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3页。]但如今从“历史民族”观点立论,就势难避免复兴汉族之结论。梁 在政治上既已趋保守,该结论虽呼之欲出,却又不敢苟同。
公羊学的宗旨是摈弃一切界限。康有为早期思想里已经有“合国、合种、合教,一统地球”的构想[注解:《康南海自订年谱》,14页。]。在百日维新期间,面 临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曾提出与建立民族国家背道而驰的“合邦”论,亦即“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的天真想法[注解: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414-415页。]。在大亚洲主义支配的时代,梁启超等人则主张“直当凡我黄种人之界而悉平之”,仍有公羊学合种、合邦思想的遗味,虽然其范围已从“一统地球”狭窄化为平黄色种界,为最后的黄白决战做准备。此时,国民心理学话语占上风 ,疆界的划分就进一步狭窄化为满汉矛盾。
满汉矛盾固然潜在,但上升为主要矛盾当在百日维新失败之后。甚至连"满族"、汉族"这类名词也是很现代的。历史上异族入主中国是亡天下而非亡国,种族矛盾纵使有,亦必透过其他符号表达。蒙古灭宋后制造的并非蒙汉对立,而是把中国人划分为“北人”、“南人”,前者是辽、金等朝的臣民,历时已数百年,已成不同的国家。清灭明,王夫之将“种类”提升为主要思考范畴,仍乏满汉之分类。王不便直接指涉清朝,因此他用的尽是“夷类”、 “非族”一类的暗号,但当时缺乏“汉族”概念也是事实,因此王仍用“华夏”、“中国”、“三、五、汉、唐之区宇”等名称。至清末,满人已经被同化,清代其实是历代最崇儒的王朝,因此,清末满汉“种族矛盾”之冒现乃是基于政治考虑的新生事物。
1904年,一位政治评论员把满汉之分归咎于光绪初年南北两派廷臣的派系斗争:“而南北之分一变而为满汉之分,再变而为帝后之分,于是推之外交,而有(亲)俄(亲)日之分,措之于政见,而有新(政)旧(政)之分。”[注解:光绪三十七年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六日 《时报》之《论南北之成见所起》,转载于《东方杂志》10期(1904年12月1日),233-240页。〖Z K)〗]可见在湖南时务学堂时代维新分子虽然已在搞“满汉之分”,但当时必须把它置 于众多矛盾之中。待1900年以后保皇与革命之争起,满汉矛盾乃上升为主要矛盾,但“汉族”这个概念却仍有待重新发明。有鉴于今日西方“认同政治”之流行,其手段都凭制造人为界限来树立己身之认同,对待他体的态度则是抵抗,可以想像当时欲发明“汉族”这个主体,也得 靠重建中国历史上一连串抵抗“异族”之叙事。
梁启超为了建立取代王朝史学的国民史学,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但他写作的一系列文章里树立的学习模范尽是一些外国人:哥伦布、克伦威尔、华盛顿、罗兰夫人、纳尔逊、俾斯麦、葛苏士、意大利建国三杰,以及日本明治勤王的志士。但1904年,在梁结束动摇,肯定保皇立场以后,反而颇不可解地发表了《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于1906年又在其编辑的《新民丛报》上发表蒋观云的《中国人崇拜岳飞的心理》,大树特树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一份与种族革命论打对台的刊物上,出现歌颂抗清与抗女真英雄的文章,实在耐人寻味。
根据当时的国民心理学,国民共同感情的形成,必待透过模仿本民族杰出人物并与其认同。梁启超树立的一些外国模范,对鼓吹他早一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或许有用,但对抵抗外敌与建国的借鉴则最多是侧面的,至于把匈牙利抗奥地利志士葛苏士说成是“黄种之光”[注解:《匈牙利爱国者葛苏士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1页。],则仍有大亚洲主义遗味。中国当时面临列强交侵,亟需树立抵抗异族的爱国英雄,梁对此并非无知觉,但既不便谈明末抗清的历史,遂只能涉及古代史中抗匈奴的典范,于1902年写了张骞与班超合传后,又于1903年发表《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梁后来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较晚近的历史,乃为革命阵营之凌厉宣传攻势所逼。
梁既自诩为新国民史学的奠基人,如果多偏重外国史例,将会失去听众。况且,湖南时务学堂时代的梁曾宣传晚明抗清之史实,可谓开风气之先,后来由革命阵营将其发扬光大。梁的这一方面虽为乃师康有为所压抑,却一直都潜在。但在革命与改良已经两极分化的情形下,梁的《新民丛报》也开始歌颂岳飞和袁崇焕,只会助长种族革命的气焰。
