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海两岸关系的实象(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布拉族 (Papura) ── 分布于台中县大肚溪以北,清水镇海岸,部份移居南投县埔里镇。7. 猫雾拺族 (Babuza) 或译为巴布萨族 ── 分布于浊水溪以北,大肚溪以南地区,部份移居南投县埔里镇。8. 和安雅族 (Hoanya) ─ ─ 分布于彰化、云林、嘉义三县。9. 西拉雅族 (Siraya) ── 分布于台南、高雄、屏东三县,部份移居台东县。2如加上西拉雅族的分支马卡道族 (Makatao) ─ ─ 分布于高屏地区,则共有十族。关于高砂族(高山族)之分类,学者们把他们分为:1. 泰雅族 (Atayal) ── 分布于南投县埔里及花莲县以北山区。即台北县乌来乡,桃园县复兴乡,新竹县尖石乡、五峰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县和平乡,南投县仁爱乡、信义乡,花莲县秀林乡,宜兰县大同、南澳二乡。2. 赛夏族 ( Saisiyat) ── 分布于新竹县五峰乡,苗栗县南庄乡、狮潭乡。3. 布农族 ( Bunun) ── 分布于南投县仁爱、信义二乡,高雄县三民、桃源二乡,台东县之海端、延平二乡,花莲县万荣、卓溪二乡。4. 邹族 (Tsou) 或译为曹族 ── 分布于嘉义县之阿里山乡,南投县之信义乡,高雄县之三民、桃源二乡。5. 鲁凯族 ( Rukai) ── 分布于屏东县之三地、雾台二乡,高雄县之茂林乡,台东县之卑南乡大南村。6. 排湾族 (Paiwan) ── 分布于屏东县之三地、玛家、泰武、来义、春日、狮子、牡丹等乡,以及台东县之金山、达仁、太麻里、大武等乡。7. 卑南族 (Puyuma) ── 分布于台东县卑南乡。8. 阿美族 (Ami) ── 分布于台东县的东河、池上、长滨、卑南、关山、台东、成功等乡镇市,花莲县的花莲、新城、吉安、寿丰、光复、丰滨、瑞穗、富里、凤林、玉里等乡镇市及屏东县之牡丹、满洲二乡。 9. 雅美族 (Yami) ── 定居于台东县之兰屿乡。3以上所列举的「平埔族」及「高砂族」(高山族)之区分,并非科学的,因为依据民族学者李亦园之研究,认为高山族群与平埔族群之间,其文化的相似点,似比其它高山族更接近。例如阿美族不管在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甚至宗教观念与平埔族中的噶玛兰族极相似,加以阿美族也居于平地,因此更有理由把阿美族列为平埔族之一。但事实上阿美族被排在高山族之列。所以,他认为「平埔族」与「高山族」之区分,只是语言、风俗、习惯汉化的深浅不同而已。4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以及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无论平埔族或高山族,其固有文化都不受中国、印度、阿拉伯等亚洲三大文化的影响。足见他们在接受中国汉文化影响之前已居住于台湾,也许他们的原住地可能在中国大陆的沿海地区,如浙闽地带,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但他们绝不是「中国人」。从文化特质看,他们都属南岛 (Austronesian) 或马来玻利尼西亚 (Malayo-Polynesian) 语系中的东南亚文化区之民族,与居住在太平洋诸岛屿的民族有亲缘关系;如把他们也归为「中国人」或「中华民族」,那是基于「中国」沙文主义、「中国」扩张主义之心态使然。
(二) 再从政治史上看 ──台湾自古以来即独立的存在,并未隶属于哪一个国家。这可举中国典籍来说明之。郁永河的《裨海纪游》中说:「台湾远在东海外,自洪荒迄今,未闻与中国通一译之贡。」汪荣宝的《清史讲义》中说:「台湾自郑氏占领以前,为马来种生番所据,未尝受中国之统治。」高拱干《台湾府志》引施琅〈平台纪略碑记〉说:「台湾远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杂处,未有所属。」又引杨文魁〈台湾纪略碑文〉说:「台湾海邦荒服地也,与闽省对峙,惟隔越重洋,其先,舆图未载,故无沿革可稽。所利舟帆,东连日本,南通暹罗、吕宋、琉球诸国,生齿土番,茹毛衣革,椎结侏离,不知文章,不通华俗,居然无怀,葛天之遗也。」再引李光地〈台湾郡侯蒋公5去思碑记〉说:「台湾,荒服地也,自鸿蒙初启,至今四千余年,未归版图。」而凤山知县朱绣在高拱干所着的《台湾府志》之跋文中也说:「台湾远隔层洋,为荒裔之区,草窃之薮,历汉、唐、宋、明,未入版图;览其风俗,不惟无礼乐文章之式,而衣服、饮食、言语悉与中土大相谬 异。」 