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前理解资料(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回语言中。
B前理解作为历史与现实矛盾的承担者
加达默尔把正确的理解的基础归于传统,归于传统与当下的一致性。但他所用的传统概念却是模糊的。是指文化?风俗?制度?伦理?道德?加达默尔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事实上,加达默尔所说的传统只不过是海德格尔语言的一个翻版,新瓶旧酒而已。传统在与当下取得一致的能力方面与语言是半斤对八两,而在达成新义方面,也同样的无能为力。加达默尔的进步之处在于,他把解释的可能性从抽象的语言转到稍形象一点的历史上来了。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加达默尔眼中,传统是理解发生的潜在基础,一致性是在当下的传统与传统的当下之间的一个接合点。一切可能的理解都是这样一个汇合点。但我们的困惑仍然是:传统之为传统,本身就是与当下相对存在的。传统由当下来定,当下由传统来定,这不又成为循环了吗?
传统特性是历史性的存在:它是历史的,那么它的鲜活的“当下一刻”已成为过去,不再鲜活地存在于当下;它又是存在的,作为习惯、规矩、律令、道德、风俗等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它们也许都与具体的事件、事物相联系,但事件的个体意义在传统中已经退居二线了,相对抽象的东西成为传统的主要内容,成为当下可以随时汲取的意义资源。而当下则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着历史,尽管它的大部分(仅仅是大部分)都是由传统决定的,但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成为当下的主人。传统不是当下的目标,当下不必对传统负责。事实上,传统只是当下的阶梯——尽管离开这个阶梯当下什么也不是——当下只利用传统来形成新的意义判断,形成新的情感预期,这种判断与预期都是为我的(我的特质不在于我存在于传统中——传统只是我存在的记录——而在于主体当下的体验),是向着新的方向展开的。如果说传统这个词强调对于当下的决定意义,它看重平稳与一致,那么当下则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倾向,它更喜欢新鲜的活生生的体验。
一系列具体的事件中的内在因素合理地或合需要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某些较为稳定的、抽象的沉积物,这就是历史、传统。但传统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加达默尔重视历史的一致性,这使我们往往忽略了他的观点的另一半:传统是更新的。加达默尔在他的《小论集》中说:“我们不能使自己脱离历史过程,加大我们和历史的距离,以致过去对于我们竟成为一种客体……我们总是处在历史中……我是说,我们的意识由真正的历史过程所决定,我们不能随自己与过去并列。我们所能经验的过去的一切都促使我们完全了解它们,并以某种方式假定其为真。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行动的意识,使行动能够运用于我们。”历史控制着事件的方向,使它不至于完全异于历史(完全异于历史是根本不可能的),使即将发生的事件在内涵上合乎历史;同时,事件也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因素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令我们兴奋、感动,它所具有的新义可能只是少而又少的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对于传统而言,是新的,这种新的内涵在刷新着传统,使传统不断地向前发展。只看重当下,历史当然仿佛是不变的,但如果我们历史地看待当下,就会发现,所谓当下与历史的一致性,绝对是有所突破的一致,有所一致的突破。而不是简单的一模一样翻版。
加达默尔在这一点上的看法趋向保守:
实际上,传统经常是自由和历史本身的一个要素。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是因为以前存在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养。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Bewahrung),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是积极活动的。但是保存是一种是理性活动,当然也是这样一种难以觉察的不显眼的理性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理由,新的东西、被计划的东西才表现为理性的唯一的活动和行为。但是,这是一种假象。即使在生活受到猛烈改变的地方,如在革命的时代,远比任何人所知道的多得多的古老东西在所谓改革一切的浪潮中仍保存了下来,并且与新的东西一起构成新的价值。
在《真理与方法》中,加达默尔提出,一致性使我们得以稳定地理解,而突破则使我们得以有意义的理解。可是,在历史之中,在传统之中,理解的创造的可能性又来自哪里?来自一切事件与历史的主角——人。所谓的历史与当下,都不是凭空的、虚设的,而是因人的,为人的。主体人(此在)以自己的历史和当下的更新,构成作为类的存在物的人的历史与当下的更新。在理解活动的分析中,我们更注重此在主体的理解活动。
而人的存在又是什么呢?是历史?——历史已经过去;是未来?未来尚未到来。对于主体而言,去年,昨天,乃至前一秒都已经不现实存在了。它们如果还有作用,那便是留在主体头脑中印象——作为前理解存放在那儿;同样的,明年,明天,乃至下一秒,因为它还没有出现,因而也不是现实存在的。它们如果说有作用,那应该是主体头脑中预设的期待。过去与未来之间,便是当下,它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我们的当下的存在情形是怎样的呢?当下本身是一个小到无限可能的时间段,前一时刻已经过去,后一时刻尚未来临,这之间的一段便是当下。只有当历史对当下发生作用(或隐或显)时,它才作为有意义的知识活动起来;否则,它们只能作为一种符号储存在头脑中。当下必然作为历史的当下。同时,当下也必然作为我们的当下即作为前理解的当下出现。因为我们既不是漫长的历史也不是瞬息万变的当下,我们以前理解的形式缩短了历史的长度同时延长了当下的长度,我们于是成为当下的这一个主体。前理解象一面时间的放大镜,它把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放大到具有能动性的我所能切实地参与的程度,使我得以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主动地期待与判断。
