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影响与展望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摘要:二十多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密不可分。两岸经济关系的恢复与发展,是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促使两岸经济关系形成以产业梯次转移为主导的发展特征。目前,两岸经济关系已成为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今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两岸经济转型将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向纵深发展,并对建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提出更迫切的要求。

  关键词:两岸经贸、全球化、产业转型、两岸交流合作机制

  壹、两岸经贸政策互动与经济关系的演变

  回顾二十余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1979-1987年)

  两岸经贸往来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改革开放并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大陆有关部门开始启动对台贸易活动。1979年5月8日,外贸部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台贸易的暂行规定》。1980年6月,商业部颁发《购买台湾产品的补充规定》,对进口台湾产品免征关税,对台商购买大陆货品优先供应。1979年起,大陆开始主动邀请台湾商参加广交会,并于1980年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仅第一批合同金额即达8,000万美元。1「厦门市对台贸易促进中心编,《对台贸易手册》(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页51.」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台湾同胞到经济特区投资的特别优惠办法》,给予台商在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费等方面一系列优惠,允许30%产品内销。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两岸经香港的转口贸易额由1979年的0.77亿美元增长至1987年的15.15亿美元,增长近20倍;其中大陆自台湾进口额由0.21亿美元增至12.27亿美元,台湾自大陆进口额由0.47亿美元增加到2.89亿美元,增长近6倍。这时的两岸贸易也基本处于互通有无阶段,与后来两岸间的投资推动型贸易特征有着很大不同。同时,随着大陆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在1980年代初期开始有部分台商通过在香港、新加坡、泰国等第三地设立子公司方式,试探性的赴大陆投资,这些投资形式隐蔽、规模很小,均为加工出口型的劳力密集型产业,主要散布在广东与福建沿海地区。

  二、两岸政策互动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1987-1992年)

  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由1988年的43.8万人次迅速增加至1992年的131.8万人次,五年间增长3倍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针对这一形势,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贸易活动。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即「二十二条」),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此后,国务院批准在福建省马尾、杏林、集美、海沧等设立台商投资区,有关部门并专门为台商投资设立专业配套资金。

  与此同时,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也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多年累积的巨额贸易顺差使台湾资本大量过剩,在当时台湾仍保持外汇管制和投资机会减少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向房、股市,造成严重的泡沫经济。同时,新台币大幅升值、土地与劳动力价格迅速上扬,加上「解严」后环保、劳工等社会运动激发,使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

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影响与展望

  从台商赴大陆投资情况看,按照台湾统计,台商大陆投资额由1980年代中期的1亿美元左右增加到1991年的9.3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由不到100件增加到2,730件(累计)。按照大陆有关部门的统计,投资件数由1988年以前的435件增加到1991年1,735件,增长4倍多;协议投资金额同期由6.2亿美元增加到13.9亿美元。这时赴大陆投资的企业,其大部分生产设备由台湾搬迁而来,生产原料也多由台湾进口,拉动了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快速增长。据估算,从1988年到1992年,台湾经香港转出口大陆金额由24.8亿美元增长至105.5亿美元;经香港转进口大陆货物金额也相应由1.1亿美元增加到23.4亿美元。2[高长、宋恩荣,《台海两岸三地间接贸易之实证分析》(台北:中华经济研究院,1994年)]两岸经济关系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期。



 三、两岸经贸政策的法制化与经济关系的深化发展(1992年至今)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引进台外资政策上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完善,并趋向法制化。1991年,外经贸部提出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应坚持「直接双向、互利互惠、形式多样、长期稳定、重义守约」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25日,为便于管理两岸民间的海上贸易往来,外经贸部与海关总署又联合发布《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管理办法》。1994年3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这是第一部专门就台胞在大陆投资制订的法律,标志着大陆对台政策走上法制化轨道。199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对台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重点。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对台商投资的领域、项目和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3[《人民网》,
]1996年8月,交通部和外经贸部又分别发布《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和《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办法》,规范两岸航运市场,促进两岸海上通航的发展。2000年12月,为应对两岸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外经贸部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就对台贸易的指导原则、管理方式、纠纷解决等进行了规范,使开展对台贸易有了公开的指导依据。

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影响与展望


  与此同时,台湾经济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加速向海外特别是大陆地区转移,并进而带动了中上游重化工业的大陆投资步伐。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也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1992年后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对大陆投资、贸易等领域的许可管理办法,从而步入「法制化」轨道,并逐步开放大陆产品进口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规模与范围。在两岸间接「三通」上也有所松动。

  在上述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自1990年代以后步入深化发展期。一是台商赴大陆投资维持快速增长、迭掀投资高潮,其中1992年一年的台商赴大陆投资额就超过过去历年累计总额,1993年投资额又超过1992年前的累计总额。按照大陆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台商赴大陆投资项目为60,623项,协议金额706.3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365.1亿美元,大陆成为台商赴海外投资的最主要地区。同时,赴大陆投资的厂商由过去的中小企业为主转为大中型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