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研究(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攻击的批语》,1955年3月14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第51页;《周恩来年谱》(上),第478-479页。」同时解放军加快在福建部署空军力量,一方面配合外交努力,另一方面为未来军事行动做准备。②「毛泽东:《对粟裕关于部署部队进驻福建新建机场的请示的批示》,1955年5月19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第128页。该电文注释披露了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提出的作战建议。」这是2月28日解放军完全占领大陈列岛后没有立即停止军事行动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因为解放军当时没有立即将登陆作战延伸到金门和马祖的计划,所以在大致确定台湾海峡有可能爆发“国际战争”后,中国领导人即决定停止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争取同美国谈判。③「周恩来:《关于出国后在各地商谈台湾问题的报告》,1955年4月30日,参见《周恩来年谱》(上)第474页。」4月23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发表公开声明,表示希望缓和中美关系。以此为标志第一次台海军事斗争基本结束。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论著对1958年夏季炮击金门的动机和目标做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揭示了毛泽东等这时对国际形势的极度乐观估计、国内政治的考虑、外交思想的激进化等等因素的影响,并认为给大跃进鼓劲和支援中东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决定炮击金门的主要目的。

  这些观点无疑都具有启发性。④「Thomas J .Christensen,Useful Adversaries:GrandStrategy,Domestic Mobilization ,and Sino2American Conflict,1947-1958.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宫力:《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的成因与中美之间的较量》,章百家:《通向缓和的崎岖之路:变动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美政策(1954-1971)》,均见姜长斌等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第56-57、433-434页;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266-274页。」不过也应该看到,已有的研究没有合理地解释一个明显的疑问:为什么毛泽东认为国际形势如此之有利,以致中国能够支援远在中东的民族解放运动,却不能在自己家门口进一步向前推动统一台湾战略,即最后完成夺取沿海岛屿的战略计划?甚至他都不会产生这样的愿望?这是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

  导致上述偏差的一个原因是忽略了1958年夏季炮击金门与1954—1955年夺取浙江沿海岛屿战役的联系。从当时“两步走”的统一台湾战略看,最终夺取福建沿海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是完成夺取沿海岛屿战略的最后一步。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是,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主要目的仍然是通过军事行动,向前推动统一台湾战略。如果了解了解放军的战略计划和1955年春季以后持续不断的军事准备,那么可以认为,毛泽东在诸多谈话中没有突出统一台湾这个目标,原因很可能就是,在中国领导层中它已经是不需要强调的了。例如从1955年到1957年12月毛泽东明确指示空军准备1958年进入福建以前,彭德怀已经五次向决策层建议在福建部署空军。⑤「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239页。」

  毛泽东提出空军准备在1958年进入福建以后不久,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空军司令刘亚楼等军队领导人在1958年1月19日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建议空军进入福建的时机时,全面分析了进入福建后美国和台湾当局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他们提出的应对措施包括“抓住金门、马祖这两条小辫子”,即用空军、海军舰艇和炮兵进行封锁,结果是“有可能将金门、马祖的敌人迫走”,至少可以迫使蒋介石“停止对福建地区的轰炸”。该建议提出,最早可在7月或8月展开军事行动。⑥「参阅沈卫平《8·23炮击金门》(上)(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93-99页。」在随后不久召开的军委例会上和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彭德怀指出解放军已经具备了用炮击封锁金门、马祖的能力,并提出拟在7月或8月开始军事行动。⑦「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232、239页;王焰:《彭德怀年谱》,第675页。」

  上述解放军领导人的讨论和后来毛泽东的一些论述可以大致说明,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福建沿海岛屿,是炮击金门的主要动机之一,或者说是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前引毛泽东所说的“侦察美国人的决心,考验美国人的决心”等,当然也是军事行动的目标。不过它们表明的是,毛泽东当时并没有把握,炮击金门就一定能够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福建沿海岛屿,其中的关键还是美国的政策,即美国是否决心直接介入福建沿海岛屿的军事冲突。中国决策层内也有人认为,蒋介石不会轻易放弃金门、马祖,而且坚守不撤的可能性更大一些。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上),第858页;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吴冷西:《忆毛主席》,第76-77页;《王尚荣将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第423-424页。」

  总之从目前公布的历史文献看,1958年炮击金门概括地说有几层目标:最高一层是争取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金门、马祖,彻底完成夺取大陆沿海岛屿的战略目的;其次是掌握美国在台海地区涉及福建沿海岛屿的政策底线,即美国可能进行直接军事干涉的底线在哪里;当然,毛泽东所称的支援“中东人民革命”、在国内为大跃进“鼓劲”、给美国套上“绞索”等等,也都是附带的政治目标。

  1958年夏季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仍然有两个界限。首先是作战行动限制在沿海岛屿地区。

  在解放军空军进入福建后,中央军委就空军的作战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即主要在金马上空,主要任务是夺取福建地区的制空权,对台湾本岛实施空中打击的前提是国民党空军轰炸大陆的沿海城市,如上海、杭州等。炮击金门开始后,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了海空军不进入公海以及不攻击台湾岛的方针。②「彭德怀在中央军委战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58年7月26日,参见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319-320页;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参见石仲泉《周恩来的卓越贡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368-373页;《毛泽东传》(上)第859-860页。」

  其次是不直接与美军冲突,并避免有可能导致美军直接介入的任何军事行动。中国领导人有关避免与美军直接冲突和避免采取有可能导致美军直接介入的指示和部署等,已经为众多论著所描述。③「参阅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上)第857-861页;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333-342页。」解放军限制作战范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避免导致与美国直接的军事冲突,这是中国决策过程中贯彻始终的原则。由此合理的推论是,毛泽东尽管用相当积极的语言如“东风压倒西风”等,描述国际形势是十分有利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他已经不能合理地判断国际形势。他心目中的“国际形势有利”之“利”其实是相当有限的,不过就是美国的力量被严重分散,以致中国可以在福建沿海岛屿采取有限军事行动时,美国难以进行直接的军事干预,如此而已。④「参阅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第342-343页。」至于军事行动的限度在哪里,中国领导人是在军事行动中逐步测试出来的。

  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炮击金门前促使赫鲁晓夫访华,是否包含着借助苏联威慑对美国的动机。7月22日毛泽东就“长波电台”和“共同核潜艇舰队”等问题,谴责苏联企图继续其“控制”中国的“大国主义”政策,并要求赫鲁晓夫访华予以澄清。⑤「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14页。」这一事件导致赫鲁晓夫于7月31日到8月3日访华,并与毛泽东共同发表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其中包括宣布中苏双方“对于反对侵略和维护和平所应采取的措施达成完全一致的协议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