6由此可知,台湾自古并不隶属中国,台湾的民族与文化完全与中国不同,而且未曾有来往关系,在政治上更是独立的。虽然根据《前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卷第八下云:「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卷八五〈列传〉卷七五〈东夷传〉亦有东鳀人之记载,而有人指东鳀为今日台湾,但详情已无可考。在台湾附近海域航行之船只,偶或有与台湾接触者,惟汉人(中国人)活动中心仍仅在华北地区。7台湾当时如果是中国人眼中的「东鳀」,正好可以证明台湾并非中国的一部分了。台湾真正与中国发生政治关系,是在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占有台湾以后。但当时的台湾也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除前述原住民之外,另一支属于百越族群的闽粤居民,经由日本来台湾。中国明末(十七世纪之初),当时来往于福建及日本长崎的船只颇多,居留日本的闽南人亦不少,颜思齐自称日本甲螺(头目),俨然成为海外流亡商人的领袖。颜思齐与郑成功的父亲 ── 郑芝龙等二十八人,因谋对日本幕府革命不成,而依陈衷纪之主张,驾船遁走台湾,在今日云林县北港镇登岸,于是安设寮寨,抚恤土番(原住民),然后整船出掠为海盗。但由于颜郑集团「劫富施贫」,闽南漳、泉同乡亲族故旧,以及为生活所迫、为壮志所动的青年,前来投奔者为数益多。8不久聚徒数万人,仍从事商盗兼行事业,通市琉球、朝鲜、占城(越南)及南洋各国。当时欧西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也正活跃于东亚海面,从事商盗兼行事业。因此,我们可以说颜郑集团之经略台湾是汉人有组织的与欧西各国争取海权运动的开始。但是这一批台湾先民和台湾原住民民一样,是不受中国统辖的。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于一六六一年四月,率领九百艘船队,二万五千名士兵自台南鹿耳门登陆台湾「开国立家」。9此一伟业除恢复其父亲故土之外,也奠立汉人开台基础。及至郑氏二世郑经,为抗拒满清政府招抚政策,曾派叶亨、柯平二人持书覆满清政府刑部尚书明珠谓:盖闻麟凤之姿,非藩笼所能囿;英雄之见,非游说所能惑。……顷迁界以来,五省流离,万里坵墟。是以不谷不惮远隐,建国东宁。……庶几寝兵息民,相安无事。而贵朝尚未忘情,以致海滨之民,流亡失所,心窃憾之。不谷躬承先训,恪守丕基,必不敢弃先人之业,以图一时之利。……10可见,郑经不惰其先父郑成功之志,而其大义凛然,坚拒满洲异族统治之精神,尤其跃然纸上。不过,早在一六六二年(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明朝永历帝及太子早已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大明帝国事实上已经亡国了。郑氏父子率领不愿接受异族统治的先民来台垦殖,《被遗误的台湾》(Tverwaarloosde Formosa, Amsterdam, 1675.) 的作者揆一及其同僚(Coyett et Socii)曾比喻郑成功犹如荷兰史上那位可敬的王子威廉(即奥伦治王子威廉 Prince William of Orange)在无法抵御异族(西班牙)之暴力时,以殉难精神,毅然决堤,任凭海水淹没家园也不屈服,而率领遗民携同妻子儿女与财物,漂泊海上,另觅疆土以安身立命也比喻荷马 (Homur) 史诗上那位虔诚的安尼斯 (Aneas) 一样,当 Tory 城被焚,国家被毁之后,保护其子民在海洋上流浪数年,终在肥沃的意大利登陆。11是以,郑氏及其军民在台湾建国,实为台湾成立政治组织的开始,而这个国家即是「东宁」。── 是独立于满洲族统治的中国之外的。如今,我们探讨「一国良制」,必须先了解台海「两岸关系」的历史真相,认识到台湾与中国曾经是两个不同而且互不隶属的国家,始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参、两岸关系的过去
台湾与中国大陆之关系,由于台湾悬隔
