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融之生平的一些研究(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2-14

曹操不但保护孔融,而且还对他给予包容,如建安二年,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联姻,收奏杨彪下狱。孔融闻之,不及朝服,面斥曹操,态度桀骜,出语不逊。曹操没有计较,还释放杨彪。在曹操这种宽容的态度下,孔融得以成为名士领袖,受到广泛拥戴。“每朝会访对,融则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孔融在政治实务上并无建树,名士领袖却当得非常出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曹操的态度分不开的。

孔融此时认为曹操有可能,也有能力辅佐嫌帝,匡复汉室。因此在建安初年一段时间内,孔融多次推荐人才,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诚意。如上书推荐谢该,荐赵歧,荐郗虑,孔融推荐最力的也是最费周折的是祢衡。“数荐衡于太祖,欲与相见。” 祢衡裸衣击鼓辱曹后,又“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曹操没有怪罪孔融引荐失当,而是对孔融说:“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曹操不杀祢衡而将只遣送刘表,在某种程度上也照顾了孔融的面子。

孔融在作品中也充分肯定了曹操的功劳,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于建安元年的《六言诗》三首其二:“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其三“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祈祈。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又《与王朗书》:“主上宽仁,贵德宥过。曹公辅政,思贤并立。策书屡下,殷勤款至。”再《论盛孝章书》:“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并将曹操与齐桓公相提并论。孔融上述诗文,出自他内心的真实情感,他对曹操确实寄托了殷切的希望,而事与愿违,随着曹操军事上的不断胜利,他政治本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孔曹二人交往的第三阶段,从建安九年(204)到建安十三年(208),此乃孔曹二人交恶时期,以孔融被杀告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军阀逐渐被消灭,四世三公的袁绍,经过官渡之战一败涂地,曹操在北方的权势没人可比,雄诈之心由隐而显,孔融对曹操寄予的希望和幻想也彻底破灭。于是矛盾产生,情绪外露,“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曹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嘲讽曹操不干涉儿子的行为。曹操以司空领翼州牧,有劝曹操恢复古九州,曹操欲从之。孔融上书《请准古王畿制》,奏请“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借用了古《周礼》记载来限制曹操的野心。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又嘲讽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曹操因缺乏粮食而颁布禁酒令,孔融又写了两篇《难曹公禁酒书》,畅谈酒对治理国家和安定团结的好处,文章也多“侮慢之辞。”

当整个北中国都掌握在曹操的手中,献帝就成为傀儡,孔融的价值也就不大了,更何况孔融始终没有真正站在曹操的营垒里。随着孔融日益高涨和外露的对抗情绪,曹操的嫌忌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建安九年孔融上书《请准古王畿制》,使曹操“疑其所论渐广,益惮之。”孔融的杀身之祸由此埋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义,虑鲠大业。”至此孔融被杀已是早晚的事情了。

曾是孔融好友的御史大夫郗虑,知道曹操已厌弃孔融,孔融将难免一死,他便“以微法奏融免官。”曹操又故意写信(路粹执笔)给孔融,表面上劝孔融和郗虑重新和好,然信末又写道:“又知二君群小所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耳。”曹操此信偏袒郗虑,而警告孔融是无疑的。既然是劝解两人,却没有看见曹操传书给郗虑。孔融为名士领袖,“座中客恒满”,书中所言“群小”和“浮华交会之徒”,所指的意义十分明显,其时曹操可能已动杀机,目的是消灭孔融,瓦解名士集团,根除隐患,扫清政治障碍。孔融却意识不到已经到来的杀身之祸,在回复曹操的书信中,还就他与郗虑的恩怨,表明心迹。然而这些都不重要,“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枉状奏融。”在这份让所有人“嘉其才而忌其笔” 的奏章里,列举了孔融如下罪状:1.在任北海相时,看到东汉末年国无宁日,就招集徒众,图谋不轨。2.自说是孔子后代,也能有天下,坐江山不一定必须“卯金刀(刘);3.与孙权使者见面时候,诽谤朝廷。4.不遵守朝廷礼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5.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不拘礼法。诬灭父子母子关系,违反孝道。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终于下令诛杀孔融,结束了孔曹两人的缘劫,也留下了让后世评说的千秋公案。

