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人力资源配置指标
1)用工结构比率。用工结构比率=某种用工类型人数/员工总人数x 100 %。此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用工类型合理性。一般而言,企业会综合采用多种用工类型满足需求,但根据行业属性不同,各种用工类型在企业内部应有合理占比。所以,此项指标不合理,预警可能企业转型或转产,将面临员工的遣散和安置问题,付出很高的成本代价。
2)员工年龄(文化)结构比例。员工年龄(文化)结构比例=某种年龄段(文化程度)员工数量/员工总人数x100 %。此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员工构成质量。不同的企业会对员工队伍结构制定不同的要求,如劳动密集型行业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员工需要年轻、文化水平不高,但人才密集型行业多从事创造性劳动,员工就要老中青结合、文化水平较高等。
2.1.3人力资源效益指标
1)人事费用率。人事费用率=人事总费用/销售总收人x 100 %。此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总人事费用的高低和占销售收人的比例。人事费用所占比例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此项指标对企业的预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低的人事费用率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经费缺乏,影响其正常开展;二是过高的人事费用率会加大企业运行成本,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人均收人。人均收人是指员工从企业获得薪酬福利待遇总和,一般以年度为计算单位。此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员工劳动体现的经济价值。薪酬福利待遇需要考虑内部和外部的公平性,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企业和员工更看重它的横向比较,由此确定其市场价位和心理价位。此项指标不合理,对企业预警在两个方面,一是过高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二是过低失去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并且脱离了市场价值的薪酬福利待遇,会误导员工产生不切实际的收人期望。
3)非核心业务用工成本比率。非核心业务用工成本比率=合同工人工成本/劳务外包人事费用x 100 %。此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用工效益性。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企业会随时思考生产经营的效益问题,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放弃边际收益递减的生产经营领域,此项指标可辅助企业决策进人或退出某个业务领域,尤其是这个业务领域具备劳动密集型用工特性,人工成本在费用中占有较大比重。
2.1.4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指标
1)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E(员工满意值x相应权数)/员工总人数x 100 %。此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员工对内部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员工满意度越高,体现企业满足了职工的物质和发展需要,能够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形势向好,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之,此项指标过低,预誉员工已不满足企业现状,企业必须解决现有的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否则人心涣散,消极怠工等现象蔓延,劳动生产率会激剧下降。
2)劳动纠纷数。企业某时段区间内发生的劳动纠纷总数,一般以年度为单位进行统计。此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劳动人事政策执行效果。企业发生劳动纠纷,开展调解、仲裁和诉讼案件的数量,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劳动纠纷数量过高,显示人事管理工作水平低,预警因此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如处理不当,将引发企业出现重大稳定问题,对内部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对企业的外部形象和社会名誉等无形资产也将遭受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