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的临界点——“台湾意识”的现代性意义(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甲午的战败导致了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而今天台独意识却使它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然而也正像败于日本使得一代知识份子重新反思自身一样,台湾意识的挑战也要求清醒的中国人重新反思自身,使海峡两岸能有一个新的开端。当然,这一切同时也取决于另一个条件,那就是台湾人也有清醒的反思自身存在的意愿。台湾著名学者黄俊杰先生提出,「展望二十一世纪,『台湾意识』应该从抗争论述转化为文化论述,才是一个较为健康的发展方向,庶几『台湾意识』才能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秩序与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56 我们也愿意期待这种「建设性作用」之可能性的到来。



  注释

  1 「临界点」这一术语来自孙歌先生的〈日本汉学的临界点〉一文,载于《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页215-46。孙氏指出,「『临界点』本是物理学术语,指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条件,后来被用来借指事情性质发生变化的关节点。」(见上文,页216)本文这里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在遭遇台湾意识时所处的这种临界状态。

  2 若林正丈,《蒋经国与李登辉》,赖香吟译,(台北:远流,1998),页1-2。  

  3 根据台湾行政院陆委会公布的历年调查资料表明:在1992年,台湾成年人中,有44%认为自己是中国人,16.7%认为自己是台湾人,36.5%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但到了2000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减少到16.3%,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者增加到42.5%,而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仍有38.5%。以上资料转引自黄光国,〈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台湾民族主义的心理基础〉,载洪泉湖、谢政论 主编《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台北:东大,2002),页168。    

  4 如台湾著名本土历史学者戴国辉与前监察院长王作荣在对话中就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就像他们那一代人年轻时对社会主义和左派的向往一样,追求「进步」的时髦风潮。仿佛支持民进党就是进步,支持国民党就是落伍、不光彩的。见《爱憎李登辉:戴国辉与王作荣对话录》,夏珍 纪录,(台北:天下远见,2001),页99-100。

  5 孙歌,〈跨文化知识状况的思考〉,载《主体弥散的空间》,页15-6。  

  6 石之瑜,《政治学的知识脉络》(台北:五南,2001),页4。  

  7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I》(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页620。  

  8 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页36。

  9 吴乃德,〈现阶段民进党之政治纲领与政策走向〉,载《中国时报》(1992年7月6日)。  

  10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页5。

  11 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页8-9。  

  12 吴睿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载原书页8-9。  

  13 沟口雄三、孙歌,〈关于「知识共同体」〉,载《主体弥散的空间》,页346-7。  

  14 徐迅,《民族主义》,页48。  

  15 黄俊杰,《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台北:正中书局),页117。  

  16 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经济统战」,认为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台湾人到大陆多走走可以更加认同中国,对中国更加亲近。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呢?至少未见有任何统计资料可以表明这一点。而上述台湾知识份子的经历与看法与其说不如是一个反证,值得制定两岸政策的人深思。  

  17 施正锋,《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台北:前卫,2000),页73-4。

  18 吴浊流,《无花果》(台北:前卫,1988),页40。  

  19 同上,页39。  

  20 同上,页122。  

  21 同上,页123。

  22 黄俊杰,《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页119。  

  23 同上。

  24 参见若林正丈,《蒋经国与李登辉》,页57-8;黄俊杰,《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页122-31。  

  25 参见Allen Chun, 「From Nationalism to Nationalizing: 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 in Postwar Taiwan,」 in Chinese Nationalism, p. 132-45.  

  26 廖文毅(1910-1986),生于云林望族。1928年到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毕业后赴美,于1935年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因为在中国大陆学习及任教,又因留美,富于自由主义精神,所以长期为日本当局所不容。「二二八」事件后,初主张追求台湾高度自治,后又转向台湾独立。1956年他在日本纠合诸台独团体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自任大统领。但在国民党政府的软硬打压之下,1965年穷途末路的廖被迫回台,向国民党当局悔过投降,从此寂寥以终。但据说深知内情的人对他都表同情。  

  27 转引自黄昭堂,〈战后台湾独立运动与台湾民族主义的发展〉,载施正锋编,《台湾民族主义》(台北:前卫,1994),页200。

  28 同上,页202。  

  29 黄昭堂,〈战后台湾独立运动与台湾民族主义的发展〉,页204-5。  

  30 黄氏转述用的是英文单词folk,但王的原文为德文单词Volk,现据原文改回。这个词很难直译,指有共同的语言、文化与历史的民众,但它所指的集团要比Nation更为宽泛和原始。比如像日尔曼人、斯拉夫人可以称之为Volk,但是却不能称为Nation。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来称呼「汉民族」的。
王氏的原文(部分)可见于 ; 

  31 参见董立文,〈中共的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载《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页382-3。

  32 施正锋口述,载《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页485。  

  33 徐迅,《民族主义》,页10。  

  34 黄国昌,《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台北:五南,1995),页114-5。

  35 张灏,〈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几点省思〉,载《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页232。  

  36 同上,页233。

  37 汪精卫,〈民族的国民〉,载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1977),页84-6。  

  38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上海:中华书局,1936),页76。  

  39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页26-7;另参见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载《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联经),页1228-9。  

  40 参见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页30-1。  

  41 有关这一问题,可参见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页100-1,注4。  

  42 参见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页8。  

  43 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可参见Mary Wright, "Introduction: The Rising Tide of Change", in Wright ed.,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1-19.  

  44 徐迅,《民族主义》,页10-1。

  45 参见黄俊杰,《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页6-12。  

  46 黄文雄,〈「台湾人」的民族学〉,载《台湾民族主义》,页358。  

  47 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可参见James Townsend, "Chinese Nationalism", in Jonathan Unger ed., Chinese Nationalism, (New York/ London: An East Gate Book), p.1-30;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 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一卷第七章。  

  48 参见Mikulas Teich & Roy Porter,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Europe in Historical Context,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