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其思想内容,论者多有夸大之说。如王伟英、杜少平云:“诗人描写了一位才华卓越,节操高洁、隐居待士的志士高人。” 我们通读全诗,就是引经据典,玩弄拆字游戏。其实这也倒符合孔融的作风。如“蛇龙之蛰”句,就是为与“俾也可忘”句合成“虫”字而从《周易》引出,硬说成是写“隐居待士”,未免牵强。有论者往往先给孔融形象定性,然后千方百计地从诗文里寻找证据。这样得出的解释,确实难以令人信服的。叶梦得《石林诗话》:“殆古人好奇之过,欲以文字示其巧也。”胡应麟《诗薮》外编:“孔融离合,鲍照建除,温峤迴文,傅咸集句,无补于时,反为诗病。自兹以将,摹仿实繁,字谜,人名、鸟兽、花木、六朝才子集中不可盛数。诗道之下流,学人之戒也。”这些评价都是符合实际的。
《杂诗》二首以五言的形式写成。关于这二首诗的归属问题尚存疑义。《文选》注引均作李陵诗,《文镜秘府》也云此二诗见于《李陵》集,逯钦立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云:“诗纪此下有杂诗二首,经证知出李陵集。”关于李陵,《文选》载《题苏李赠答诗》七首,以后三首送别诗《良时不再至》、《嘉会难再遇》、《携手上河梁》为李陵所作。刘勰就有不同看法,“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无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又郑文云:“苏李旧事,既赖马班之书以广传,南向隐衷,因托苏李之诗而表达。”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第一,苏李的故事流传很广,苏李题材很受欢迎,名以苏李的诗很有可能伪托。第二,托苏、李之名的诗,其内容多写送别和“南向隐衷”。从这两点看来,以《杂诗》二首为李陵所作,可能性不大。
从诗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来看,二首诗归于孔融是可信的。《杂诗》其一,“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 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 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 苟为因世故。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全诗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诗人的性格特征。“老匹夫”,“小囚臣”这样的称呼,比较切合孔融的个性,如祢衡的“大儿”、“小儿”一样。而对吕望的歧视,体现出孔融自大而自负的特征;对管仲的羡慕,则暗含了孔融的失落。虽然他自负高气,满望建功立业,事实上他却一事无成。但孔融毕竟是孔融。残酷的现实虽然令他备感失落,但胸中意气终不肯消歇。“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措。”表现了诗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勇于任事,积极进取,具有建安诗人的共同特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云:“《岩岩钟山首》篇,放言浩荡,想见文举丰采,其寄志亦略可窥矣。”
孔融诗中艺术性最强、最具感染力的诗作,当是《杂诗》其二,这是一首悼念幼子夭折的诗。“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首述出远归来,风景凄凉,流光又到了年底,气氛是这样沉重。望儿不得见,只听到妻子呼儿的宛转哭泣声。太阳有情,把它的万丈光辉收藏起来。妻子说:“孩子的孤坟,安葬在西北的方向。我们总是在盼你早些归来,但你还是姗姗来迟。”接着写诗人褰裳上坟,但见墟里蔓草荒烟,荆棘丛生。白骨埋入地下,肌体已化作灰尘。可怜孩子刚刚来到人间,生不识父,死不识父!幼小的孤魂漂泊在茫茫的黑夜,更有什么可依靠呢?最后两句:“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乐天知命,诗人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可孩子实在太小,还不知道什么叫生就已经死了。如花朵未绽放,便已萎谢。诗人的悲痛,可想而知了。
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凄惨的图画。远行回家,妻妾悲鸣。墟里徘徊,人生叹息。按时顺事,历历抒写了丧子的哀痛。岁暮、孤坟、墟丘、蒿薇、白骨、黄泉、孤魂、穷暮。这些如电影镜头里移动的画面,无声无息,却产生追魂摄魄的艺术效果。整首诗文辞凄婉,哀痛其中。所谓“至性、极悲”。 确为孔融之价值较高的优秀的抒情诗。
《六言诗》三首,可视为整体读之。诗中叙写了汉室衰微,董卓专权,郭李纷争,迁都长安等史事。天下动荡,关东堪哀,诗人忧虑。其三:“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祈祈。”赞美曹操忠心为国,劳苦无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六言诗》之名,见于本传。今所传三章,词多凡近,又皆盛称曹操功德,断以融之生平,可信其义不出此。即使旧本有之,亦必黄初间购求遗文。膺托融作以颂曹操,未可定为真本也。”这里怀疑孔融作的《六言诗》,但并无根据,只是臆断。徐公持云:“有人指此诗为伪,然而并无根据,不过因为后来孔融被杀而作的逆推之词。” 朱嘉徵《乐府广序》:“孔北海六言诗,歌汉家中叶,美魏公也。章昇道云:‘文举平生,讥嘲曹公如小儿耳,六言诗似非真。’余曰:‘非也。《魏书》称曹公初仕汉,约己奉公,谦恭下士,文举亦应俯首。观其《论盛孝章书》可见矣。’”关于孔融和曹操的恩怨,本文前已作详细分析,认为孔融对曹操最初的感情是真实的,孔融作此诗歌是可信的。
《六言诗》三首,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也为研究曹操与孔融的关系提供了证据。因此,其思想价值应该高于其文学价值。六言诗体在形式上是一个尝试,但其影响显然也并不大。
《临终诗》作于孔融被杀的建安十三年(208),为孔融之绝笔。“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 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 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 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 长寝万事毕。”
胡应麟《诗薮》:“《谈艺》云:‘孔融懿名,高列诸子。观《临终》诸诗,大类箴铭语耳。’北海不长于诗,读此全篇可见。”这是从艺术上考察此诗,认为象箴、铭类的语言,全无味道。由此得出“北还不长于诗”的论断。仅就此诗而言,大体不错,但以偏盖全,过于绝断。其《杂诗》二首(尤其其耳)就有特色,较之东汉诗风,毫无逊色。郑文云:“班固《咏史》,张衡《同声》,秦嘉《赠妇》,蔡邕《翠鸟》,赵壹《疾邪》,郦炎《见志》,孔融《杂诗》,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先后有作,各具特色。虽为量不多,题材面小,已为东汉文章增添异彩。” 且其诗文尚有流失。其失题诗如:“归家酒债多,门客粲几行。”“坐中客恒满,樽中酒不空。”是颇清新隽永的。
《临终诗》的思想内容,有两点值得重视。第一,诗中透出的后悔之意。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文举虽严正性,而儒者阔疏。既怀忧国之诚,奈何以空言相讼,味起句盖已悔之。”陆时雍《诗镜总论》云:“‘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岂其亦有悔心?”的确,诗中透露出孔融的丝丝悔意,证实了孔融后期的个性收缩。人性都有弱点,嵇康临死也曾思悔。过分拔高人物形象反而不是真实的。第二,孔融到死也不明白,是谁要杀害他?为什么要杀害他?并不是“谗邪害公正”,也不是“三人成市虎”,真正要杀害他的是曹操。“谗邪”“三人”都不过是曹操利用的工具而已。曹操为什么终于要杀他?也不是他“言多令事败”,“河溃蚁孔端”,而是他忠于汉室的态度。但这个罪名曹操不能说出来,在他死后也不能。所以找了堂而皇之的借口把他杀了。孔融带着这些没有想清楚的问题,“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他再也不用想了,后来者却不能不想。朱嘉徵《诗集广序》曰:“魏祖雄诈,起手便见。文举至死方悟,何见之晚邪?”读其临终一诗,更叹孔融至死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