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巴黎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重要著作,国外对《巴黎手稿》自由思想研究的焦点是马克思自由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国内则主要从自由的本质、自由与美、自由存在的社会形态、自由实现的途径、自由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 《巴黎手稿》 自由 马克思
一、引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流亡巴黎时期所著,因此又称作《巴黎手稿》。当时马克思准备要发表这部手稿,但由于出版商毁约而被搁置下来。自此,马克思的这部手稿沉寂了80余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直到1932年于前苏联,才在阿多拉茨基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1部分第3卷中首次整理发表。手稿的文本被翻译成中文大概是在1935年,这年3月,上海辛垦书店出版了《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其中柳若水摘译了手稿中的部分内容,这就是手稿最后一部分,即“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195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何思敬翻译、宗白华校订的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单行本,这个中译本是由德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也是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由于《巴黎手稿》处于马克思自由思想的转折期,因而对于研究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自《巴黎手稿》发表以来,国内外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巴黎手稿》当中的自由思想,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二、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巴黎手稿》自由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自由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上。当然,也有以美学等等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做出突出成果的大致有以下几位学者:
(一)卢卡奇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研究
卢卡奇在苏联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撰工作时,读了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这也成为卢卡奇美学研究的转折点),1963年他出版了《审美特性》一书,该书继承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在其美学理论中强调人性的解放、人类的自由。他认为审美的起源、审美的存在和发展都要有客观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日常生活,即劳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卢卡奇还在1923年出版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他在该书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提出了物化理论,断言了《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巴黎手稿》还没发表的情况下,就领悟到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精华,也作为其研究马克思《巴黎手稿》自由思想的一部分,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二)弗洛姆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研究
弗洛姆于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巴黎手稿》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精神解放,同时力求把异化的劳动恢复为人的自由劳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的本质——自由。弗洛姆的贡献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马克思自由思想作了补充。
(三)马尔库塞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发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通过对劳动、异化劳动、“类存在物”以及人的本质的论述阐发了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自由思想,他认为人能获得自由的基础在于劳动。《巴黎手稿》中的自由就是人道主义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思想的基础是人道主义,马克思的其它理论也都是《巴黎手稿》的人道主义的延伸。他还在《自然与革命》一文中引用《巴黎手稿》的有关论述,阐发了个人感觉的解放、性欲解放和妇女解放思想,视角新颖,但这些是否是对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学术界是有异议的。
(四)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研究
阿尔都塞关于《巴黎手稿》的自由思想研究都收集在《保卫马克思》论文集中,他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存在断裂,其《巴黎手稿》是断裂的分水岭。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是“反人道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后期的著作才是科学的理论。阿尔都塞的观点是否得当,尚需我们做进一步探讨。
三、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界对《巴黎手稿》自由思想的研究主要从自由与美、自由的本质、自由存在的社会形态、自由实现的途径、自由的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由之美的争论
高尔泰是当代自由美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在其出版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一书中,他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的观点。高尔泰以自由为视角探纲“美”之真谛,虽然有些论证前后存在矛盾,但还是有借鉴价值的。李泽厚作为实践美学的创始人,他主张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他跨越了美的主观派与美的客观派的界限,这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正是马克思讲的人类的本质特点即社会普遍性。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美是自由的形式,对“美”的本质做了进一步的刻画。蒋孔阳作为关系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在《美学新论》中他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进而提出美是自由的形象的观点。刘纲纪先生的《艺术哲学》一书,也探讨了《巴黎手稿》中的自由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周来祥作为和谐自由论代表人物,提出了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美学问题论稿》、《美是自由和谐》等文章,和谐自由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二)关于自由是人的“类本质”的研究
关于自由的本质的研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存在分歧较多的地方。王南湜在《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中指出要从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出发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的体现,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实现自由的途径。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自由思想尚存在着不足,认为马克思只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探讨自由而不是从现实出发,这种见解是非常合理的。林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出发点新探》中提出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巴黎手稿》自由思想的真正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及“人的本质”,而是感性、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胡君在《“人本”法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新发展》中提出了人类自由和“人本”的思想。谢丽娜也在《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中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类特性,而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查芳灵发表的《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阈中的共产主义及其价值向度》一文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自由的形式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唐世富等发表的《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一文也从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共产主义的层面探讨自由。张艺蕾发表的《试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著名论断》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重点在于类的概念的提出,人的本质同时是理想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