国家政策设立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地位。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不论是外部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不论是制度还是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
本文着重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业务进行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
第一、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使其成为研究的必要。
第二、目前方案的应用型以及可推广性。
第三、解决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4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
本文基于对国有企业特点和性质进行研究,着重指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风险导向审计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研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外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先进方法和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需要,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方法和对策。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面对新的环境,国有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措施。
第二、运用内部审计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内部控制。
2、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2.1审计风险准则
2.1.1审计风险的含义和特点
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受到主体、客体和各种环境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其中主体因素是指审计主体的不当行为导致的审计风险因素;客体因素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错误决策以及造假行为等引发的审计风险;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法律因素、市场因素等。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和可控性等特点。
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应该能够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合理保证意味着审计风险不能被完全消除,审计人员通过制定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风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也就是审计风险模型。从审计风险模型可以看到,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一般而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2.1.2审计风险管理
由于上述审计风险的产生,需要针对企业的风险点进行专门审计,这便产生了审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起点,是指在特定的系统中确定风险因素并识别其特征。风险识别的意义在于,如果不能准确地辨明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就可能将失去处理这些风险的机会,因而使得风险管理的职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也就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置。
风险评估是在特定的系统中对风险损失的大小进行定量计算的过程。其内容包括:
频率分析,即特定风险因素发生的频率或概率分析;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因素在环境因素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
风险应对是指在特定的系统中,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分析其风险性质的严重程度,根据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
2.2内部审计的发展
2.2.1内部审计的概念、目标和职能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来促进和改善企业运行的效率效果,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内部审计以为企业增加价值,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为目的。价值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但他们可以通过收集生产和销售过程的资料,查明和评估存在的风险,运用自己的远见卓识,把握机遇,并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以建议、忠告、报告或其他方式,通报给管理层或全体人员,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利益。
研究内部审计的职能,有助于提出符合实际的审计目标,并赋予内部审计人员相应的职责和权力,以便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一般认为,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监督、预警、控制、评价和服务五种主要职能。
第一、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监督就是检查和督促企业内部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以保证企业的各项活动在符合政府的法律法规、组织的方针政策以及公认管理原则的正常轨道上运行。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通过监督和对问题的揭示与查处,促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规范经营,科学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