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活动的实质(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1-08
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毛泽东的这段话,所说的实际上正是一个组织内部共同的目标和协作的愿望。而信息的沟通则是通过管理活动才得以实现的。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这三个方面的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离开其中的任何一个,任何组织都会成为无序的混沌体,而不可能成其为有序的系统,尤其是信息的沟通。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中有一个物理现象,叫做布朗运动,即分子的不规则运动。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组成的系统即组织中,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其成员就很难了解组织的目标,从而也就很难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协作,因而组织也就很难得实现有序运行。很显然,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任何一个组织中的成员都只能像无头的苍蝇一样,系统的运转只能是不规则的布朗运动。
    其次,从管理的方法来看,我们知道,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行政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和教育的方法等等。从管理活动的实质来看,这些不同的管理方法其实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信息的沟通。行政的方法和法律的方法属于权威性沟通,经济的方法属于利益性沟通,而教育的方法则属于真理性沟通。因此,在管理中这些方法的有效性程度,实际也就取决于使用相应方法的管理内容的权威性或利益性或真理性程度。也就是说,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内容的权威性,经济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内容的利益性,而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管理内容的真理性。这在管理实践中是不难理解的。毫无疑问,使用的方法越是有效,管理的效率也就越高。很显然,方法的有效性程度也就是信息沟通的程度。所以,管理的效率实际也就归结为信息沟通的效率。
    再从管理活动的实践来看,任何一个组织的有序程度,无疑都取决于该组织内部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默契协作的状况和程度。而这种默契的程度又取决于其全体成员对于组织目标了解和认同的程度。其中,了解的程度必然与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的状况有关,换言之即与对组织目标的宣传有关。而认同的程度,则与组织目标的权威性、利益性和真理性等状况密切相关。换言之即,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就取决于:(1)组织的目标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目标是否相一致;(2)组织目标的实现能否为组织成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3)组织目标内在的真理性程度如何等等。当然,对组织目标的了解并不等于就是信息的沟通,信息的沟通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所以只有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即自觉地将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才算实现了信息的沟通。很显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组织成员实现对组织目标的认同,这正是管理的职能。由此看来,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管理活动的实质显然不是别的,正是信息的沟通。
再次,从管理活动的具体管理对象来看,虽然管理的对象包括了人、财、物、时间和空间等各种不同要素,但是在这里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不是别的。对于人的管理效率何,直接决定着其它要素的管理效率。在对人的管理中,管理的效率如何,直接地取决于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或者说是人际关系的改善,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人际关系的沟通,无疑是属于信息沟通的范畴。
最后,再从管理活动的起源来看,在原始社会在当人们单枪匹马地从事狩猎活动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管理。而随着集体劳动的出现,人们为了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协调,才逐渐地出现了管理。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而是一个乐队就需要有一个指挥,以便协调大家的行动。显然,管理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地也是信息沟通。
关于管理活动的实质问题,在流行的管理学著作中见诸于文字的并不多。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经济管理系1983年出的一本书叫做《现代管理学基础》中关于管理本质的说法。该书作者认为,“所谓管理,就是人类为了使系统的功效不断提高,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管理的本质是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并产生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新功效。”“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使被管理系统的功效,最大限度的满足高层次大系统为达到目的而对该子系统的需求。”[2]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这里的观点都是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问题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任何管理都是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管理,因此管理理论必然和系统理论相一致。”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着的系统。系统有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系统。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是可分的,是有结构的,其中系统内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单元,都具有特定的功能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大系统的整体功能目的而协同动作。也就是说,按照系统理论,管理因素本身就是系统内部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它本身也在为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目的在做功。那么,它的功能又是什么呢?该书作者认为,“管理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即计划和预测、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教育和激励、挖潜和创新。”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管理的这些功能仅仅只是“提高”或“放大”管理系统已有的功效吗?其实,如果没有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等功能,任何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这里所说的管理活动的本质仅仅是“提高”或“放大”系统已有的功能的说法,实际上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系统论作为一种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理论,它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它的这种“放大本质说”主要是基于“系统的性能、功效不守恒定律”提出的。在系统论中,功效的概念只对于目的系统才有意义。功效通常被定义为系统为达到目的所具备的功能和效率。功能是指系统为达到目的所具备的能力。效率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趋向于目的的速度,亦即单位时间内系统所发挥的功能;另一层意思是指发挥单位功能所需消耗的劳动。基于人们的做功对于达到系统目的的不同作用,功效通常可以分为正功效、无功效、虚功效和负功效四类。一切对于大系统实现目的起促进作用的子系统,所发挥的功效都是正功效。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使子系统的能力无法表现时,此子系统便无功效可言。如停工的工厂就是无功效。虚功效不同于无功效。虚功效是指虽然做了功,但对于实现系统目的没有发挥作用,即做了虚功。负功效是指向着实现目的的反方向在做功,负功效对实现大系统的功能目的起破坏作用。
所谓系统的性能功效不守恒定律是说,宇宙是无限复杂的,其复杂性表现在宇宙间不存在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系统,高度统一的宇宙之所以如此复杂,原因是在于系统的性能和功效是不守恒的。换言之,系统发生变化时,质量、能量守恒,但性能、功效不守恒。在这里,“变化”的含义包括:(1)子系统构成大系统(即部分组成整体);(2)大系统分解为子系统(整体分解为部分);(3)系统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变。“不守恒”的含义包括:(1)产生新性能、新功效;(2)原有的性能、功效增强、减弱或消失。系统性能、功效的不守恒性是普遍的和无限的。其普遍性表现在任何系统都具有该属性。其无限性是由系统性能和功效变化的“发散型”特点所决定的。所谓发散型特点是指,系统由低层次子系统合成高层次大系统时,其性能和功效是复杂化的,新的高层次系统将具有低层次系统的基本属性,但同时又会产生低层次系统所不具备的新属性。这也正是宇宙所以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所以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
系统的性能功效不守恒定律可以通过信息的不守恒得到证明。系统的三大基元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其中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即系统在发生变化时,物质不生不灭,能量不增不减,即使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也是按照一定的数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