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特点探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06-11
(3)强烈的创新动机和热情
创造性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热情、兴趣、欲望和激情。创新意识的驱动使人形成追求进步的内在动机,有力地激励创造行为。强烈的创新动机常常使创造性人才陷入痴迷甚至发狂的状态,正如塞涅卡所说:“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发狂的劲头来自强烈的动机和冲动,倘若缺乏“发狂”的创造、创新动机,就不可能成为有创造性成就的人才。创造性人才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真理,不甘平庸,永远不满足现状和已经取得的成绩,总是最大可能地
(4)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
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基础,要产生创造性成果必须具有相关领域的广博而专深的知识。美国曾对1131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发现这些人大多数是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知识的专才。其中有专家认为,精通某一领域而成为专家,并不就一定意味着他具有高创造性,创造性的工作要求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但并不以掌握为最终目标,其目标是扩展和转换;创造性活动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视野、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知识根本谈不上创造。
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创造性是人的本质之一
创造是人的本质所在,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奥托也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创造是精英们的专利”的观念,树立“人人是创造的主人”的意识。创造性是个人成功的阶梯。
2.创造性是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创造性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迫切要求,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的价值在于创新,求异独创,推陈出新,创新程度越高,知识的价值也就越高。现代社会知识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发明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惟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使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3.创造性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创造性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现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创造性、能够综合和组织各种信息,具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与人共享知识和学习。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使人的整体素质获得提高。人的素质就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身心能动力量。它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动态的身心组织系统。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人的素质中最深层、最有价值的能动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4.创造性的培养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创造是民族兴旺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该民族的创造力水平。欧美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根本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有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国民的创造力水平高。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称,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24个领先地位。正因如此,美国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综合国力名列世界首位也就不足为奇。日本、韩国一向的传统是“技术立国”,由于缺乏知识创新的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美国。可见,国家创新体系是否完善,国民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管理创新能力等是民族兴旺的关键因素。
可见,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无论是个人、学校、还是国家、民族都将失去生存的根基。
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策略
总的来说,创造性人才个性特点突出,想象力丰富,敢想敢干,不受外界干扰和束缚。而中国教育随着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硕士、博士教育的学历一层层的提高,模式化教育和标准化考试及其淘汰式选拔机制,使得中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冒险精神和工作热情,随着教育年数的增长而逐渐地被磨灭和扼杀。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份几十代人的希望,中国的教育应该负起其培育和保护创造性人才的当代责任。
1. 激发兴趣,诱发创造性生长动机
创造学认为,兴趣是创造力的触发器,是一种创造动机。浓厚的兴趣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强烈而高尚的兴趣,往往会使人在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乃至废寝忘食的状态。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教育的窗口。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是接受知识的能量和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转换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催化剂。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和火热的情感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并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感情的投资。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对中下水平的学生,更应多亲近常关心,多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善于发现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并加以鼓励。对待品学兼优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激励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掌握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格的魅力,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就一定能使学生迷恋于学习、迷恋于科学,迷恋于创造、迷恋于成长、迷恋于实践、迷恋于反思。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随之滋长起来。
下一篇: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监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