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前理解资料(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释、接受之所以成立,并不是因为和传统取得了一致,反而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的有限性,从有限的形式中发掘出了新的意义。当加达默尔把一切发展都归于传统归于历史的时候,我们觉得,他的正确进入循环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C姚斯:向文艺领域拓展
解释学发展到姚斯,已经开始向专门的文学接受理论转化。姚斯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前理解”学说,提出了“期待视域”这一概念。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告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此处,期待视野的指向很明确,就是由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或形式传统构成的、能够唤起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的印象、经验的思维定式。文学作品通过唤起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实现“客观化”。可以看出,与加达默尔比较而言,姚斯的期待视野更加具体。
R·C·霍拉勃认为,期待视野“显然指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本文的思维定向。”如果说在加达默尔那里,视野是由当下与历史共同构成的,那么在姚斯这里,期待视野则主要是指,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定式。它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既往的文学接受中获得的审美经验;其二是主体个人化的生存经验,主要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品位及事件经历等等。这两方面相互交融而构成具体的期待视野。
姚斯并没有把这种定式直接归于“更早的定式”或什么历史性的东西。因为,在文学接受的领域,历史、传统的局限性比在一般解释学领域中要更加明显。姚斯直接把注意力投向了文学接受的过程。他提出了“三级阅读视野”:初级的,审美感觉阅读的视野;二级的,反思性的阐释阅读的视野;三级的,开始于期待视野的重建的“历史的阅读”。姚斯把审美理解的感觉特性归入初级阅读视野。他说,“审美理解主要指向感觉过程,因此,它在诠释意义上相关于初级阅读的期待视野,尤其是具有历史距离的本文或封闭抒情诗,通过反复阅读,掌握其形态上的一致性及意义。”同时,姚斯把初级阅读视野作为二级阅读视野与三级阅读视野的基础:二级阶段的明确的阐释和任何下一步的阅读都离不开初级阅读的期待视野,即感觉阅读的期待视野。只要阐释者意欲使本文意义视野中抽出的意义的特殊一致性具体化,而且不借助于寓言把本文意义翻译得面目全非,就必须把本文置于一个全然陌生的语境中,即赋予本文以一个超出意义视野之外的意义或曰本文的意向性。
我们认为,在审美理解中,姚斯所提出的初级阅读视野比二级、三级更具有意义和启发性。也更加在现象学意义上贴近主体本质力量的原初样态,是主体与对象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归宿。这是姚斯对于审美前理解的发展。姚斯提出的初级视野,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话、词话等旨趣有相近之处。尤其与以禅话诗的潜咏说有接近之处(这一点以后会谈到)。但姚斯没有在此处逗留,与其他理论家一样,他迅速朝具体的方向发展了。
二级阅读视野强调“反思性”。在姚斯看来,反思更有助于对本文的理解。“反思性阐释的区分只有通过再阅读经验的视野结构所进行的自我证实才能成立。一首诗的意义只有在周而复始地不断再阅读中才能展示自己。每一个读者,都熟知这一经验。读者在不断发展着的审美感觉的视野中所接受的一切,能够作为阐释的反思视野而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一级阅读经验便成为二级阅读的视野。”姚斯认为,在一级阅读中,读者只能意识到诗歌的完成形式,但还没有意识到诗歌完成的意义,更不要说诗歌的“整体意义”了。作品的意义要被理解作有待实现的意义,读者在初级理解活动中只能部分地或正确或不正确地把它实现出来。因此,姚斯认为,反思是必要的:
这时,读者通过重新阅读,从完成的形式的角度,由终及始、由整体及个别地回过头来建立仍未完成的意义,原来阻碍理解的因素都在第一遍阅读留下的问题中表现出来。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可以期望从意义的个别因素中未定的不同方面——通过阐释工作建立起意义层次上完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在意义层次上与在形式层次上分毫不差。这一意义整体,只有通过视角的选择才能建立,……历史视野的问题就应运而生。历史视野构成作品生成和效果的条件,再次打破现时读者阐释的局限。
我们认为,反思只具有辅助性意义,因为反思只能对具体的阅读瞬间有效。由于前理解的不确定性,反思永远都是从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来进行的。如果说我们可以在某一瞬间总结性地把握对象的意义,这一瞬间必定是无穷多的,哪一个算是真正的完整的把握呢?只能说,反思与感觉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渗透,互为依赖。我们更倾向于承认,审美理解的最终目的乃是感觉的自由,而反思则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毕竟,姚斯自己也承认,“文学解释学并不认为,仅仅依据阐释和而进行鉴赏便可以解释本文的审美特性。它是把审美特性当作阐释本身的前提的。”
