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现象普遍存在,如公共政策的替代执行、附加执行、盲目执行、选择执行、条件执行、象征执行、拒不执行等,使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度大打折扣,政策执行效果不尽人意,政府公信力严重降低。针对此,改善政策执行资源环境条件、扩大政策执行公众参与范围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论文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 体制机制 资源环境 公众参与
一、改善政策执行资源环境条件
(一)提供充足资源
为政策执行提供充足的经费、人力、信息、权威资源。笔者认为,国家对这四种资源的提供应有一个顺序。首先,政策本身应被赋予权威资源,即被赋予权威性,只有有权威性,政策执行才有基本的力度,也是其被执行下去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国家在制定此政策时附加政策运行相关条款,如在地方具体贯彻、执行此政策时,对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要求有哪些,对政府的支持方面提哪些要求,对政府或政策执行者没有按照中央既定规划执行此政策或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执行不力该怎样处理、处罚等。其次是经费的提供,经费必须充足,如果政策执行缺乏资金支持,运转不开,肯定会使政策执行不畅。在中央制定的政策中,以“家电下乡”和“种粮补贴”为例,如果在农民买了下乡的家电后,去领取国家那13%的补贴,而领取不到;农民响应国家号召,多种粮食,积极生产,但领取不到那提高其种粮积极性的补贴,政策何以推行!人力和信息资源应该是同时提供的。在政策有了执行下去的权威、经费后,需要人来执行或推行,这时候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政策执行者或推行者的需求、动机、行为需要合理引导、规范,以使政策执行科学化;同时,信息应是畅通的,否则在政策执行、推行的过程中会因信息闭塞而失去很多政策控制、监督、创新的渠道。
(二)优化政策环境
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要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认真领会和理解政策目标和具体的政策内容,从而认同政策,为有效地执行政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加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政策认同感,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并且为政策执行者建构广泛的社会监控系统和舆论监督系统,减少政策执行的失范行为。
其次要破除官场文化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影响政策有效执行、使政策执行者行为失范的政策环境因素中政治、经济、社会心理、自然生态环境等,与政策执行关系最近,影响最直接的是政治环境中的官场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环境对政策执行者的需求、动机、行为的影响比一般的政治因素、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心理因素更大,所以,破除官场文化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官场文化就像无形的“力场”弥漫在官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官员的思维。一是容易使官员产生狭隘的地域观念,习惯于以本地本部门为中心,看不到局部在全局中的位置,在利益调整中斤斤计较、在资源开发中画地为牢,缺乏开放的思维和开阔的胸襟。二是容易使官员产生固步自封思想,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自我陶醉,不是主动创造经验,而是满足于照抄照搬或是等待别人拿出经验。三是容易使官员产生无所作为的心态,总是强调与发达地区客观条件的差异、满足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坐等中央优惠政策或依赖中央的政策扶持,办事风格相当被动。四是容易产生“土皇帝”心理,在自己管辖的领地“老子天下第一”,什么法律、法规、上级的指示、中央的政策统统不在话下。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形成了一些官场习俗:不尊重正式规则,却热衷于研究潜规则;不问正确与否、只问来头大小;不求建功立业、只求不犯错误;也造成了少数主要官员作风专横、敢于背离中央政策精神另搞一套,而一般官员则逆来顺受、见怪不怪的官场条件。在我国,在官场文化思维定势下,支配着公共政策执行者需求、动机、行为的并不完全是那些公开宣称的冠冕堂皇的道德法令,而是存在另一套不便明说的、隐匿在正式法规下面的属于官场文化最主要组成部分的规则系统—“潜规则”,其对政策执行行为,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之直接和巨大大有“超越所有”之势。
潜规则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潜”性,它隐藏于正式法规之下,被人们私下认可,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预期的稳定性。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