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融之生平的一些研究(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2-14

最能体现孔融疏狂性格的典型例子,在路粹控告孔融的罪状里,它直接导致了了孔融的杀身之祸。《后汉书•孔融传》:“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关于这几条罪状的真伪,后人论述颇多。范晔说是“枉状”, 张溥谓“奏杀贤者”。  本文认为,仅就孔融性格来看,上述言语和行为极有可能出自孔融。如前所述,东汉士风竞以名行相高,故独行之士辈出。汉末士人充分发挥其个性,力求在言语和行为上与众不同。言语越骇人听闻,行为越脱俗背礼,越能见其独特之个性,越能引人注目。孔融跌荡疏狂的言语和行为,和汉末士人求名的目的不同,面对曹操大权在握,“雄诈渐著”,孔融只能以名士的狂放姿态做无奈之反抗。如张溥所言“时(操)僭形已彰,文举既不能诛之,又不能远之,并立衰朝,戏谑笑傲,激其忌怒。”  至于孔融何出此大逆不道之言语,则不在本章讨论只列,后文更有论述。

(三) 宽容少忌,深情挚意

与在权豪势要面前所表出的刚直倨傲迥然不同,孔融面对亲人和朋友,则呈现宽容少忌,情深意执的性格特征。《后汉书•孔融传》:“(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中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特别注重交友,对朋友可谓情深意挚。孔融“与蔡邕素善”, 蔡邕死后,有虎贲士相貌与邕相同。融每酒酣,便引此人同座,说:“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孔融情深意挚的特征在几篇朋友的书信中有集中体现,如《与王朗书》:“世路隔塞,情问断绝,感怀增思……谈笑有朋,勉行自爱。”王朗系东南名士,原为会稽太守,被孙策战败,留置曲阿。建安三年,曹操表请天子下令王朗回朝。孔融与王朗有旧,故写此信与朗,表达了对故人的殷殷期盼之情。

《与张紘书》劝慰会稽东部校尉张紘安心留守之职,亦是情真意切,“但用离析,无缘会面,为愁叹耳。道直途清,相见岂复难哉?”张紘好书法,曾与孔融书。孔融答书曰:“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论盛孝章书》劝请曹操救其好友盛孝章,更令人感动。“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关切之殷,情同骨肉。

孔融特别善于发现并赞美朋友的长处。如《答虞翻书》:“囊闻延陵之理乐,今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但会稽之竹箭焉。”对朋友的学术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朋友的治学与会稽的竹箭并为东南之美,真挚的溢美之情令人记忆犹深。又如《与韦休甫书》:“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复来,懿性真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这种诙谐夸张的赞美,体现孔融对朋友真挚厚爱之情。

孔融对朋友的不足之处,则常常包容。这在他的祢衡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祢衡“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刚至许都时,傲视一切,唯善孔融和杨修。但他出言不逊,常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孔融爱其才性,并不计较,与之结为忘年交,上表推荐,关爱有加。祢衡击鼓辱曹,孔融虽然责怪他,依然热情地为他与曹操穿针引线。祢衡几乎不容于所有人,却独与孔融最善,这与孔融“孔融少忌”的性格不无关系。

孔融的《杂诗》其二集中体现了他对亲人的真情。情发乎词,哀痛于心,不见傲骨铮铮的“鲁国男子”。只见柔肠百转的血肉男儿。后文对此诗有专门论述,此不赘述。

三 、 孔融的思想

孔融不是思想家,他没有专门的思想著作或者文章,但他的思想不可忽略。我们认为: 他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孔融入许都为界(公元196年),前期为儒家思想,后期思想发生潜意识变化。孔融思想以儒家为主,“非儒”思想尚不成熟,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  

孔融为孔子第二十代孙,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得天独厚,他的七世祖孔霸,修治《尚书》,并为太子选授经学。孔融的父亲、兄长也皆研习儒家经典。“幼有异才”的孔融对经学的接受表现出过人的禀赋,他“博涉而该览”、“逸才宏博”。他年仅十岁,与李膺谈论百家经史,便能“应答如流,膺不能下之。”可见他深受儒学浸染。

孔融的儒家思想,首先表现在他推崇儒术,有明显的宗经倾向。孔融出任北海相六年期间,也曾“收合士民,起兵讲武”,但“才疏意广,迄无成功”。但他在推崇儒术,提倡儒学方面,却做了一些具体的事情。“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孔融还为当时著名儒学大师郑玄在其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所写《告高密县立郑公乡教》、《缮治郑公宅教》、《告僚属教》等,多方面体现出对郑玄的尊重和礼遇。如《缮治郑公宅教》:“郑公久游南夏,今艰难稍平,倘有归来之思,无寓人于室,毁伤其藩垣林木,必缮治墙宇以俟还。”寥寥数语,尽现孔融对儒学大师的敬重,对儒学的推崇之意。

在孔融的辩论与文章中,甚至嬉笑和戏谑中,也往往喜欢引经据典。如《肉刑议》:“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是太甲之思庸,穆公之霸秦,南睢之骨立,卫武之初筵,陈汤之都赖,魏武之守边,无所复施也。”

这短短一段文章,几乎句句用典,所涉及典籍包括《左传》、《尚书》、《国语》、《毛诗》、《韩诗》、《史记》等。其中引《左传》四次,《尚书》两次,《史记》两次,涉及到的古代人物有夙沙、伊戾、赵高、英布、鬻拳、卞和、孙膑、巷伯、司马迁、刘向、太甲、秦穆公、南睢、卫武子、陈汤、魏尚等16人。大量引经据典,一方面说明孔融饱读诗书,熟谙经史,另一方面说明孔融有明显的宗经特征,儒家思想深深根植在他的脑海。

孔融的儒家思想表现的另一方面是谨守儒礼。孔融出身圣门,幼受圣教,对于儒家礼仪严格遵守,或者说是儒家礼仪的卫道者。儒家礼学有两个主要方面,“礼制”与“礼治”。 “礼制”是奠定国家典章制度的基石,“礼治”则是统治者的官方哲学。具体地讲,“礼治”着眼于礼乐教化,对百姓的道德培养。孔融“立学校,表显儒术”,以及对郡人加礼,皆是儒家礼治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礼治的同时反对严刑峻法。《论语•颜渊》:“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朝廷欲复肉刑,孔融上疏《肉刑议》反对,也是孔融谨守儒礼的明证。

太傅马日磾使山东,为袁术所迫,呕血而死,“及丧还,朝廷议欲加礼。”孔融上《马日磾不宜加礼》疏,援引春秋大意义,“昔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郑人讨幽公之乱,斲 子家之棺。”论述不宜加礼。《史记•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礼仪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孔融正是利用《春秋》“礼仪之大宗”,论述马日磾不宜加礼,捍卫儒家礼仪。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责,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朝廷欲“诏书班下其事”,孔融上《崇国防疏》:“虽昏僭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尊卑贵贱长幼亲疏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广泛的社会关系,“礼”确认并维护这种关系。比如祭祀,“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诸侯方祀”、士“祭其先”。(《礼记•曲礼下》)祭祀对象不同体现祭祀者的身份不同,所以刘表“多行僭伪,郊祀天地”引起孔融极大愤慨。但国势衰微,朝廷乏力,从大局出发,所以孔融建议“以崇国防”。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