第三级阅读视野更接近于历史——哲学解释学。它涉及到从作品的时间和生成前提上对一部作品的阐释。对这一级的考察,似乎更多地是在对文学的历时研究意义上的。“审美理解与阐释也参照历史循环主义——阅读重建的控制功能进行。这样就不会使过去的本文屈就于某些偏见和当时意义的期待。因此,通过区别过去的本文与现时的本文,可以在变化中观察本文”。这一观点是加达默尔历史视域在文学领域的引申。事实上,“任何文学都是历史中的文学,任何文学阅读都是文学历史活动家的接受之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任何一部作品的意义都是阅读史生成的意义的群集,这种生成永远不会完结。”姚斯的二级视野与三级视野实际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说明审美理解的效果,而效果本身,其实集中于一级视野。这是因为,审美是心灵的解放,而不是反思,也不是历史,只有当反思与历史不过分地注意自身,而关注本文自身的敞开时,才是有助于审美的。
姚斯的三级视野更象是理解的三个层次,其背后暗含的能够使这三个层次活动起来的我的前理解因素与加达默尔的“对自我的前见有意识”、“历史视域”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姚斯提出了“审美感觉”,使解释学向审美领域发展了。不足的是,姚斯认为,感觉是初级的,不稳定、不可靠的,需要反思意识来校正补充。我们认为,感觉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要求自我实现的欲求,是前理解向理解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个“感觉”的萌芽,在杜夫海纳那里,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2)问题的本质
A前理解作为语言与此在主体的中介
海德格尔解释学“先有”、“先见”、“先识”与他的语言观有密切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以前理解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它的展开的可能性决定着解释的可能性展开。对此,可能遭遇的责难是:旧有的形式如何能达成新的知识?解释如何能赋予前理解以新的意义呢?海德格尔的以正确方式进入循环的结论对这些问题没有具体的回答。
其实,这涉及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不论结论如何,他的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方法对我们都有着启发意义。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言语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尤其如此。在语言的进化史上,这种相
C姚斯:向文艺领域拓展
解释学发展到姚斯,已经开始向专门的文学接受理论转化。姚斯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前理解”学说,提出了“期待视域”这一概念。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告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此处,期待视野的指向很明确,就是由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或形式传统构成的、能够唤起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的印象、经验的思维定式。文学作品通过唤起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实现“客观化”。可以看出,与加达默尔比较而言,姚斯的期待视野更加具体。
R·C·霍拉勃认为,期待视野“显然指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本文的思维定向。”如果说在加达默尔那里,视野是由当下与历史共同构成的,那么在姚斯这里,期待视野则主要是指,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定式。它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既往的文学接受中获得的审美经验;其二是主体个人化的生存经验,主要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品位及事件经历等等。这两方面相互交融而构成具体的期待视野。
姚斯并没有把这种定式直接归于“更早的定式”或什么历史性的东西。因为,在文学接受的领域,历史、传统的局限性比在一般解释学领域中要更加明显。姚斯直接把注意力投向了文学接受的过程。他提出了“三级阅读视野”:初级的,审美感觉阅读的视野;二级的,反思性的阐释阅读的视野;三级的,开始于期待视野的重建的“历史的阅读”。姚斯把审美理解的感觉特性归入初级阅读视野。他说,“审美理解主要指向感觉过程,因此,它在诠释意义上相关于初级阅读的期待视野,尤其是具有历史距离的本文或封闭抒情诗,通过反复阅读,掌握其形态上的一致性及意义。”同时,姚斯把初级阅读视野作为二级阅读视野与三级阅读视野的基础:二级阶段的明确的阐释和任何下一步的阅读都离不开初级阅读的期待视野,即感觉阅读的期待视野。只要阐释者意欲使本文意义视野中抽出的意义的特殊一致性具体化,而且不借助于寓言把本文意义翻译得面目全非,就必须把本文置于一个全然陌生的语境中,即赋予本文以一个超出意义视野之外的意义或曰本文的意向性。
