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台湾对冲突议题管理之思维
把台湾的前途认为是以拖待变,以国际化谋求事实独立是许多中国大陆学者的思维[8].这种思维与台湾方面希望中国大陆在世界民主潮流的影响下改变现状是有些类似,但在台湾,两岸关系发展最终结果是开放性议题,在中国大陆则是个刚性目标,这是两岸最大的差异所在。在九0年代上半期,两岸关系因刚交流双方处在相互重新认知对方的阶段,强调双方相同的文化与过去的经历,因此较为和谐.但在九五年六月,李总统登辉出访美国,中共担心两岸关系会因台湾更加的国际化,而採取片面性中止海基、海协两会的交流,同时,以飞弹演习警告台湾及美国,两岸关系从此开始进入了强调求同存异的异部分。九六年三月,中共更延续着九五年批判李登辉及美国分裂中国之主张,在台湾举行首届人民直接选举总统时,又发射飞弹且距台湾的基隆、高雄两港口非常近。两岸之间的冲突至此,已不单是政治性问题,且是军事问题,同时又是国际性问题.
由於两岸关系异的部分日益凸显,而中共又使用武力介入双方歧异问题的解决,使得台湾方面对於解决「一个中国」及统一问题有被强迫的意识,这种意识与两蒋时代的威权统治下的政治社会化,在现在的台湾很容易被连结起来一齐排斥。另方面,美国着眼於两岸改变现状会影响他在东亚的安全、经济利益也表示关切,在美、台有重叠的利益下,美国这股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事实上已交织在两岸关系之中。
在这样的两岸及国际背景之下,面对冲突议题台湾的思维很自然会朝下面的逻辑推演。
(1)两岸应务实地面对求同存异中异的部分,但对异的见解各有各的解读,应再求同存异。换言之,求同存异是持续的辩证过程,最终结果要看道理站在哪一边。
(2)双方应设置求同存异的机制,并对异的部分进行危机管理。
(3)机制先由互信培养起,若两岸互信足,则可不假外人双方直接进行对话、协商;如果开始时不能信任对方,可考虑借助外力,由两岸各自提出足以信任的外国担任中介。
(4)为了让这个攸关台湾前途有更深思熟虑的时间与空间,台湾现阶段应以增加战略纵深为两岸政策的指导方针,包括在两岸之间争取更多的时间.李总统的「特殊国与国关系」,以及陈总统的五二0演说,以及国统会国统纲领,跨党派小组的设置,都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至於在国际上则是争取空间,使台湾前途问题能在更大格局思考下作决定。此外,还有历史的平衡作用,让过去两蒋时代的台湾人民思维,在对称的一段时期之内,能够对历史作一平衡性的思考。
总之,对於台湾的前途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抑或继续维持中华民国的名份,或是走向台湾与中国完全脱离政治纠葛关系,对台湾人民而言目前是处在於一个国际化与中国化、历史上一个中国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平衡桿上,中共的高分贝柔性喊话相信对台湾是有拉拔的作用,但军事威吓却有排拒效果。不论如何,相信只有在和平与稳定的两岸关系环境下,台湾人民才会作出深思熟虑的选择。
参、中共对两岸冲突议题管理之思维
中国大陆人民由於思想政治建设是由共产党统一管理,因此,对两岸关系的看法较一致,对两岸冲突的认知会一面倒认为错在台湾。当然,我们相信共产党在思考这问题时,也是有一段複杂的过程,在其党内民主的决策过程中,理论上应有许多鲜为外人知道的激烈讨论才是。不过,在产出之后见诸於中国大陆媒体报导者却是一个版本,因此,我们讨论起来较为单纯。
一、中共对两岸冲突议题的缘起之看法
归纳起来,中共对两岸关系冲突议题是以「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与否为主轴展开的。
按中共在二000年二月公佈的「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对两岸冲突的官式说法是,从九0年代初开始,李登辉总统逐步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相继鼓吹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阶段是中华民国在台湾。一九九三年起,台湾开始推动参与联合国活动,并在军事上大量採购先进武器,企图与美日建立某种军事同盟。
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辉总统访美,中共认为事态严重又以反分裂与反台独作为攻击台湾当局的诉求。一九九九年七月,李总统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中共认为这是要改变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基础[9].这一连串事件加上陈水扁五二0的就职演说不提「一个中国原则」,使得中共方面认为,两岸冲突议题莫此为甚。
事实上,在九0年代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九五年江八点提出之前,两岸尽管存在着冲突性政治议题,但求同存异的共认识下,仍然有九二年十一月海基、海协的事务性磋商、九三年四月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以及九五年的「江八点」与「李六条」之互动,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两岸可说在异中求同。关键性的转变应是在九五年六月到九六年三月,中共使用了军事武力介入两岸关系互动之中,特别是九六年三月,中共以武力介入台湾大选,美国出动两个航母战斗群到台海附近进行监控,这其实才是两岸冲突议题国际化浮上台面的原因。然而,台湾问题越是国际化,中共就越加急迫地要解决统一问题,这使得台湾人民在思考前途时,逐渐转向国际因素的考量。原本敏感但单纯化的两岸关系冲突议题至此已演变成複杂化、国际化的两岸关系冲突议题.
二、中共对冲突议题管理之思维
尽管九0年代后半期的两岸关系已不复上半期仍有不少作为缓和紧张的机制,但在中国大陆对两岸冲突管理提出建议者倒不少。不过,基本上,这些建议是大同小异,主要仍然是以中共中央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底限,再分为主和的思维与主战的思维[10].综合说来,中共对於两岸冲突管理的思维逻辑有下:
(1)中共应牢牢掌握解决台湾问题主动权[11];
(2)只能坚持不承诺放弃武力,才能牢牢把握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主动权[12];
(3)不能自设时间表和底限束缚自己的手脚[13];
(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使用武力,但武力是推进和平统一的强力槓桿[14].
这样的思维几乎是把主战和主和两端之间的思维都涵盖在内。首先,就主动权而言,在九0年代的后半期,中共一直强调着只要条件成熟,大陆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大陆确实拥有解决台湾问题的能力,届时完全可以置西方的反应於不顾[15].其次,就冲突议题的管理,中共方面是以设定框架,辅之以军事威吓的手段,作为稳定议题质变成为北京方面无法掌握主动权的局面。在「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所提及的三个如国:如果没有台湾的独立,如果没有外国势力侵佔台湾,如果没有台湾问题久拖不决,这三个「如果」是目前中共设定的框架[16].在这框架之外的情形发生,中共即宣称被迫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