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大陆探亲和进行各种交流,1991年,即41年后才开放大陆专业人士赴台湾进行文教交流。应该说,这个隔离时间是够长的了,开放交流是够慢的了。但是,万事开头难,这毕竟是使两岸交流有了良好的开端,应该庆幸。

  从两岸交流的起步中可以看出:当时两岸当局在认同一个中国原则方面有共同立场,在突破两岸隔离方面也有共同愿望和相互配合的动作,使两岸隔离得以局部打开。而两岸当局不谋而合地选择文化交流为试探点和突破口,则是不谋而合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是文化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发挥了开创性推动作用,也可以说中华文化具有联结海峡两岸和海内外中国人的精神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两岸文化交流迅速发展,形成规模,具有增进相互了解与感情的桥梁作用,也在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增加文化认同和凝聚的作用

  据统计到2004年中,大陆居民赴台探亲和参加交流活动累计有96万人次。1988年,大陆居民赴台仅几百人次,以后逐年增加,1997年大陆居民赴台超过5万人次,1998年超过8万人次,1999年达103,977人次,2000年达102,933人次,2001年达122,198人次,2002年达14万人次,2003年达124,616人次,2004年1至8月有95,248人次。其中赴台交流1992年155项、820人次,1993年达到507项、3,309人次,1994年达548项、3,190人次,1995年达773项,5,139人次,1996年达968项、5,645人次,1997年达1,257项,13,656人次,2001年达2,915项、24,719人次,2002年达4,384项、38,259人次,2003年达2,847项、24,480人次,2004年1-8月达2,241项、16,246人次。历年累计超过16万人次,其中多数是进行文化交流。



  至于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访问的人数是:1987年来大陆的台湾居民3万多人次,1988年为45万人次,1992年突破了100万人次,1994年高达138万人次,1995年以后每年超过了150万人次,1999年达到221万人次,2000年超过300万人次,2001年达310万人次,2002年达350万人次,2003年尽管两岸非典疫情肆虐,仍达273万人次,2004年1-8月就有239万人次之多。历年累计,来过大陆的台湾同胞超过3,200万人次。

  上述数字说明,两岸人员往来非常热络,来过大陆的台湾居民累计人数已超过台湾地区总人口的数量,但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往返多次,真正到过大陆的台湾居民人数大约是台湾居民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到大陆探亲和访问方面还有潜力。其次,两岸人员往来是非常不对称的,历年累计大陆居民赴台人数只占台湾居民赴大陆的人次数的3%,也就是说台湾居民赴大陆总人数是大陆居民赴台总人数的33倍。因此,台湾方面对于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探亲和访问是措施过严和管得太紧。

  无论如何,十几年来的两岸文化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每年超过一千个项目和有数万人参加的规模,影响面更广,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一、大幅减少了长期对峙的隔离状态下所形成的误会和误解,澄清事实,第四届「两岸远景论坛」两岸交流的回顾与展望解疑释惑,增进了两岸文化界、知识界和民众之间的了解与惑情。

  二、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热爱。

  三、如果再将海峡两岸隔离,甚至希望将两岸长期分开以至分裂是不可能的,办不到的。

  肆、台湾方面文化背景的变化:从主政者倡导「中国文化中心在台北」到强调台湾文化的「本土化」和实行「文化台独」政策

  在1990年代初期,一些台湾学人在两岸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国文化中心在台北」的说法,使与会的大陆学界人士十分吃惊。这种情况出现不多,但决不止一次,使我们不能不思考:这种明显不符合事实和站不住脚的论点从何而来?影响如何?

  与此相关联的是,我于1992年12月首次到台湾访问时,碰到两个关于「中共毁灭中华文化」的问题。一位年长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要我解释「大陆实行简化汉字是否毁灭中国文化」的问题,还有一位年轻人在非学术场合向我宣讲「中共三大罪状」,其中有实行简化汉字和「搞了文化大革命」,均「毁灭中国文化」的「罪状」,再一大「罪状」是「更改了国号,使中国不能统一」等等。

  我曾为此向台湾学者请教,回答是上述有关「中共毁灭中国文化」的说法是台湾当局和国民党在1950-1960年代以来的反共教育内容。既然「中共毁灭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的中心」也就在台北了,这是逻辑推理的结果。由于两岸交流已经进行了十几年,我不想在这里就「毁灭中国文化」

  的内容进行批评和解释,因为事实是很清楚的,相信持这种观点和看法的人已经没有或者很少了。但我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中心在台北」的说法是当时台湾当局「反共复国」政策的文化部分,既造成了台湾一些知识界人士和民众对大陆的误解,也使他们自己有一种文化优越感。当然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持这种看法也就渐渐减少和消除了。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大陆的种种文物古迹和文化设施和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本身就是客观事实,很能说明问题,更何况中国文化本身就有巨大的感召力。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当局也知道,军事上「反攻大陆」是不可能取胜的,通过宣扬「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是不可能的,当不成「中国文化中心」也就转而搞台湾文化的「本土化」了。

  据说台湾「本土化」问题的浮现,始于1970年的乡土文学论争。但将文化「本土化」提到政策层面则是1990年代李登辉主政的中后期,从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台湾本地乡土情况的介绍开始。「本土化」这个词从那时候开始在台湾广为流传,并作为一项政策予以实施,而且从文化到政治,范围越来越广,经查字典,本土即「为乡土之意,为原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

  本土的另一种解释是「殖民地国家的本国领土」,相对于其所掠夺的殖民地而言,但我始终对「本土化」这个用词的内涵感到疑惑。

  用在政治层面的「本土」一般带有国家概念在其中。台湾当局的「本土化」从学术推理的角度看应是「中华民国」的「本土化」,其范围应包括台湾和大陆,但其实际应用的范围仅指台湾而言。因此,我认为台湾「本土化」的说法从学理上就不通,用乡土化可能更确切一些。应该说,在台湾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增加一些台湾本地的经济地理风土人情之类的介绍是无可非议的。

  强调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也是对的,在各级政府负责人中注意本地人有一定数量的比例也是对的。在大陆各省、市、县的行政机构中特别是各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负责人的任命,也是注意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各占有一定比例,各省市县也十分注重发展本地特色的文化,不少省市县的中小学教材中,也有介绍本地乡土情况的内容。但台湾当局的「本土化」政策从一开始就带有「去中国化」的,开始没有明讲,随着「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和扩大,特别是在2000年民进党执政之后,也就将「去中国化」的政策做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公开了。

  至于「文化台独」这个词,在来自「台独文化」,是民进党和其它分裂势力在创建「台独」政治理念时所发明的一个文化概念。在2000年民进党走上执政之路以后,他们利用执政的行政资源,通过行政和非行政的手段,公开和隐蔽的方式,推行渐进式的「台独文化」,在发展和膨胀到一定程度后,被称为「文化台独」。

  海峡两岸学界对于「台独文化」,「文化台独」和「本土化」都做过不少追根溯源的考证,希望搞清楚「台独文化」在先,还是「本土化」在先,好像认为「台独文化」在先者居多。一般而言,持「台独文化」观点的人,大多利用台湾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经历来说明台湾文化的特殊性,并发明了「台湾意识」的概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