我们认为,在审美理解中,姚斯所提出的初级阅读视野比二级、三级更具有意义和启发性。也更加在现象学意义上贴近主体本质力量的原初样态,是主体与对象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归宿。这是姚斯对于审美前理解的发展。姚斯提出的初级视野,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话、词话等旨趣有相近之处。尤其与以禅话诗的潜咏说有接近之处(这一点以后会谈到)。但姚斯没有在此处逗留,与其他理论家一样,他迅速朝具体的方向发展了。
二级阅读视野强调“反思性”。在姚斯看来,反思更有助于对本文的理解。“反思性阐释的区分只有通过再阅读经验的视野结构所进行的自我证实才能成立。一首诗的意义只有在周而复始地不断再阅读中才能展示自己。每一个读者,都熟知这一经验。读者在不断发展着的审美感觉的视野中所接受的一切,能够作为阐释的反思视野而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一级阅读经验便成为二级阅读的视野。”姚斯认为,在一级阅读中,读者只能意识到诗歌的完成形式,但还没有意识到诗歌完成的意义,更不要说诗歌的“整体意义”了。作品的意义要被理解作有待实现的意义,读者在初级理解活动中只能部分地或正确或不正确地把它实现出来。因此,姚斯认为,反思是必要的:
这时,读者通过重新阅读,从完成的形式的角度,由终及始、由整体及个别地回过头来建立仍未完成的意义,原来阻碍理解的因素都在第一遍阅读留下的问题中表现出来。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可以期望从意义的个别因素中未定的不同方面——通过阐释工作建立起意义层次上完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在意义层次上与在形式层次上分毫不差。这一意义整体,只有通过视角的选择才能建立,……历史视野的问题就应运而生。历史视野构成作品生成和效果的条件,再次打破现时读者阐释的局限。
我们认为,反思只具有辅助性意义,因为反思只能对具体的阅读瞬间有效。由于前理解的不确定性,反思永远都是从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来进行的。如果说我们可以在某一瞬间总结性地把握对象的意义,这一瞬间必定是无穷多的,哪一个算是真正的完整的把握呢?只能说,反思与感觉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渗透,互为依赖。我们更倾向于承认,审美理解的最终目的乃是感觉的自由,而反思则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毕竟,姚斯自己也承认,“文学解释学并不认为,仅仅依据阐释和而进行鉴赏便可以解释本文的审美特性。它是把审美特性当作阐释本身的前提的。”
第三级阅读视野更接近于历史——哲学解释学。它涉及到从作品的时间和生成前提上对一部作品的阐释。对这一级的考察,似乎更多地是在对文学的历时研究意义上的。“审美理解与阐释也参照历史循环主义——阅读重建的控制功能进行。这样就不会使过去的本文屈就于某些偏见和当时意义的期待。因此,通过区别过去的本文与现时的本文,可以在变化中观察本文”。这一观点是加达默尔历史视域在文学领域的引申。事实上,“任何文学都是历史中的文学,任何文学阅读都是文学历史活动家的接受之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任何一部作品的意义都是阅读史生成的意义的群集,这种生成永远不会完结。”姚斯的二级视野与三级视野实际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说明审美理解的效果,而效果本身,其实集中于一级视野。这是因为,审美是心灵的解放,而不是反思,也不是历史,只有当反思与历史不过分地注意自身,而关注本文自身的敞开时,才是有助于审美的。
姚斯的三级视野更象是理解的三个层次,其背后暗含的能够使这三个层次活动起来的我的前理解因素与加达默尔的“对自我的前见有意识”、“历史视域”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姚斯提出了“审美感觉”,使解释学向审美领域发展了。不足的是,姚斯认为,感觉是初级的,不稳定、不可靠的,需要反思意识来校正补充。我们认为,感觉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要求自我实现的欲求,是前理解向理解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个“感觉”的萌芽,在杜夫海纳那里,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2)问题的本质
A前理解作为语言与此在主体的中介
海德格尔解释学“先有”、“先见”、“先识”与他的语言观有密切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以前理解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它的展开的可能性决定着解释的可能性展开。对此,可能遭遇的责难是:旧有的形式如何能达成新的知识?解释如何能赋予前理解以新的意义呢?海德格尔的以正确方式进入循环的结论对这些问题没有具体的回答。
其实,这涉及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不论结论如何,他的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方法对我们都有着启发意义。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言语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尤其如此。在语言的进化史上,这种相
上一篇:试论《性自命出》的美学思想
下一篇: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