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前理解资料(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融合状态。概括地说,即中国古代思想强调心灵的体悟,而西思想则强调判断力的认知。本文在讨论本质力量在审美理解中的作用时,是对两者兼用而以体悟为落脚点的。
1.前理解的提出及历史
(1)从几位历史人物来看
A.海德格尔:始作俑者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解释活动开始于此在(个体存在者)向由文本展开的可能性的投射。海德格尔认为,任何一次解释活动,都具有三个步骤:“问此”(As-question),“设此”(As-which)和“构此”(As-structure)。它决定了我们提问的方向、方式、乃至问题的答案。而决定“问此”、“设此”、“构此”的则是“先在结构”。海德格尔认为,与问此、设此、构此相应,先在结构分为先有、先见、先识三个层次。他说:“我们之所以将某事理解为某事,其解释基点建立在先有、先见与先概念之上,解释决不是一种对显现于我们面前事物的没有先决因素的领悟”。“意义是事物可认作事物的投射‘所在’的东西,它从一个先有、先见和先概念中获得结构。”这三个层次确定了主体理解、解释的可能性与方向。
所谓“先有”,据笔者理解,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主体的自律性,主体,首先是此在,是“这一个”主体,它是一个可以归属于一般的特殊存在;二是指,主体把对象纳入解释的先决条件,即:我可能问什么,以及我想问什么,决定了我问什么。所谓先见,可以解释为社会、历史、文化及主体即往经验,这些因素是“先有”的实际内容;而所谓先识(有时译作“先把握”、“先概念”),则是在主体与对象交流中直接与对象相关的观念、知识。它一方面为对象所唤起,另一方面也是直接把“新知识”纳入理解的轨范。先有、先见、先识作为先在结构的三个层次,是统一的,构成了所有理解与解释的基础。“正是先有、先见、先识等前理解构成了人在历史中的存在,正是前理解介入了理解,才使理解成为可能。前理解是我们认知主体的历史存在形式,并时刻为理解的发生过程作着起点,它是一切理解的条件。”
但是,在我们考虑“前理解是如何达至理解的”“在理解过程中,主体所得到的认识是否可靠”等问题时,却似乎陷入了一种循环。依海德格尔的说法,“向可能性筹划”、“解释即自身”,一切可能性早已由现实决定了。我们只能得到由我们的前理解所确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早已在前理解之中了。前理解的这种“奠定一切的作用是否还给解释活动留下任何余地呢?”或者我们问,“解释活动是否只是一个被决定好了的自动过程呢?至于究竟是什么促使解释者选择属于特定存在者的概念或反之,至于究竟以何种标准来判明一概念是否属于特定存在者,我们都不得而知。”这时主体似乎成了一只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子的猫,对认识无能为力。
海德格尔承认,循环不可避免,但他对待循环的态度却迥异前人。他认为,逃避循环、或屈从于循环,都是不正确的。海德格尔说,“循环不可以被贬低为一种恶性循环,即使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容忍的恶性循环也不行。在这种循环中包藏着最原始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能得到真实理解,这就是解释(Auslegung)理解到它的首要的经常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就有的前有(Vorhabe)、前见(Vorsicht)、和前把握(Vorgriff)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而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这些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从而确保论题的科学性。”“解释者在解释过程中必须克服他们所经常经历到的起源于自身的精神涣散而注目于事情本身。”加达默尔的解释并没有使问题变得简单,因为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事情本身也还是由我的前理解来确定的。
事实上,海德格尔的循环的奥秘可以在对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中揭示出来。因为,前理解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而任何一种已生成的前理解都不是僵化的,固定的。此时此地,由当下条件所限制,这种前理解就发展并且只发展为这种解释,彼时彼地,条件变化,它就会发展成别种解释。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其中蕴含的含义必定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含义是没有穷尽的,只会在一定的历史情况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只要时间在发展,实践在发展,语言的意义就会不断地发展,它从来不会滞留于过去,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只能是空无)。以语言形式留存在头脑中的前理解,它在解释过程中的具体化,即它在当下的意义,将随着现实的具体条件及主体在当下的状态而发展。
B加达默尔:向传统开拓
