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问题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15

  (1)文献研究法。论文在引言的部分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跨国并购文化差异及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能够找出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对于跨国并购的重要性。文献的相关研究可以为论文后面的案例分析做一个理论性的铺垫作用。

  (2)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选择了最近市场上比较着名的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分析,收集的主要资料来自公司的年报、公司公告、中期报告以及各种证券、金融网站等。从案例发生幵始初期就一直关注其发展和进程。本文首先对案例实施所产生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并购双方差异的措施。

  第四节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的阐述,综述了国内外跨国并购相关文献,提出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构建了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跨国并购和文化整合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是以横向并购为主,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能够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且成为跨国并购的决定性因素。然后介绍了企业跨国并购文化差异与冲突,列举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的内容及冲突的原因。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个案来分析文化整合理论的运用,首先是介绍了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及各自的企业文化,然后结合本文的文化冲突的内容对并购双方的文化冲突进行分析,最后为本案例提出了六点整合建议。

  第—章企业跨国并购及并购带来的冲关

  第一节企业跨国并购与文化整合概述

  一、跨国并购概述

  (一)并购的含义及分类

  并购和收购是促进市行业市场集中度、实现企业的扩张和发展,最终达到行业垄断地位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张主要是为了能够获得在资本市场中的集中和扩张,从而利用并购和收购的方式来实现集中和扩张也是市场的主要手段和必然要求。并购和收购行为的发生,一般取决于企业垄断和控制市场和行业的想法和强烈程度。企业通过增强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有利于配置资源并获取长期的发展机会。研究表明,垄断集中程度越高,企业能够维持垄断超额利润的时间也就越长,强度更大。一般而言,把兼并和收购统称为企业并购。在西方国家,并购通常用MergerandAcquisition来表述。兼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进行合并,并购后,双方企业进行变更,由新设企业或存续的公司来承担原来的权利和义务,在并购双方的股东大会通过决议之后,按照一定的法律要求来进行合并。兼并主要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形式。新设合并指并购前的两家企业在并购后各自失去其法人地位,共同组成一个新的公司来进行业务的经营,一般概括为“A+B=C”。吸收合并是指并购双方在合并之后,被并购公司失去其法人地位,其权益义务由并购公司来承担,可概括为“A+B=A”。收购指通过现金、债券或者股票三种方式从证券市场上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达到对其的控制,被并购公司依然作为独立个体存在市场上。收购也分为两种形式:股份收购和资产收购。股份收购就是主并方通过购买被并购方的部分或全部股份以达到控制被并购方,同时还应承担被并购方的债务。资产收购是指主并方为了获取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而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资产的行为。企业并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兼并和收购。但收购和兼并之间存在鲜明差异。兼并指的是并购双方最终合并成为一个主体,而收购则是一方消失,另一方存续。在实践过程中,要把兼并和收购区别开来是很难的。另外,学者们一般将实施收购和兼并的企业称为并购方、主并企业和主并公司,而将被收购的企业成为目标公司、目标企业和被并方。

  跨国并购也就是跨国兼并和收购,指的是主并公司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资产份额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在跨国并购中,真正意义的跨国兼并非常少见,大多数并购是跨国收购。因为东道国更加容易接受企业无需改变其法律实体,并购方也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只需要对子公司进行出资并付有限的责任,较为符合跨国公司本土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战略要求。跨国并购因其特殊性,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跨国并购发生在大型企业之中较多;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并购逐渐开始在北美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中盛行,并且主要是基于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为的是能够形成更为强大的跨国公司。其次,战略型并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早起的并购主要是恶意收购,但是在九十年代后企业开始结合自身的发展来进行跨国并购。因此,并购双方都会充分的考虑后再决定是否实施并购。战略性收购是一种理性的收购行为,给整个市场和整个产业带来的都是良好的影响,也不会使得并购双方受到伤害。最后,从并购方式看,换股并购成为并购的主要形式;跨国并购目前主要通过股本互换的方式进行,此种方式可以减少并购方的现金流量流出,使得大型的并购更容易实现。这种并购方式一般都是善意的并购,是基于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的并购。换股并购使得跨国并购的渠道更加宽广。跨国并购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购买公司的资产或者股票以达到控制公司经营权的行为。跨国并购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形式,按照主并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进行分类,被分为三种不同的并购方式,分别是横向、纵向以及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指两个在一个行业且在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进行的跨国并购。这种并购方式主要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为达到垄断地位并获取垄断利润做准备。横向并购由于并购双方所处的行业是同一行业,因此并购较容易发生,也是跨国并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购模式。纵向并购则是主并企业处于想同行业的上下游阶段,都是为了实现市场中对同一产品的需求而存在的企业,他们互相联系,合作共赢。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约上游企业对原材料或者是对产品的销售的费用而达到利润的增长和避开竞争对手。该种并购模式因双方企业对产品的熟识而强化了整合的力度。混合并购则是指没有任何关联关系的行业中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该种并购主要是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一般企业倾向于采取多元化战略。

  (二)并购的动因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的跨国并购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跨国并购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

  跨国并购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以及企业扩张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本文将从三个具体的方面对我国跨国并购的动因展开分析。首先是市场及品牌动因;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已经具备了非常完整的工业体系,极强的制造能力,比如家电、服装等等行业,这些在我国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的行业,产品供过于求,但是,在许多西方国家,市场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当前我国主要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向那些国家进行产品输送,但是,由于各国的贸易壁垒,使得产品的成本进入他国市场上价格被提高,本国产品的成本也相应提高,无形之中减少了销量。如此看来,如果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可以实现直接在当地生产,同时规避了贸易壁全,促进外国市场的销量,抢得当地的生产和消费的机会。还有一点值得考虑的就是,虽然我国的相当部分企业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要进入国际市场的话还是会遇到重重阻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够大,外国人不信任中国的本土品牌。我国企业想要占有国外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拥有新销售渠道。但是,这不仅会提高成本,而且投资周期过长,风险过大。另外,由于欧美市场已经比较成熟,重新接受一个品牌的空间不是很大,要推出一个全新的中国品牌,难度太大。所以,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在并购中选择一些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如此看来,我国企业将获得目标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效应,顺利将自己推进国际市场。例如,2004年的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取IBM这个国际品牌。然后是技术动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技术落后状态以及高资源消耗的增长,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境。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瓶颈主要归因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一发展瓶颈,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技术创新,而跨国并购活动能够获得国外的现有技术以缩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时间,进一步指导我国企业更好的发展技术工作。因此,通过跨国并购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也就是为了获得国外企业中的先进技术以驱使用。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在制造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的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工业品、服装、鞋帽,输送到外国市场中,从而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必须具备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相当的管理水平。然而如果仅凭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而不鼓励我国企业的技术自我创新的话,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是无法超越其他国家。因此,跨国并购就成为了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最后是资源动因;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最直接动因就是为了获取国际资源,为本企业注入新的血液。这些资源主要由生产要素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等。其中,生产要素资源是保障能源行业的生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多,资源占有比例低,能源型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中国企业最初进行跨国收购的目的就是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矿产和石油等。当然,获取其他的资源也是其他企业跨国并购的直接动因。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点企业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