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达书写死之绝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夏可君的文字组编之一:
德希达书写死之绝境
——与海德格尔、布朗肖、列维纳斯一道面对“死”
与某人一道,这“一道”既是“一起”(to-gether,聚集),又是在同一条“道路”(path)上行走,但“死”能构成一条我们可以共同走上的通道(passage)吗?但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通道啊:pass-age——个过去与消逝着(pass)的时代?一个“去死”的通道?“死”是所有时代的“脱节”?但“死”却不会消逝与过去(past),它总在到来,在这条通道上,我们只会遇到惟一的客人(guest,或精神-Geist,或鬼魂-ghost),这客人似乎永不“老去”(aged),必死的我们如何能与之“面对面”(face to face)?
而只要是人,有说话能力的人都有讲诉自己的过去并把它演变成故事的隐秘渴望,作家与传记学家把这称作自传(autobiography),但如果在还没有跨越(crossed)、越过(surpassed)我生命中最后的瞬间之前,我如何能说自己的一生是完成了的呢?自传又如何能由自己来添上最后一笔,甚至还签下自己的专名(proper name)呢?墓碑上的铭文难道不总是由他人所刻写?但自传的写作总有一种要穿越(cross)死亡最后边界的欲望,想进入(enter)也是想穿过死的门槛,这种走过(pass,perao)就把我置入一条道路,也即Aporia的道路(path)上(A:8)。Aporia在这个意义上就不仅仅只是逻辑上的“疑难”或方法论上的困惑以及生存意义上的窘迫,而是意味着“绝境”:“困难或不可实行,此处的不可能性,通道(passage)已被拒绝、否认或禁止,的确不可通[或译为非通道(nonpassage)],事实上成为其它的,一个要来的事件或一个将来的降临,不再有过去(passing),穿过,转变的运动形式了”(A:8)。
死,是这种极端(extremity)的境况,如同希腊词peras,意思是终结(end)或限度(limit),而不是目的(telos)。死,总是在打破存在论神学(onto-theo-logic)所预设的起源-目的-逻各斯(Arche-telos-logos),把我们带向一道深渊(Abgrund),并让我们在其边界(border)上不停地晕眩。当我们把死与边界联系起来,我们能肯定式地说:“死是一个边界”;我们也能否定式地说:“死没有边界”(因为死总是在到来);我们还能设问式地说:“死能否被减轻到告别、分离与辞世的某种交错线上(crossing line)?”我们甚至还能反问式地叫嚷:“死难道不就是像辞世一样,是一条可以跨越与侵入的边界交错线?”(A:6)——这些与死有关的语句难道不会打碎逻辑?这些“死-句”(pass-passage)难道不会堵死它自身?让我们写不“过去”(past)?
这样,德希达就把希腊词“边界、限定”(peras)与“交错、穿过(cross),过去(pass)”,并与Aporia的“非通道”(non-passage)联系起来,揭示出“死与边界”的几种表达式,这些模态都是死的pas。
pas在法语中同时具有名词“步子”(le pas:step)及否定这个句子的否定副词用法(ne…pas:not/stop,有时在俗语中省略ne)的双重含义,在很多情况下,当pas做否定使用和同时出现时,可能同时具有上面两种意义,以至于无法被翻译,pas还可以由名词转变为副词,或者相反,语义的交错会出现意外的效果。比如在pas sans pas(pas without pas, pas ohne pas)中,既可以翻译为:“步子没有步子”(没有步子的步子),也可以是“没有步子的没有”,还可以是“没有没有的步子”,甚至是“没有没有的没有”(non without non,ohne ohne ohne)这个荒谬的匪夷所思的“中性”表达等等模态形式,此外,带有pas的名词无法还区别开单复数形式。这样,势必影响到主体的单一和复多的关系问题,甚至是共通体的问题,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布朗肖的这个写作都在这个法语的习语中书写,从而达到了迷宫般的神秘效果。
于是,死之pas就是一种独特的步伐与上路(path)方式,它既迈出了步子,却又没有,而且还不可决断,在重叠和重复中,还不可确定是哪一种情形,语义的播散无法被控制,在冒险中游戏的快乐油然而生,死,也在这游戏的快乐中被铭写,也被遗忘。啊,啊,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走向这样一条死之路上?不管它是阳间的林中路还是阴间的死之幽谷?“死”是我们可以迈出步子(pas)的可能性,还是它的不(pas)可能性?或者就只是这步子本身?或者是“不是步子的步子(pas sans pas)”?死是一条我们正在“走向”(toward, à)的道路(正如英语所说“死了”:pass a way或pass a path)吗?死就是没有pas的来临?