加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前有、前见、前识的理论,对正确的进入循环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加达默尔的前理解概念既可以说是严格的,也可以说是宽泛的。之所以说是严格的,是因为在《一种诠释学经验理论的基本特征》一章中,很少明确使用“前理解”这个字眼儿。加达默尔的说法是:“因此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于与同一事情相关联的存在(imZu-tun-habenmitdergleichenSache)。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前理解又是什么?“适合于用语的前见解的东西,也同样适合于我们用以读本文的内容上的前见解,这种内容上的前见解构成了我们的前理解。”由“前见解”构成的“前理解”似乎是指我们头脑中沉淀着的知识的贯性,它总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把自己加诸对象。
之所以说宽泛,是因为与“前理解”提法类似的术语又很多,而这些术语在内涵、外延上多有重叠。在该章开头,与前理解有关的概念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前见解(Vor-Meinungen)”,加达默尔对前见解的说法是,“谁试图去理解,谁就面临了那种并不是由事情本身而来的前见解(Vor-Meinungen)的干扰。”既不由事情本身出发,则带有我的色彩;“前见(Vorurteil)”,“实际上前见就是一种判断,它是在一切对于事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考察之前被给予的”。“与传统相联系的意义,亦即在我们的历史的-诠释学的行为中的传统因素,是通过共有基本的主要的前见(Vorurteile)而得以实现的。诠释学必须从这种立场出发,即试图去理解某物的人与在流传物中得以语言表达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与流传物得以讲述的传统具有或获得某种联系。”前见与前见解的关系,比较复杂。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前见是主体与“在流传物中得以表达的东西”及传统三者之间的联系。而前见解则似乎更具主观色彩。加达默尔曾经论述说,“占据解释者意识的前见(Vorurteile)和前见解(Vormeimungen),并不是解释者自身可以自由支配的。解释者不可能事先就把那些使理解得以可能的生产性的前见(dieProduktivenVorurteile)与那些阻碍理解并导致误解的前见区分开来。”在加达默尔看来,前见与前见解又有所不同。根据他本人的说法,前见可以指共有基本主要前见,是“与传统相联系的意义,亦即在我们的历史的-诠释学的行为中的传统因素”;而前见解则是指,“并不是由事情本身而来的”。言下之意,前见是与传统共有的,是生产性的,而前见解则是可能“阻碍理解并导致误解的”。但前见与前见解并非完全不同,前见本身又分为“权威的前见和轻率的前见”而当理解“所设定的前见不是任意的”情况下,解释者就“无需丢弃他内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本文,而是只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所有的前见解的正当性,也就是说,考察其根源和有效性”,此时,前见与前见解似乎又是相通的。
此外,与前见有关的术语还有:“前把握(Vorbegriffen)”相当于海德格尔的先识,加达默尔说,“解释开始于前把
1.前理解的提出及历史
(1)从几位历史人物来看
A.海德格尔:始作俑者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解释活动开始于此在(个体存在者)向由文本展开的可能性的投射。海德格尔认为,任何一次解释活动,都具有三个步骤:“问此”(As-question),“设此”(As-which)和“构此”(As-structure)。它决定了我们提问的方向、方式、乃至问题的答案。而决定“问此”、“设此”、“构此”的则是“先在结构”。海德格尔认为,与问此、设此、构此相应,先在结构分为先有、先见、先识三个层次。他说:“我们之所以将某事理解为某事,其解释基点建立在先有、先见与先概念之上,解释决不是一种对显现于我们面前事物的没有先决因素的领悟”。“意义是事物可认作事物的投射‘所在’的东西,它从一个先有、先见和先概念中获得结构。”这三个层次确定了主体理解、解释的可能性与方向。
所谓“先有”,据笔者理解,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主体的自律性,主体,首先是此在,是“这一个”主体,它是一个可以归属于一般的特殊存在;二是指,主体把对象纳入解释的先决条件,即:我可能问什么,以及我想问什么,决定了我问什么。所谓先见,可以解释为社会、历史、文化及主体即往经验,这些因素是“先有”的实际内容;而所谓先识(有时译作“先把握”、“先概念”),则是在主体与对象交流中直接与对象相关的观念、知识。它一方面为对象所唤起,另一方面也是直接把“新知识”纳入理解的轨范。先有、先见、先识作为先在结构的三个层次,是统一的,构成了所有理解与解释的基础。“正是先有、先见、先识等前理解构成了人在历史中的存在,正是前理解介入了理解,才使理解成为可能。前理解是我们认知主体的历史存在形式,并时刻为理解的发生过程作着起点,它是一切理解的条件。”
但是,在我们考虑“前理解是如何达至理解的”“在理解过程中,主体所得到的认识是否可靠”等问题时,却似乎陷入了一种循环。依海德格尔的说法,“向可能性筹划”、“解释即自身”,一切可能性早已由现实决定了。我们只能得到由我们的前理解所确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早已在前理解之中了。前理解的这种“奠定一切的作用是否还给解释活动留下任何余地呢?”或者我们问,“解释活动是否只是一个被决定好了的自动过程呢?至于究竟是什么促使解释者选择属于特定存在者的概念或反之,至于究竟以何种标准来判明一概念是否属于特定存在者,我们都不得而知。”这时主体似乎成了一只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子的猫,对认识无能为力。