(二) 再从政治史上看 ──台湾自古以来即独立的存在,并未隶属于哪一个国家。这可举中国典籍来说明之。郁永河的《裨海纪游》中说:「台湾远在东海外,自洪荒迄今,未闻与中国通一译之贡。」汪荣宝的《清史讲义》中说:「台湾自郑氏占领以前,为马来种生番所据,未尝受中国之统治。」高拱干《台湾府志》引施琅〈平台纪略碑记〉说:「台湾远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杂处,未有所属。」又引杨文魁〈台湾纪略碑文〉说:「台湾海邦荒服地也,与闽省对峙,惟隔越重洋,其先,舆图未载,故无沿革可稽。所利舟帆,东连日本,南通暹罗、吕宋、琉球诸国,生齿土番,茹毛衣革,椎结侏离,不知文章,不通华俗,居然无怀,葛天之遗也。」再引李光地〈台湾郡侯蒋公5去思碑记〉说:「台湾,荒服地也,自鸿蒙初启,至今四千余年,未归版图。」而凤山知县朱绣在高拱干所着的《台湾府志》之跋文中也说:「台湾远隔层洋,为荒裔之区,草窃之薮,历汉、唐、宋、明,未入版图;览其风俗,不惟无礼乐文章之式,而衣服、饮食、言语悉与中土大相谬 异。」 6由此可知,台湾自古并不隶属中国,台湾的民族与文化完全与中国不同,而且未曾有来往关系,在政治上更是独立的。虽然根据《前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卷第八下云:「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卷八五〈列传〉卷七五〈东夷传〉亦有东鳀人之记载,而有人指东鳀为今日台湾,但详情已无可考。在台湾附近海域航行之船只,偶或有与台湾接触者,惟汉人(中国人)活动中心仍仅在华北地区。7台湾当时如果是中国人眼中的「东鳀」,正好可以证明台湾并非中国的一部分了。台湾真正与中国发生政治关系,是在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占有台湾以后。但当时的台湾也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除前述原住民之外,另一支属于百越族群的闽粤居民,经由日本来台湾。中国明末(十七世纪之初),当时来往于福建及日本长崎的船只颇多,居留日本的闽南人亦不少,颜思齐自称日本甲螺(头目),俨然成为海外流亡商人的领袖。颜思齐与郑成功的父亲 ── 郑芝龙等二十八人,因谋对日本幕府革命不成,而依陈衷纪之主张,驾船遁走台湾,在今日云林县北港镇登岸,于是安设寮寨,抚恤土番(原住民),然后整船出掠为海盗。但由于颜郑集团「劫富施贫」,闽南漳、泉同乡亲族故旧,以及为生活所迫、为壮志所动的青年,前来投奔者为数益多。8不久聚徒数万人,仍从事商盗兼行事业,通市琉球、朝鲜、占城(越南)及南洋各国。当时欧西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也正活跃于东亚海面,从事商盗兼行事业。因此,我们可以说颜郑集团之经略台湾是汉人有组织的与欧西各国争取海权运动的开始。但是这一批台湾先民和台湾原住民民一样,是不受中国统辖的。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于一六六一年四月,率领九百艘船队,二万五千名士兵自台南鹿耳门登陆台湾「开国立家」。9此一伟业除恢复其父亲故土之外,也奠立汉人开台基础。及至郑氏二世郑经,为抗拒满清政府招抚政策,曾派叶亨、柯平二人持书覆满清政府刑部尚书明珠谓:盖闻麟凤之姿,非藩笼所能囿;英雄之见,非游说所能惑。……顷迁界以来,五省流离,万里坵墟。是以不谷不惮远隐,建国东宁。……庶几寝兵息民,相安无事。而贵朝尚未忘情,以致海滨之民,流亡失所,心窃憾之。不谷躬承先训,恪守丕基,必不敢弃先人之业,以图一时之利。……10可见,郑经不惰其先父郑成功之志,而其大义凛然,坚拒满洲异族统治之精神,尤其跃然纸上。不过,早在一六六二年(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明朝永历帝及太子早已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大明帝国事实上已经亡国了。郑氏父子率领不愿接受异族统治的先民来台垦殖,《被遗误的台湾》(Tverwaarloosde Formosa, Amsterdam, 1675.) 的作者揆一及其同僚(Coyett et Socii)曾比喻郑成功犹如荷兰史上那位可敬的王子威廉(即奥伦治王子威廉 Prince William of Orange)在无法抵御异族(西班牙)之暴力时,以殉难精神,毅然决堤,任凭海水淹没家园也不屈服,而率领遗民携同妻子儿女与财物,漂泊海上,另觅疆土以安身立命也比喻荷马 (Homur) 史诗上那位虔诚的安尼斯 (Aneas) 一样,当 Tory 城被焚,国家被毁之后,保护其子民在海洋上流浪数年,终在肥沃的意大利登陆。11是以,郑氏及其军民在台湾建国,实为台湾成立政治组织的开始,而这个国家即是「东宁」。── 是独立于满洲族统治的中国之外的。如今,我们探讨「一国良制」,必须先了解台海「两岸关系」的历史真相,认识到台湾与中国曾经是两个不同而且互不隶属的国家,始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参、两岸关系的过去
台湾与中国大陆之关系,由于台湾悬隔
下一篇:台湾民主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