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理根据(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壮观的。为什么是壮观的?它的宏伟和伟大之处就在于:让人类进入全体的自由。它给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存的最高意义。共产主义所具有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我们所想象的人类能生活得多么幸福。我们把现实的幸福当作了最高的目标。而实际上,共产主义作为信仰意义的客观性,要远远大于一切现实的社会形态所承诺的人类生活幸福。因为,人类的全部生存活动的“始基”就在于:人类总为一种理想而存在。那种理想是真正的人类的“壮观”之所在。为什么壮观?就因为终极关怀触及到了“绝对”!长期以来,几乎我们都是在大众常识的意义上去理解共产主义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意义,而忽视其作为“生存理想”的意义。后者,才是根源于人类的本性的东西。所以,马克思是最大的“唯心主义者”。

  当然,在资本逻辑当中,人类仍然在展示着生存的美丽和智慧,也展示着人类存在的悲壮性。因为人类的存在从来都已经是悲壮的。那些在资本逻辑中所展示出来的,哪怕是为了个体生存而进行的“生存竞争”,对人说来也是悲壮的。如果是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不能算作是一种悲壮。但是,生存竞争如果发生在人类,就构成了一种悲壮。人类为生存所展开的竞争也是一种智慧的较量,同时,也是智慧和道德伦理之间的较量。人类恰恰是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才变得悲壮起来。

  但是,为什么说当代人类从悲壮走向了悲哀?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自觉地去应对资本逻辑在人类悲壮性生存中的地位,而是默认资本逻辑具有直接的合法性!这样,我们就失去了通向“绝对”的批判途程。批判是什么?是在实践活动领域里展示出来的自我否定、自我生成的人的辨证本性。所以,马克思说,“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精神的显现是建立在精神自身的自我扬弃,即黑格尔意义上的“概念把前此一切思维范畴都曾加以扬弃并包含在自身之内”。概念的自我否定构成了精神自身生长的辨证本性。而人的辨证本性,就在于他能够在现实的感性世界也同时实现着这种自我否定。在辩证法的批判意义上,批判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而没有这种批判,人类就进入了全体的沉寂。这种沉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精神世界的消逝,也就是意味着人与“绝对”失去了自觉的关涉。人只有在自觉地关涉绝对的意义上才有悲壮和美发生,否则,就成为了黑格尔所说的“像蠕虫一样以泥土和水来自娱自乐”。当代人类的悲哀也就在于,马克思所致力于的如此壮观的生存理想图景,在当代被资本逻辑遮蔽得无影无踪。失去了与绝对的关涉,人只能是悲哀的。悲哀的地方在于:本来不应该是悲哀的存在者,却悲哀起来!动物天生就应该是悲哀的(仅就其永远不能自觉地与绝对撞击而言),就如同美为何要成为悲剧才是美,就在于美被破坏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悲剧不在于离开了绝对(尼采所谓的“上帝死了”),而在于:本来不应该与绝对离散,却偏偏因为“物”而发生了与绝对的离散。其悲哀的地方表现在:“物”战胜了精神!而如此壮美的精神,竟然没有机会展示其自身,就如同共产主义没有机会被大众所接受一样。大众所以不能接受共产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共产主义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在资本逻辑的笼罩下,精神通常不对大众显现。这正是当代人类的悲哀所在!马克思为人类所构想的理想生存图景,竟然被当代的资本逻辑破坏成为后现代的“一地碎片”!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让人类“幸福地生活”,而且更主要地是要让人类“壮观地生存”。

  这迫使我们去思考,从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处在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到了重提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了。我们生活在没有信仰的时代。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一定要被放在“重建人类生存理想的伟大行动”的视野上来看。在当代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冷落了,被生活所抛弃了。而这样一种让人类全部实现美好生存理想的伟大行动,竟然遭遇如此寂静的冷落,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种悲哀。人类的生存是壮观的,但是,我们依凭什么才成为壮观的和美丽的存在?人类的那种悲剧性绝对不是“悲哀性”。所谓悲剧性,就是人类的生存一定要与“绝对”的生存理想相“撞击”。而我们的时代,遗忘了马克思主义,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就是人类能否作为一种悲剧性的“生存壮观”而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让人类“幸福地去生活”,这还仅仅说对了一部分。真正说来,马克思是让人类壮观地去生存!这可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的第三个学理根据。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