死,如果从定义上是不可把握的,超出了意向性以及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的相关,即并不是现象学的noema,也并没有意义的充实,那么死就是绝对的缺席,死之现象学就是不可能的了。或者,死,会导致一种不显现、谜一样的、非现象或假象的现象学?啊,死,是现象学的打断?是现象学的它者?
1.“死”之论证:死之“节段”(passage)与家谱
哲学始(a)于对(à)死的学习,哲学也终(a)于对死的学习,哲学家一生追求之所向(à)只是死: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
——啊,这是哲学之为爱智在西方发生时,即苏格拉底在面对(face)死或死临到(come to pass)他时可能反复说过的话,这话是“死之句法”、死之句段或节段,即“死-句”与“死-节”(passage,或者说pass着的passage),是一个将要去死(pass a way)的老人(the aged)反复唠叨出来的。
但我们现在不得不再度重复它,练习或学习它。同时,还重复写那个字母“a”,而且要写得有所不同,写出差异:a既表示西文的第一个字母即文字的开始(如同基督所说:“我是阿尔法”——意味着我是开始的掌管者,对时间拥有主权);a也表示否定(作为否定性前缀有“非、不、离开”等等的含义——似乎在开始之初就有了否定,终结的丧钟早已一道在a中回响了);而且a在不同的语言中含有些不同的标记功能,比如在法语中,当a打上语音标语符号变为à时,又意味着“去到……、向……、连接”(比如一步又一步:pas à pas),表示目的、地点,所属关系,特征,来源,用途与状态、方式等等,还有给予,礼物,通道的含义;似乎一旦被强调,a就不再安息,就开始骚动与不然,啊,而最让a颤栗的莫过于“没有”(a)目的、方法、去不了之时,当a自身”否定”着击打自身之时,即当“死”开始说话、开始书写、开始打上标记之时,a将抹去自身。一切的话语在这时只是噪音。让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去听“死”之节段性的或打断着的音节——“死-节”(pass-age),正如尼采曾经所戏谑和反讽的:啊,来让我们把整个身体都变成耳朵!
或许,我现在的言说与重复只是“死”在说我,只是死在重复它自身,英文中的pass中固有的但轻微的ss之音,不绝如缕的“丝丝”之音,毫无意义的摩擦之音,却可能成为汉语的“死死”之音——一个奇妙的语音分析测试,我们中国人总是把它发得不规范,不地道,太重,太重!这都是死之句法,都是“老”调(past)重“弹”(音节与过度句)与“故”事——那就让我们为“死”打上引号,我们只是在引用而已,而且还并不知道它从何处而来,不知道这一次的重复作为“例子”是对谁的例证!我们的言说都是说已经说“过”了的,都是“旧”话重提。是啊,谁在“说死”时,能为我们说出新意?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在这“pass”与“a”上停留与停顿,只是作为消逝之物,只是听那些“经过句”(passage),让我们亦步亦趋,一步一步地去跟从它,并尝试去论证它,尽管这彼此的“争论”(passage)都不由自己来定论。让我们不要蔑视与轻视对“死”的论证,以免我们最终成为苏格拉底所说的厌恶论证的人:“一个人要是厌恶论证,那就是糟糕透顶的事了,厌恶论证和厌恶人类出于
德希达书写死之绝境
——与海德格尔、布朗肖、列维纳斯一道面对“死”
与某人一道,这“一道”既是“一起”(to-gether,聚集),又是在同一条“道路”(path)上行走,但“死”能构成一条我们可以共同走上的通道(passage)吗?但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通道啊:pass-age——个过去与消逝着(pass)的时代?一个“去死”的通道?“死”是所有时代的“脱节”?但“死”却不会消逝与过去(past),它总在到来,在这条通道上,我们只会遇到惟一的客人(guest,或精神-Geist,或鬼魂-ghost),这客人似乎永不“老去”(aged),必死的我们如何能与之“面对面”(face to face)?
