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柔性的激励机制
柔性管理注重激励过于控制,适应的对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高素质教职员工。创造性活动往往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本身难以直接计量。倘若硬性地将其量化并以此作为奖酬依据,势必会挫伤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抑制了其潜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实行柔性的激励措施要多样化。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更应注重使教职员工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包括被信赖,受关心,帮助教职员工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此外,在设计薪酬福利等方案时,也应融人柔性管理的思想,在评价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时充分考虑各类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量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那些工作科技含量比较高,而且带有一定困难和风险的员工,其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倘若硬性地将其工作量化并以此作为薪酬依据,必将挫伤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抑制其潜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应建立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系统,采用绩效付酬和风险付酬相结合的薪酬体系,建立起有效的晋升、晋级制度与灵活的激励机制,使其有助于教职员工勤奋工作与发挥创新精神。
3.柔性的培训方式
柔性管理的实现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员工队伍。人具有学习、感知及适应能力,因而是所有有形资源中最具有柔性的资源。高校需要更多的柔性人员,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学习,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很快学会原本不会的东西,这就需要对员工的培训。
高校人力资源部门要承担起组织学习战略发展的责任,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以利于教职员工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教职员工知识觉悟和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另一方面,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柔性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柔性的组织结构
5.柔性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校园文化犹如高校的灵魂,是高校教职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高校制度、高校精神、高校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职员工成长发展的营养剂,高校应该建设团队性、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校园文化。要创造有利于每位教职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气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机制;提倡双向沟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领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员工进行对话、座谈、交流,全方位地了解员工的需要,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组织中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关心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员工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帮助、积极良性的人际环境。这样将有利于增强员工对高校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同时,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跨国性;并通过培养组建各式各样的虚拟实践社团培养团队精神,努力为高校发展提供创新性的建议与方案,增强高校的适时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