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待性的“中国化”反思(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总之,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具体的,需要具体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选择和历史条件的状况。因此,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由革命向建设转变也就是十分自然的,而理论本身及其实践性绝没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的对立,当然也就从根本上不存理论本身所谓由革命范式向建设范式的全面转换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向历史开放的现实性,实践的主题的变换要求理论适应这一变化并实现创新发展,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要求和体现。

  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恐怕是当今世界最具争论性也是直接关涉命运的理论特性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的实质是一种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产生的重要的人文出发点,她以关注现实存在的无产阶级及其解放来思考整个人类的最终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人文关怀在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只要现存的这个世界还存在各种形式的压迫、剥削、不自由、非公平正义,完全忽视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思维方法和话语模式就难以真正地理解和切实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阶级性同样不是抽象的,需要根据历史条件的状况来确定,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也只是历史性的,例如阶级关系是复杂的,如何处理阶级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能抽象地用教条的理论对现实进行“专政”(“文革”的教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曾经为科学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道路所证明,当革命是历史的必然的条件下,革命斗争就是正确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形式,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处理阶级关系的形式当然以实现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今天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思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大力挖崛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人文关怀维度和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展现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完整准确内涵。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简约为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性需要,但这种简约完全遮蔽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人文出发点和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将人性与阶级性等同,造成了严重的失误。事实证明,不是马克思主义错了,而是我们对其的理解和研究不够,对她的片面把握,因此还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全面本真面目,合时宜地处理好现行阶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简单地回避和淡化阶级话语以适应建设的需要只能是认识水平尚未提高的政治策略,不能代替理论上的研究和反思。

  第二,阶级合作、共同发展和阶级和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现实需要。一定要看到,即使在马克思的时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也有阶级合作的一面,甚至是革命高潮未来时的主导方面,但这并不妨碍西欧的无产阶级将阶级斗争视为革命的根本形式。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阶级社会,阶级合作与和谐有独特的历史条件,阶级之间也需要合作而且不得不合作,否认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教条主义的遗老遗少。现实社会主义还有阶级存在,但不要阶级斗争,要阶级和谐,这是现实的可能和全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需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平改造实践的成功本身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三,阶级关系只是人们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这一个方面是否占主导是由现实的条件和需要决定的。中国人谈阶级色变是因为历史的经验指认阶级总是与残酷的斗争等同或联系在一起,虽然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倾向对此有所冲淡,但只要理论上没有根本的突破与创新,这个问题就像幽灵一样驱之不去。人和人的交往的直接性、全面性和自由性是我们所向往的,和谐的思维模式应该是看待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当代选择。

  总之,历史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基本结论和当代需要。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人文性的中国化研究正在兴起,是否用价值性和人文性取代阶级性呢?笔者以为,这三者本来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把价值性和人文性视为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中国化、当代化表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性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绝不仅本文所述的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性的深刻的“中国化”反思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