对于曹孔二人的交恶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性质?曹操为什么非要杀孔融?历来评论颇多,有主政治原因,有主性格原因,有主二者兼重。徐公持是主性格论的代表。他认为孔融桀骜不驯放荡狂诞的性格,使他不容于人,尤其是同权贵实力人物,向来都处于不融洽的状况,弄得到处碰壁,到处摩擦,与曹操也是如此。他在曹操那里经常“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而这些并非每一件都含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如《难曹公禁酒书》,带有很大的谐谑性质,即使那篇尖锐的“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书信,也是比较放肆的调侃而已,很难把它们引申到政治上的反对意思上去。《嘲曹公讨乌桓书》虽涉及重大军事行动,但并非根本上反对的意思,只是说小题大做而已。对于孔融的这些表现,作者认为用性格狂放来解释,更加切合事实一些。

本文认为,孔曹二人交恶的根本原因是在政治,其它都是附属和派生。孔融从儒家正统观念出发,认为曹操应该真诚地对待和辅佐献帝,匡扶汉室,而不应把献帝当傀儡。政治的反对是曹操不能容忍的,为曹操统一北方屡设奇谋的荀彧,因谏阻曹操进九锡,而被曹操逼迫自杀,更无论并无政治才能只会空谈的孔融了。]

孔融虽有桀骜狂诞的性格特征,但他和骂倒一切的祢衡并不完全相同。孔融有他的理想,就是辅佐汉室,安定天下。孔融不容于人,首先往往是这些人对汉室心怀异志,包括董卓,包括袁绍,何进也是腐朽势力的代表。要说不相容,是与孔融的正统政治观念不想容的。孔融和曹操,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九年,他们的相处可以说是融洽的,孔融对曹操所寄予的希望和寄托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们后来的不相容,是因为曹操“雄诈渐著“,与孔融的政治理想发生冲突,那么曹操和董卓,袁绍就没有区别了。可以说并不是孔融处处不容于人,也不是他的性格注定不能与权贵实力人物融洽相处。而是汉末乱世天下,到处都是逆臣贼子,没有一个实力人物肯与孔融一道,为汉室江山尽忠尽力,孔融已身既缺乏定国安邦的才能,汉室江山又无人可以倚重,孔融又能如何?单说孔融不容于人,是不公道的。

至于说孔融反对曹操的具体事件内容,并不包括很强的政治意味,这是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政治上的反对并不一定要用政治手段表现,孔融无论拿什么反对曹操,终归是反对,这才是根本。何况曹操手中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而孔融不过是一个作空谈的儒生,他能拿什么反对曹操?鲁迅说:“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哈地吐他出来。” 孔融也只能如此了。徐文说真正怀有政治图谋的人,倒不一定如此放肆外露,象董承、伏宪、刘备等阴谋图强的人,他们在曹操面前就是不露声色的,态度非常温谨的。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孔融和他们只是反对方式不同,起因却都是一样的,即政治上放对曹操。


(三) 孔融和祢衡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今山东德州)。生于灵帝熹平元年(173年),卒于献帝建安三年(198),他一生虽然只活了26岁,但在历史上颇为知名。

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兴平年间,他避难荆州,建安初年,由荆州来到许昌。到许昌后,惟有与孔融、杨修为善,常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孔融爱其才,与交友,并向天子上疏推荐,又“数称述于曹操。” 后因祢衡拒绝曹操召见,又“数有恣言”, 被罚做鼓史。祢衡当众裸衣击鼓,以此来羞辱曹操。曹操终于不能容忍,将其遣送荆州刘表。祢衡有对刘表侮慢,被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后又触怒谩骂黄祖,被黄祖所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