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新发展品质探究的教育学论文(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9-03-16

  进一步说, 理论品质成长所依托的实践, 主要是指理论是否能“掌握”或“征服”群众的过程和状况, 也指理论是否能够真正帮助与促进人们对事物作出准确理解与把握。更具体地说, 其中既包括“掌握”群众的具体表现, 如能否形成认知、丰富情感、端正态度、激发动机、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等, 又包括“掌握”群众的多寡, 如受众的多少、征服个体与群体的比例等, 还包括理论“掌握”群众的状况之深度, 如入耳、入脑还是入心 (灵魂) , 甚至还包括“掌握”群众的时效考量, 如短时期、中等期还是长期影响等, 它们都标志着理论所依托之实践的质量, 而这些实践质量基本规定着理论品质的质量状况。因此, 理论品质成长过程既依赖于本身实践的多样性, 依此有助于形成理论品质的丰富性, 又依赖于实践过程的复杂程度, 依此有助于促进理论品质的精致化、优良化。实践样态越丰富,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品质就可能越多样丰满;而实践形态的复杂曲折, 尽管表征着进程的坎坷磨难, 但同时却在最大程度上淬炼着一个理论的内在品质, 即顺风顺水的实践和坎坷磨难的实践之功效应该是互补的, 人们固然希望某个理论的宣扬推介 (之实践) 顺当便捷,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那样平安顺达, 总是会经历许多磨难挫折, 理论品质的成长也免不了有这种过程。

  一个理论的品质成长, 与它开展人文关怀的实践及其成效有着紧密的关联。这里所说的人文关怀, 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关怀是指以物质性体恤为前提、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以人格尊重为基础、以人性呵护为表征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人文关怀一般不包括物质性奖掖, 仅仅指通过那些由物质性奖掖所无法达成的精神、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需求满足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属于比较广义的人文关怀。很显然, 从最一般的含义看, 人文关怀是跟物质刺激相异的, 同时又充分兼顾人情、亲情、友情等。

  2. 理论品质成长最关键的环节是凝炼和反思。

  这里所谓的凝炼, 就是对经验要善于总结、抽象和提炼, 不经过反思总结的经验永远属于经验世界的东西, 只有总结过的东西才可能成为理论。而这里所说的“总结”, 实际上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思维对感性经验的“加工”过程, 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完整过程。这里所说的反思, 主要是指借助一定的对象物展开折射式的反审、反省和后思。诚如翻译黑格尔《小逻辑》的贺麟先生所指出的:反思这个词“很费解”, 这个词有反思和后思, 有时也有“回忆”或道德上的“反省”的意思, 还有反映、返回、反射、假象、映现等意义。“足见‘反思’一词的烦难, 因此务请读者从上下文联系去了解‘反思’一词的意义和译法。”[4]

  对象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反思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对象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由于他是类的存在物, 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也就是说, 他本身的生活对他来说才是对象。只是由于这个缘故, 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人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仅仅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5]

  马克思指出:“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 改造无机的自然界, 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 (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 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 或者说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来对待) 的自我确证。……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 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 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此,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 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 并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6]

  就人而言, 人们要认识自己的外貌, 需要借助镜子才能观照自身, 而要认识自我, 必须通过自我意识才能把握自我。一个作家可以将自己最本真的内在素养倾注在其最得意的作品之中, 这一作品无疑成为他的内在品性的对象化;一个画家的优美画作, 就是他的内心世界的对象化表现。由此看来, 对象化的事物可以是很多的, 它们可以是物质性样态, 也可以是精神性成果, 甚至表现为某种利益形态 (包括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丰富内涵) 。

  就一个理论而言, 一个理论要显现自己的本质力量, 也必须通过对象化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表现。而理论的对象化跟人的对象化的表现方式有很大区别, 理论的对象化只能通过人的状况的改变才能显现。也就是说, 理论的对象化只能是人, 也只有人才能体现或表演出一个理论本身所无法展现的实际魅力, 这是由于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自愿的自主性特征。我们一般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障方向和任务的有效完成, 实际上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功能, 而是指这种活动的主体运作者和主要承担者的思维及行为真正保证了事物的正常进行。一旦脱离了人的思维和行动, 一个理论或者一本典籍本身是无法直接推动事物发展的。既然理论的对象化只能是人, 那么不同的理论影响人的什么方面及其程度大概是有区别的, 如究竟是影响人的思维、态度、人格还是行动等不同方面。其中仅以行动来看, 又可以界分出制约短期行动还是制约持久行为 (它可能转化为习惯) , 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 等等, 显然是有区别的。至于一个理论影响人的某方面的程度深浅和范围大小, 更是一个需要认真评估的事情。其实, 关于理论的对象化只能是人的问题, 马克思早已说得十分清楚, 即“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就是说, 理论本身不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它们本身充其量只有解释世界的能量或“精神武器”, 而只有将它们对象化为人的思维、人的行为动机和具体行为, 亦即对象化人们的实践活动, 才能真正体现出物质力量的魅力。尤其是理论本身的对象化也不是由理论本身来完成的, 而不得不依赖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来具体运作理论的对象化过程。因此, 马克思概括性地申明:“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 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 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7]

  当然, 理论品质成长的条件中还离不开诸多理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取长补短, 更不能脱离周围环境的制约作用, 其中还包括国家需要、社会成长内需对理论品质成长与提升所提出的要求, 它们是决定一个理论实现程度 (包括品质成长) 的重要基础与条件。在此就不再赘言了。

  参考文献

  [1][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10, 454, 16.

  [2][美]詹姆斯·M.布坎南等.原则政治, 而非利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译者序.

  [4][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21.

  [5][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50, 50-5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