而只要是人,有说话能力的人都有讲诉自己的过去并把它演变成故事的隐秘渴望,作家与传记学家把这称作自传(autobiography),但如果在还没有跨越(crossed)、越过(surpassed)我生命中最后的瞬间之前,我如何能说自己的一生是完成了的呢?自传又如何能由自己来添上最后一笔,甚至还签下自己的专名(proper name)呢?墓碑上的铭文难道不总是由他人所刻写?但自传的写作总有一种要穿越(cross)死亡最后边界的欲望,想进入(enter)也是想穿过死的门槛,这种走过(pass,perao)就把我置入一条道路,也即Aporia的道路(path)上(A:8)。Aporia在这个意义上就不仅仅只是逻辑上的“疑难”或方法论上的困惑以及生存意义上的窘迫,而是意味着“绝境”:“困难或不可实行,此处的不可能性,通道(passage)已被拒绝、否认或禁止,的确不可通[或译为非通道(nonpassage)],事实上成为其它的,一个要来的事件或一个将来的降临,不再有过去(passing),穿过,转变的运动形式了”(A:8)。
死,是这种极端(extremity)的境况,如同希腊词peras,意思是终结(end)或限度(limit),而不是目的(telos)。死,总是在打破存在论神学(onto-theo-logic)所预设的起源-目的-逻各斯(Arche-telos-logos),把我们带向一道深渊(Abgrund),并让我们在其边界(border)上不停地晕眩。当我们把死与边界联系起来,我们能肯定式地说:“死是一个边界”;我们也能否定式地说:“死没有边界”(因为死总是在到来);我们还能设问式地说:“死能否被减轻到告别、分离与辞世的某种交错线上(crossing line)?”我们甚至还能反问式地叫嚷:“死难道不就是像辞世一样,是一条可以跨越与侵入的边界交错线?”(A:6)——这些与死有关的语句难道不会打碎逻辑?这些“死-句”(pass-passage)难道不会堵死它自身?让我们写不“过去”(past)?
这样,德希达就把希腊词“边界、限定”(peras)与“交错、穿过(cross),过去(pass)”,并与Aporia的“非通道”(non-passage)联系起来,揭示出“死与边界”的几种表达式,这些模态都是死的pas。
pas在法语中同时具有名词“步子”(le pas:step)及否定这个句子的否定副词用法(ne…pas:not/stop,有时在俗语中省略ne)的双重含义,在很多情况下,当pas做否定使用和同时出现时,可能同时具有上面两种意义,以至于无法被翻译,pas还可以由名词转变为副词,或者相反,语义的交错会出现意外的效果。比如在pas sans pas(pas without pas, pas ohne pas)中,既可以翻译为:“步子没有步子”(没有步子的步子),也可以是“没有步子的没有”,还可以是“没有没有的步子”,甚至是“没有没有的没有”(non without non,ohne ohne ohne)这个荒谬的匪夷所思的“中性”表达等等模态形式,此外,带有pas的名词无法还区别开单复数形式。这样,势必影响到主体的单一和复多的关系问题,甚至是共通体的问题,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布朗肖的这个写作都在这个法语的习语中书写,从而达到了迷宫般的神秘效果。
于是,死之pas就是一种独特的步伐与上路(path)方式,它既迈出了步子,却又没有,而且还不可决断,在重叠和重复中,还不可确定是哪一种情形,语义的播散无法被控制,在冒险中游戏的快乐油然而生,死,也在这游戏的快乐中被铭写,也被遗忘。啊,啊,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走向这样一条死之路上?不管它是阳间的林中路还是阴间的死之幽谷?“死”是我们可以迈出步子(pas)的可能性,还是它的不(pas)可能性?或者就只是这步子本身?或者是“不是步子的步子(pas sans pas)”?死是一条我们正在“走向”(toward, à)的道路(正如英语所说“死了”:pass a way或pass a path)吗?死就是没有pas的来临?
