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前理解资料(9)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最上层是对于对象的意义期待与情感期待。本质力量要求对象化,要求实现自身,证明自身。在一般理解中,本质力量通过思维的手段展开,它不断地对对象提出要求进行试探,得出结论,再否定它,继续试探,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对于一个对象,可能摄入它使它呈现的是一部分层次、结构,描绘它、显现它的是另一部分层次、结构,锁定它、开掘它的又是一部分层次结构。在由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中,各层次部分发挥作用的时间作用大小,彰显还是隐含也都是不同的。其中各层次之间可能还会有反复、交流。我们的一切“已经”与“可能”都包含在其中,任何一个具体的“这一个”都可以成为这一类乃至存在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任何前理解在适当的条件下都可能打开心灵的某个层次甚至整个心灵。如果说理解活动象一张网,前理解就象一张无边的网上的一个结,它不是整张网,但它却是网的单元,与整张网紧密联系。
    按照加达默尔的说法,时间距离可以使主体与对象拉开距离,并使我的对象突显。这个过程也同样存在于主体与他的历史之中。主体与历史拉开距离,并按照当下的兴趣使某些部分突现出来,作为前理解,与对象相应,与当下的环境要求相应。一个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读历史课本时的前理解肯定是不同的。但我们可以说,“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他的历史知识的前理解不存在了”吗?反过来,在读历史课本时,我们能说,“他的艺术鉴赏的前理解不存在了”吗?显然是不能做出否定回答的。这可以证明,我们的前理解是主体按照自身的兴趣,依据对象与环境的要求调取出来的。
    语言本体论者会责难说,对象是谁与自身的兴趣难道不是前理解确定的吗?我们回答说,是。但这种确定至少是相互确定,而不是单纯由前理解一方来确定。否则,我们怎能解释同一主体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呢?事实上,历史与对象都只是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而选择的标准如何,还是要由现在的主体决定。当然,现在的主体又是依据前理解与对象、环境来定的。但我们已经说过了,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不同的。主体的能动性就是赋予历史以新意,打破循环的根本因素。因而理解才不是循环的,也不完全是语言本体论的。——如果语言本体论者把一切比如能动性都归于语言,又当别论。但这怎么可能呢?按照他们的逻辑,语言必定是先于能动性、先于人类实践、先于语言的存在就已经存在了!
    前理解之浓缩历史的结果是突显。单纯历史、传统是无意向地存在的。主体在现实中的意向使之整肃起来,向着一个特定的方向调节。加达默尔说,“虽然对象确实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但对象只是通过它在其中向我们呈现的方面(Aspekte)才获得它的生命。我们承认对象有在不同的时间或从不同的方面历史地表现自身的诸不同方面;我们承认这些方面并不是简单地在继续研究的过程中被抛弃,而是象相互排斥的诸条件,这些条件每一具都是独立存在的,并且只由于我们才结合起来。我们的历史意识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能听到过去反响的声音。只有在这些众多的声音中,过去才表现出来。这构成了我们所分享和想分享的传统的本质。”在意识的调节作用下,密切相关的内容浮出表面,而无关或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则在表面之下分层排列,作为表面的支撑。
    前理解对当下的放大作用与浓缩历史的作用是同时的。主体与对象交流界面的各种信息,由于在传统之中找到同类而触发各种或新或旧的意义、情感,主体在这些意义与情感之中,理解力与理解之间的鸿沟暂得平复。主体有所品味地体验着当下的主要的意义与情感,当下于是便似乎是段落性地存在了。但这其实只是表象,是我们的情绪相对于意义的延后性而造成的幻相。理解力此时并未停步,理解活动也不停止:它们一刻不停地在奔涌,裹挟进已生成的理解,冲撼、融合着对象,不断地生成新的意义。所谓“新的意义”,也并不全是崭新的,有很多都是约定俗成的——这一部分与我们的距离太近了,以至于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它们的产生。而一旦新意义与我们的预期相符或大相悖谬,则会给我们造成冲击,前面的夸张的幻象迅速消失,新的意义与情感便成为主导了。这是理解的一般过程,喜怒无常是这个过程的典型化。
    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前理解是一种流,每一个具体的前理解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朵浪花,展示着河流的不同的水文特征。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就是这种状态:主体在有限的现实中所从事的,与他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他追求自由,却是在有限的东西中追求!这种矛盾突出地体现为,在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主体本质力量与有限现实的关系中,我们希望通过理解到什么来实现自由。而事实是,真理永远也不能达到,只能无限地接近。任何前理解活动达成的理解是有限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因为任何一种有限都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本体。因为有所得,便一定有所未得,有所成必有所亏。在有所得的基础上实现的愉悦与满足因而也是有限的。主体的自由必将以不同于一般理解的态度来实现。


    
    2.前理解作为理解的通道
    
    (1)一般情况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前理解有三重含义,一是前在的理解,即主体心灵的能动性、判断力、理解力;二是语言、传统、历史;三是由主体依据当下情况选取出来的当下判断的前提。事实上,前理解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的意义单元。相对,是指它作为主体能动性的承担者,对当下提出要求与期待,对传统、语言进行筛选、汲取,不管向前还是向后都是开放性的;独立,是指它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它使传统、语言活跃起来,但绝不放逸它们,而是以某种意向性使它具有明确的意指,成为具体的这一个。如同“道”字可以代表天道、道路、规律、引导等意义一样。任何一种前理解都向具体是其所是,向可能是其所能是。是其所是,表现出一种明晰性,确定性,但也是一种局限性,僵化性。是其所能是,则表现出一种开放性,潜在性,是一种活泼泼的趋势。正是这种开放性、潜在性才使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才使我们的理解如此纷繁复杂。才使我们语汇至于停留在某一个圈子中循环,或者说,才使我们的在循环中不断发现新的内容,从而不断地使这个循环丰富起来。
    前理解向理解展开的情况大致是,由于主体能动性与现实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尽管能动性主体对于对象的接触是全面的,但有限现实限制了理解力的自由。理论上,在理解发生前,主体通过现实条件下的判断与期待调动前理解对对象采取包围的方式,寻找可以自我确证的突破点。受传统及现实的制约,这样的突破点只能是一个或几个。随着一次理解的完成,前理解的结构、角度、兴趣有所变化,新的前理解生成,这个新的前理解又有着自己的兴趣要求与理解愿望,对对象的期待与判断又有所发展。
    
    (2)主体的本质力量作为出发点与目的
    
    在主体的无限能动性与有限现实的矛盾作用中,前理解作为当下的调节点,凝聚着一切现实性,同时又包含着一切可能性。其中,主体的能动性是第一位的。它不仅是一切理解的来源,也是一切理解的承担者,同时,它的澄明还是一切理解活动的最终目标。在这一问题上,加达默尔没有给予明确的论述,但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加达默尔对于心灵,始终采取一种模糊的态度:一方面,他极力推崇传统的力量,强调前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指出,传统是发展变化的,对于前见我们也必须进行选择、判断。是什么促发传统演变,主体又怎样才能对自己的前理解“有意识”,加达默尔却始终没有明确论述。
    加达默尔否认人可以脱离前见来进行认识,自己却屡次试图从前见中跳出来。在《真理与方法》中他说,“解释者无需丢弃他内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本文,而是只要明确地考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