无疑,按加达默尔的观点,正确理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存在于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之中。但加达默尔的当下与传统的一致性的说法之所以不充分,是因为他没有对活生生的存在着的主体进行深入的考察。他看到了传统与当下的生生不息的循环,却没有看到循环背后的真正动力。这个动力便是此在的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对于主体而言,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从来都不是自动的,它一刻也不能且从未离开过人的心灵的能动力量的选择与过滤。
人的能动的本质力量不仅发生在理解之中,更存在于理解之前,是一切前理解的根本前提。理解的事件是具体的,是主体当下进行的。历史、传统在当下的预期与判断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是根本角色,这是循环论之不能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主体的判断与预期。历史决定论者们可以把这种规定作用看成是肯定性的,但事实上,这种规定性的制约力的否定作用也相当明显:它使我们不能跳跃性的理解而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而理解的真正目的却在于本质力量的展开与印证,正是主体的能动力量不断提出理解的要求并赋予历史以新鲜的意义。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好比采石场提供石头给我们,但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是房屋还是雕塑却要看我们的愿意了。石头在此的角色就是说:“看,不管他能造出什么,都是石头的”。
历史、传统在理解中的角色与此相似。
C历史与现实矛盾的交织中被掩盖的真正主角——人的本质力量
事实证明,关于循环的论争,关于作者原意的论争并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但这种论争是有意义的,它提示我们,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应该忽视人的本质力量,忽视现实要求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如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中说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理解到的东西,而就是理解本身。理解活动并不是以它取得了什么结果而有意义的,不管它取得了结果还是没取得结果,主体都因为理解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在语言与存在、历史与现实
B前理解作为历史与现实矛盾的承担者
加达默尔把正确的理解的基础归于传统,归于传统与当下的一致性。但他所用的传统概念却是模糊的。是指文化?风俗?制度?伦理?道德?加达默尔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事实上,加达默尔所说的传统只不过是海德格尔语言的一个翻版,新瓶旧酒而已。传统在与当下取得一致的能力方面与语言是半斤对八两,而在达成新义方面,也同样的无能为力。加达默尔的进步之处在于,他把解释的可能性从抽象的语言转到稍形象一点的历史上来了。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加达默尔眼中,传统是理解发生的潜在基础,一致性是在当下的传统与传统的当下之间的一个接合点。一切可能的理解都是这样一个汇合点。但我们的困惑仍然是:传统之为传统,本身就是与当下相对存在的。传统由当下来定,当下由传统来定,这不又成为循环了吗?
传统特性是历史性的存在:它是历史的,那么它的鲜活的“当下一刻”已成为过去,不再鲜活地存在于当下;它又是存在的,作为习惯、规矩、律令、道德、风俗等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它们也许都与具体的事件、事物相联系,但事件的个体意义在传统中已经退居二线了,相对抽象的东西成为传统的主要内容,成为当下可以随时汲取的意义资源。而当下则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着历史,尽管它的大部分(仅仅是大部分)都是由传统决定的,但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成为当下的主人。传统不是当下的目标,当下不必对传统负责。事实上,传统只是当下的阶梯——尽管离开这个阶梯当下什么也不是——当下只利用传统来形成新的意义判断,形成新的情感预期,这种判断与预期都是为我的(我的特质不在于我存在于传统中——传统只是我存在的记录——而在于主体当下的体验),是向着新的方向展开的。如果说传统这个词强调对于当下的决定意义,它看重平稳与一致,那么当下则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倾向,它更喜欢新鲜的活生生的体验。
一系列具体的事件中的内在因素合理地或合需要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某些较为稳定的、抽象的沉积物,这就是历史、传统。但传统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加达默尔重视历史的一致性,这使我们往往忽略了他的观点的另一半:传统是更新的。加达默尔在他的《小论集》中说:“我们不能使自己脱离历史过程,加大我们和历史的距离,以致过去对于我们竟成为一种客体……我们总是处在历史中……我是说,我们的意识由真正的历史过程所决定,我们不能随自己与过去并列。我们所能经验的过去的一切都促使我们完全了解它们,并以某种方式假定其为真。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行动的意识,使行动能够运用于我们。”历史控制着事件的方向,使它不至于完全异于历史(完全异于历史是根本不可能的),使即将发生的事件在内涵上合乎历史;同时,事件也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因素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令我们兴奋、感动,它所具有的新义可能只是少而又少的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对于传统而言,是新的,这种新的内涵在刷新着传统,使传统不断地向前发展。只看重当下,历史当然仿佛是不变的,但如果我们历史地看待当下,就会发现,所谓当下与历史的一致性,绝对是有所突破的一致,有所一致的突破。而不是简单的一模一样翻版。
