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折旧是同一时间变化过程中,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增长速度小于整个社会的知识增长或隐性知识的变化而产生的贬值,表现为知识价值的时限性。随着时间流逝,过去的知识可能因为社会的发展而贬值甚至变为负资产,给组织带来损失。
3.知识转移环境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环境的好坏要从现有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综合表现。软环境主要包括知识主体与企业所具有的文化、观念、习惯等;硬环境主要包括知识主体拥有的各种物质条件、方法措施、工具条件等。(1)软环境方面。第一是价值观方面:广泛被认同的价值观,组织认为拥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含有高知识含量的人力资本才能体现组织的社会价值,知识主体认为拥有信息或知识就能够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且在组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第二是企业文化方面:以竞争机制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促使个体独立性、本位主义、非合作化等企业文化行为的产生,分工文化形成的部门化产生了组织内部利益矛盾;第三是意识方面:知识主体的权力意识、经济意识、隐蔽保护意识得到加强,知识产权的意识越来越浓厚和清晰。(2)硬环境方面。第一是知识主体自身知识专业能力:知识主体并非都具备清楚表达和管理好自己的知识的能力;第二是工具条件及方法措施方面:缺乏有效的将隐性知识规范化的语言描述、成形的工具和方法,知识工作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话方法、工具和工作制度,缺乏关注、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帮助的工作制度,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缺乏与实际情况和需求的结合;第三是尚未建立有效的以知识贡献率为核心的知识考核体系。(3)组织的规模、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或个人对新知识的开放度等环境氛围都会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速度和程度。通常,组织的规模越大、机构设置越繁杂,知识转移的速度越慢;组织或个人对新知识的开放度越低,转移的程度就越低。
(三)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
1.隐性知识拥有者的独占性。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相连。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所以,员工不会主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他人分享。另外,竞争使臆性知识主体期望在企业中保持比较优势,害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些现象实际上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另外,为保护个人利益,个人通常选择避免隐性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控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某些法律条文也保护知识产权,限制某些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共享。因此,隐性知识的独占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2.组织的文化氛围问题。组织文化在知识共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组织文化反映组织成员对环境变化的态度和观念,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其反应和行为模式会对组织的知识创新过程带来影响。缺少共同愿景的氛围,缺乏“自觉合作”、“自觉交流”与“自觉共享”的价值观,缺少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的组织文化都会影响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与创新。
3.组织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强调组织结构层次分明,这种组织结构使组织内部知识传递速度缓慢,质量衰退或失真现象严重,极大阻碍组织知识共享的有效实现,甚至使某些隐性知识流失。
(四)隐性知识创新的障碍分析
1.知识主体的意愿和动力不足。创新是需要知识主体自主地开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来实现的。由于能力的有限性、有效显化隐性知识的工具和方法的匮乏、知识交流的空白,难以激活员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所以知识创新是组织的重点和难点。此外,知识成本和知识折旧的存在,让知识员工有收益回报的要求,组织缺乏有效地外部激励机制,将难以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2.法律和政策的不完善。长期以来,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低下,尤其是我国,对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风险,创新产品一旦被仿冒,企业将面临包括企业声誉、资金等多方面的损失,因此在组织发展战略中更倾向于无风险的跟进战略。创新的风险性,让员工往往倾向直接运用显性知识,而不敢运用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创新。知识主体对创新所具有的这种畏惧心理,阻碍和延缓了知识创新。另外,阻碍知识创新的因素还有其他,如市场因素、资金因素、产业环境、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