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建立过程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1992.10-1997.9)在经历了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拨乱反正与重新建构以后,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创业教育。中共中央于1994年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触及许多过去未曾暴露的深层体制中的矛盾,使改革进程显得艰难沉重。青年的思想中也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淡化思想政治,淡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倾向和情绪在部分青年身上客观存在。实用主义颇有市场,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青年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抬头,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青年出现的上述问题,1996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同时这一时期在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勇斗歹徒的青年军人徐洪刚;新时期的创业天才史玉柱;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人民好军嫂韩素云;“模范团长”李国安;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黄炳华;服务明星徐虎等。对这些先进事迹的宣传日益成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巩固了青年思想的稳健积极的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深人,青年积极投身主战场,在新的改革浪潮中大显身手。他们把自己的价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连接起来,在实践中建功立业。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军人、青年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对改革的承受力增加了,政治态度明显趋于稳定。
2.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1997.9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当代青年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赋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提出了全新的历史性要求。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战略地位更加明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因此,它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更加明晰。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把”爱国主义作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全体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突出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目标。以往的目标上注意整体划一,有些时期甚至抹杀了青年的个性发展,使许多人才处处克制,遭到封杀,很难脱颖而出。教育上这种模式化、单一化影响了人的潜能发挥,到新世纪提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位”的教育思想,把青年的个性价值发挥了出来,才能更好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对进一步深化和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全面的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青春和智慧的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是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下几方面还需深化和创新:
1.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大力加强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来抓,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同时,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其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