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作为河南一部分的濮阳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创新的现代文化,通过分析濮阳城市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出相关原因,找出相关政策和对策,促进濮阳文化的发展,为实现“文化河南”交出满意的答卷,振兴中原文化。
论文关键词:文化 综合国力 濮阳市
一、濮阳市简介
濮阳市于1983年建市,之前隶属于安阳地区,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东北部与山东省的聊城相邻,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菏泽隔河相望,西南部与河南省的新乡市相倚,西部与河南省的安阳市,北部与河北省的邯郸市相连。东西长125千米,南北宽100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49.5方千米,总面积4266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2.5%)。
濮阳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在濮阳西水泊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使华夏文明又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在国内外考古学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因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龙乡”。濮阳市因中原油田的开发而兴起,迅速成为河南重要的化工城市,兴建了国家级大型化工企业中原大化、中原乙烯等,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化工产业规模体系。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要适度开发可持续开发,所以不能把化工产业作为唯一的支柱。除了发展化工业,旅游业也是重要支柱。拥有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古迹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逐渐形成了戚城公园、濮阳市博物馆、中华第一龙等品牌旅游景点。濮阳文化和工艺品牌丰富多样,龙乡文化,濮阳麦秆文化,杂技文化,戏曲文化等都在国家甚至在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国家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濮阳将成为具有魅力的城市。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艺术创作颇丰,城乡文化丰富多彩。实施精品工程,创作各类剧作品310余部(篇),在省以上发表表演播120余部,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省级奖励130余项。大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中华龙文化节、国际精品杂技魔术节、张氏姓氏文化节、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九届国际大会、龙乡杂技节、麦秆美术节等大型社会文化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绽放异彩。卫国都城——高城遗址、北齐李亨墓等一批重要文物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濮阳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配合基本建设勘探发掘200余万平方米,出土青釉覆莲四系瓷罐等重要文物600余件。征集各类有价值书画作品710余幅。由清丰单拐革命老旧址、台前孙口刘邓大军渡河纪念地等景点组成的红色旅游线路,被确定为全省五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共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24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100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各县区也公布了各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濮阳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已经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文化遗产旅游为核心,以文化艺术创作和特色文化活动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为创建“文化河南”增添了创新型的活力。戚城公园,绿色庄园,濮上园,海洋馆,中华第一龙为核心文化旅游地,是文化产业收入的重要方面;每年举办的特色文化节杂技文化节,魔术文化节,戏曲文化街,特别是充分利用姓氏起源地优势,策划设计开展大型寻根活动,努力打造“张姓祖根地”、“帝舜故里”两大品牌,成功举办了,“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世界舜裔联谊会第十九届国际大会”;“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活动,既宣传了姓氏文化,促进了交流,又吸引了海外华人对家乡的贸易投资,实现了双赢,更好地促进濮阳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濮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带动了其它城市的文化发展。但是繁华之后,必有缺漏,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和缺陷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以下就是文化产业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规划不合理,难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文化产业链
每年市政府都要制定年度文化产业规划,列举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就是投资建设什么性质的文化产业,在哪个区域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是有些规划没有充分考虑现实状况,只是大规模的开发,城市东南西北四方向都进行大规模投资,没有注重各个文化企业的融通,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不能达到利益效益最大化。或者有些文化景点不具有持续力,坚持几年就不行了,这就是属于规划政策发面的欠考虑。
(二)文化企业或者组织大多数属于自负盈亏,融资欠缺,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对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如第一批旅游景点戚城景区,中华第一龙景区,资金短缺,有些景点的设施已经逐渐老化,没有相应的娱乐设施,配套设施老化,使景点美观大大陨落,不利于吸引旅游人群,年复一年,景点即将消失。
(三)文化产业法规滞后,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所以紧跟着的立法也不够完善,只是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文物保护法,还没有一部专一的立法来为文化产业保驾护航,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也也是依靠政府的政策,缺乏法制上的保障。当文化企业受到不法侵害或者出现相应的体制问题,不能够有效地解决。
(四)文化企业数量少,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大,但是文化企业发展慢,数量较少,不能满足人么对文化的追求。由于起步较晚和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我国的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基本上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