加达默尔在这一点上的看法趋向保守:
实际上,传统经常是自由和历史本身的一个要素。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是因为以前存在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养。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Bewahrung),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是积极活动的。但是保存是一种是理性活动,当然也是这样一种难以觉察的不显眼的理性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理由,新的东西、被计划的东西才表现为理性的唯一的活动和行为。但是,这是一种假象。即使在生活受到猛烈改变的地方,如在革命的时代,远比任何人所知道的多得多的古老东西在所谓改革一切的浪潮中仍保存了下来,并且与新的东西一起构成新的价值。
在《真理与方法》中,加达默尔提出,一致性使我们得以稳定地理解,而突破则使我们得以有意义的理解。可是,在历史之中,在传统之中,理解的创造的可能性又来自哪里?来自一切事件与历史的主角——人。所谓的历史与当下,都不是凭空的、虚设的,而是因人的,为人的。主体人(此在)以自己的历史和当下的更新,构成作为类的存在物的人的历史与当下的更新。在理解活动的分析中,我们更注重此在主体的理解活动。
而人的存在又是什么呢?是历史?——历史已经过去;是未来?未来尚未到来。对于主体而言,去年,昨天,乃至前一秒都已经不现实存在了。它们如果还有作用,那便是留在主体头脑中印象——作为前理解存放在那儿;同样的,明年,明天,乃至下一秒,因为它还没有出现,因而也不是现实存在的。它们如果说有作用,那应该是主体头脑中预设的期待。过去与未来之间,便是当下,它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我们的当下的存在情形是怎样的呢?当下本身是一个小到无限可能的时间段,前一时刻已经过去,后一时刻尚未来临,这之间的一段便是当下。只有当历史对当下发生作用(或隐或显)时,它才作为有意义的知识活动起来;否则,它们只能作为一种符号储存在头脑中。当下必然作为历史的当下。同时,当下也必然作为我们的当下即作为前理解的当下出现。因为我们既不是漫长的历史也不是瞬息万变的当下,我们以前理解的形式缩短了历史的长度同时延长了当下的长度,我们于是成为当下的这一个主体。前理解象一面时间的放大镜,它把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放大到具有能动性的我所能切实地参与的程度,使我得以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主动地期待与判断。
无疑,按加达默尔的观点,正确理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存在于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之中。但加达默尔的当下与传统的一致性的说法之所以不充分,是因为他没有对活生生的存在着的主体进行深入的考察。他看到了传统与当下的生生不息的循环,却没有看到循环背后的真正动力。这个动力便是此在的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对于主体而言,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从来都不是自动的,它一刻也不能且从未离开过人的心灵的能动力量的选择与过滤。
人的能动的本质力量不仅发生在理解之中,更存在于理解之前,是一切前理解的根本前提。理解的事件是具体的,是主体当下进行的。历史、传统在当下的预期与判断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是根本角色,这是循环论之不能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主体的判断与预期。历史决定论者们可以把这种规定作用看成是肯定性的,但事实上,这种规定性的制约力的否定作用也相当明显:它使我们不能跳跃性的理解而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而理解的真正目的却在于本质力量的展开与印证,正是主体的能动力量不断提出理解的要求并赋予历史以新鲜的意义。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好比采石场提供石头给我们,但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是房屋还是雕塑却要看我们的愿意了。石头在此的角色就是说:“看,不管他能造出什么,都是石头的”。
历史、传统在理解中的角色与此相似。
C历史与现实矛盾的交织中被掩盖的真正主角——人的本质力量
事实证明,关于循环的论争,关于作者原意的论争并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但这种论争是有意义的,它提示我们,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应该忽视人的本质力量,忽视现实要求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如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中说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理解到的东西,而就是理解本身。理解活动并不是以它取得了什么结果而有意义的,不管它取得了结果还是没取得结果,主体都因为理解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在语言与存在、历史与现实
上一篇:试论《性自命出》的美学思想
下一篇: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