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党”与“大党治理”问题探析(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当然,就政党自身组织个体而言,绝对稳定的形态也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畸形的、僵滞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一种组织结构只有不断地消耗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同时不断排除或扩散掉系统内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组织的平衡发展——系统学把其称之为“耗散结构”,也就是建立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结构。政党组织本身,也是一个耗散结构。政党(执政党)和人民之间的交换表现为:政党输出的是不断改善自身治理、提升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人民输出的是对政党的支持和拥护;政党得到的是长久执政的政治地位,人民获得的则是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带给自己的切实利益。一旦这种动态式的交换息止,也就是一个政党其政治生命完结之时。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衡量政党稳定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并非完全一致,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产生相反的变化,即政党制度稳定也可能导致政党组织的不稳定因素的增长和积累;政党制度的不稳定也有可能促使政党组织变革从而重新保持自身的稳定,并进而实现政党制度的稳定。所以大党发展应追求并确立一种融汇开放性、有机性、动态性等特征于一体的政党稳定观。这亦应是政党治理与政党现代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郭定平.政党与政府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Myron Weiner.Party Building in a New Nation: The India National Congres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3]沈志华,于沛.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1898至1991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钟清清.世界政党大全[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
[5]徐锋.现代政党治理刍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1).
[6]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美]肯尼思·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管理的终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