海德格尔承认,循环不可避免,但他对待循环的态度却迥异前人。他认为,逃避循环、或屈从于循环,都是不正确的。海德格尔说,“循环不可以被贬低为一种恶性循环,即使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容忍的恶性循环也不行。在这种循环中包藏着最原始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能得到真实理解,这就是解释(Auslegung)理解到它的首要的经常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就有的前有(Vorhabe)、前见(Vorsicht)、和前把握(Vorgriff)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而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这些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从而确保论题的科学性。”“解释者在解释过程中必须克服他们所经常经历到的起源于自身的精神涣散而注目于事情本身。”加达默尔的解释并没有使问题变得简单,因为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事情本身也还是由我的前理解来确定的。
事实上,海德格尔的循环的奥秘可以在对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中揭示出来。因为,前理解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而任何一种已生成的前理解都不是僵化的,固定的。此时此地,由当下条件所限制,这种前理解就发展并且只发展为这种解释,彼时彼地,条件变化,它就会发展成别种解释。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其中蕴含的含义必定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含义是没有穷尽的,只会在一定的历史情况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只要时间在发展,实践在发展,语言的意义就会不断地发展,它从来不会滞留于过去,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只能是空无)。以语言形式留存在头脑中的前理解,它在解释过程中的具体化,即它在当下的意义,将随着现实的具体条件及主体在当下的状态而发展。
B加达默尔:向传统开拓
加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前有、前见、前识的理论,对正确的进入循环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加达默尔的前理解概念既可以说是严格的,也可以说是宽泛的。之所以说是严格的,是因为在《一种诠释学经验理论的基本特征》一章中,很少明确使用“前理解”这个字眼儿。加达默尔的说法是:“因此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于与同一事情相关联的存在(imZu-tun-habenmitdergleichenSache)。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前理解又是什么?“适合于用语的前见解的东西,也同样适合于我们用以读本文的内容上的前见解,这种内容上的前见解构成了我们的前理解。”由“前见解”构成的“前理解”似乎是指我们头脑中沉淀着的知识的贯性,它总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把自己加诸对象。
之所以说宽泛,是因为与“前理解”提法类似的术语又很多,而这些术语在内涵、外延上多有重叠。在该章开头,与前理解有关的概念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前见解(Vor-Meinungen)”,加达默尔对前见解的说法是,“谁试图去理解,谁就面临了那种并不是由事情本身而来的前见解(Vor-Meinungen)的干扰。”既不由事情本身出发,则带有我的色彩;“前见(Vorurteil)”,“实际上前见就是一种判断,它是在一切对于事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考察之前被给予的”。“与传统相联系的意义,亦即在我们的历史的-诠释学的行为中的传统因素,是通过共有基本的主要的前见(Vorurteile)而得以实现的。诠释学必须从这种立场出发,即试图去理解某物的人与在流传物中得以语言表达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与流传物得以讲述的传统具有或获得某种联系。”前见与前见解的关系,比较复杂。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前见是主体与“在流传物中得以表达的东西”及传统三者之间的联系。而前见解则似乎更具主观色彩。加达默尔曾经论述说,“占据解释者意识的前见(Vorurteile)和前见解(Vormeimungen),并不是解释者自身可以自由支配的。解释者不可能事先就把那些使理解得以可能的生产性的前见(dieProduktivenVorurteile)与那些阻碍理解并导致误解的前见区分开来。”在加达默尔看来,前见与前见解又有所不同。根据他本人的说法,前见可以指共有基本主要前见,是“与传统相联系的意义,亦即在我们的历史的-诠释学的行为中的传统因素”;而前见解则是指,“并不是由事情本身而来的”。言下之意,前见是与传统共有的,是生产性的,而前见解则是可能“阻碍理解并导致误解的”。但前见与前见解并非完全不同,前见本身又分为“权威的前见和轻率的前见”而当理解“所设定的前见不是任意的”情况下,解释者就“无需丢弃他内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本文,而是只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所有的前见解的正当性,也就是说,考察其根源和有效性”,此时,前见与前见解似乎又是相通的。
此外,与前见有关的术语还有:“前把握(Vorbegriffen)”相当于海德格尔的先识,加达默尔说,“解释开始于前把
上一篇:试论《性自命出》的美学思想
下一篇: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