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革理论的得失与“现代性”的重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计划在美国这个“中立地带”辩论“现代性”问题[48],便是这一矛盾悬而未决的明证。如果21世纪的中国能以“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建立起毛泽东所孜孜以求而未得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开放性制度”,那么,中国就真的以自身的实践对西方主流现代性进行了重构,从而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注释
[1]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第 24 页。 [2]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王山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64 页。 [3] 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第 1 页。 [4] 李锐,同上注,第 233 页。 [5]Andre Malraux, Anti-Memoirs (New York, P.373, 1968).[6] 转引自王绍光,《理性与疯狂》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 19 页。 [7] 王力,《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 67 页。 [8] 转引自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三联书店, 1988 年,第 36 页。 [9] 梁漱溟,“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 869-870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0] 转引自梁漱溟,同上注,第 870 页。 [11] 同 [8] 注,第 49 页。 [12] 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143 页。 [13] 同上注注第 143 页。 [1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 ? 的回顾》 ( 上卷 ) ,第 65 页, 1991 年。 [15] 这一结论是王占阳先生根据大量考证做出的。同 [12] 注,第 637 页。但据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1 页记载,不提“毛泽东思想”是因苏联反对。 [16] 邹谠,《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第 74 页。 [17] 李泽厚,同 [8] 注,第 85 页。 [18] 王绍光,同 [6] 注,第 38 页。 [19]Richard Kraus, Class Conflict in Chinese Soci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89-142.[20] 邹谠,同 [16] 注,第 85 页。
注释
[1]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第 24 页。 [2]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王山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64 页。 [3] 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第 1 页。 [4] 李锐,同上注,第 233 页。 [5]Andre Malraux, Anti-Memoirs (New York, P.373, 1968).[6] 转引自王绍光,《理性与疯狂》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 19 页。 [7] 王力,《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 67 页。 [8] 转引自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三联书店, 1988 年,第 36 页。 [9] 梁漱溟,“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 869-870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0] 转引自梁漱溟,同上注,第 870 页。 [11] 同 [8] 注,第 49 页。 [12] 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143 页。 [13] 同上注注第 143 页。 [1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 ? 的回顾》 ( 上卷 ) ,第 65 页, 1991 年。 [15] 这一结论是王占阳先生根据大量考证做出的。同 [12] 注,第 637 页。但据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1 页记载,不提“毛泽东思想”是因苏联反对。 [16] 邹谠,《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第 74 页。 [17] 李泽厚,同 [8] 注,第 85 页。 [18] 王绍光,同 [6] 注,第 38 页。 [19]Richard Kraus, Class Conflict in Chinese Soci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89-142.[20] 邹谠,同 [16] 注,第 85 页。
上一篇:中国政府的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