死,如果从定义上是不可把握的,超出了意向性以及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的相关,即并不是现象学的noema,也并没有意义的充实,那么死就是绝对的缺席,死之现象学就是不可能的了。或者,死,会导致一种不显现、谜一样的、非现象或假象的现象学?啊,死,是现象学的打断?是现象学的它者?
1.“死”之论证:死之“节段”(passage)与家谱
哲学始(a)于对(à)死的学习,哲学也终(a)于对死的学习,哲学家一生追求之所向(à)只是死: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
——啊,这是哲学之为爱智在西方发生时,即苏格拉底在面对(face)死或死临到(come to pass)他时可能反复说过的话,这话是“死之句法”、死之句段或节段,即“死-句”与“死-节”(passage,或者说pass着的passage),是一个将要去死(pass a way)的老人(the aged)反复唠叨出来的。
但我们现在不得不再度重复它,练习或学习它。同时,还重复写那个字母“a”,而且要写得有所不同,写出差异:a既表示西文的第一个字母即文字的开始(如同基督所说:“我是阿尔法”——意味着我是开始的掌管者,对时间拥有主权);a也表示否定(作为否定性前缀有“非、不、离开”等等的含义——似乎在开始之初就有了否定,终结的丧钟早已一道在a中回响了);而且a在不同的语言中含有些不同的标记功能,比如在法语中,当a打上语音标语符号变为à时,又意味着“去到……、向……、连接”(比如一步又一步:pas à pas),表示目的、地点,所属关系,特征,来源,用途与状态、方式等等,还有给予,礼物,通道的含义;似乎一旦被强调,a就不再安息,就开始骚动与不然,啊,而最让a颤栗的莫过于“没有”(a)目的、方法、去不了之时,当a自身”否定”着击打自身之时,即当“死”开始说话、开始书写、开始打上标记之时,a将抹去自身。一切的话语在这时只是噪音。让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去听“死”之节段性的或打断着的音节——“死-节”(pass-age),正如尼采曾经所戏谑和反讽的:啊,来让我们把整个身体都变成耳朵!
或许,我现在的言说与重复只是“死”在说我,只是死在重复它自身,英文中的pass中固有的但轻微的ss之音,不绝如缕的“丝丝”之音,毫无意义的摩擦之音,却可能成为汉语的“死死”之音——一个奇妙的语音分析测试,我们中国人总是把它发得不规范,不地道,太重,太重!这都是死之句法,都是“老”调(past)重“弹”(音节与过度句)与“故”事——那就让我们为“死”打上引号,我们只是在引用而已,而且还并不知道它从何处而来,不知道这一次的重复作为“例子”是对谁的例证!我们的言说都是说已经说“过”了的,都是“旧”话重提。是啊,谁在“说死”时,能为我们说出新意?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在这“pass”与“a”上停留与停顿,只是作为消逝之物,只是听那些“经过句”(passage),让我们亦步亦趋,一步一步地去跟从它,并尝试去论证它,尽管这彼此的“争论”(passage)都不由自己来定论。让我们不要蔑视与轻视对“死”的论证,以免我们最终成为苏格拉底所说的厌恶论证的人:“一个人要是厌恶论证,那就是糟糕透顶的事了,厌恶论证和厌恶人类出于
上一篇: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
下一篇:谢林的自由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