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横滨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亮出鲜明的反清旗帜。章用公共回忆的方式来重新想像汉族团体,把明清的改朝换代说成是“亡国”,但却把日本称呼中国的“支那”当本国名称,透露“民族国家”的确是一个外来观念。章在会上颂扬南明抗清志士,并呼吁江浙人士模仿他们[注解:《中夏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书》 ,《章太炎全集》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89页。显然,章后来把文章编集时将原标题内的“支那”改为“中夏”,当发现前一词之不妥。]。章在维新派时代曾筹 “兴浙会”,呈现同类倾向。在“亡国纪念会”后,留日学生界以省份命名的反清刊物如雨后春笋 ,如《江苏》、《浙江潮》、《湖北学生界》等。
1903年初,来自浙江的鲁迅剪掉了象征满族统治的辫子,并拍了一张“断发照”,送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相片后提了一首诗,有著名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注解:鲍昌、 邱文治:《鲁迅年谱,1881-1936》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7页。]。此 时,各地之汉民族主义者有树立黄帝为共祖之运动。革命党机关报《民报》第一期刊首印有黄帝像,图下说明“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为了把“民族国家”的起源推得比明代更远,上溯至近五千年前的黄帝,他们遂用黄帝纪年来取代光绪纪年和耶稣纪元,但计算的方式并不统一。于1904年创刊的《黄帝魂》将该年定为黄帝纪元4614年,而《国民报汇编》则把同年推算为4395年,《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洞庭波》、《汉帜》则用同一系统,分别把创刊年1905、1906、1907年改为黄帝纪元4603、4604、4605年。在符号学意义上,清朝260年的“异族统治”遂被5000年的“黄统”所排挤。
反讽之处是:以抗“异族”体现汉民族精神的历史英雄们被供上新建的众神殿之同时,汉族的始祖黄帝却被说成是外来的征服者。一位美国学者指出:当时这股“黄帝热”来得有点突 然,因为早几年黄帝还寂寂无闻,因此多半与拉库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的学说之传 入日本有关[注解:Martin Bernal,“Liu Shihp?ei and National Essence ”,in Charlotte Furth,ed。,The Limits of Change: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 ivesin Repub lican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p p。96-97。]。这位法国学者是泛巴比仑说的提倡者,认为黄帝是两河流域的 君主尼科黄特(Nakhunte),他率领巴克(Bak)民族东徙,途经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土定居,“巴克”亦即“百姓”,乃汉民族之前身。此说被章太炎、黄节、蒋观云、宋教仁等人采纳,而梁启 超、刘师培等人亦因而相信黄帝与中国民族起自昆仑山。至1915年袁世凯政府制定国歌,仍按 此说,因此有“华胄从来昆仑巅”的歌词[注解: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55-56页。]。
拉库伯里以黄帝为中国文明奠基者,当本于《史记·五帝本纪》的帝系,与王夫之所据同。王氏所倡黄帝界定中国“种类”畛域之说,在晚清已成汉民族主义者之共识。革命派的黄节说:“衡阳王氏,当有明鼎革,抱种族之痛,发愤著书,乃取轩辕肇纪,推所自出,以一吾族而统吾国
公羊学的宗旨是摈弃一切界限。康有为早期思想里已经有“合国、合种、合教,一统地球”的构想[注解:《康南海自订年谱》,14页。]。在百日维新期间,面 临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曾提出与建立民族国家背道而驰的“合邦”论,亦即“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的天真想法[注解: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414-415页。]。在大亚洲主义支配的时代,梁启超等人则主张“直当凡我黄种人之界而悉平之”,仍有公羊学合种、合邦思想的遗味,虽然其范围已从“一统地球”狭窄化为平黄色种界,为最后的黄白决战做准备。此时,国民心理学话语占上风 ,疆界的划分就进一步狭窄化为满汉矛盾。
满汉矛盾固然潜在,但上升为主要矛盾当在百日维新失败之后。甚至连"满族"、汉族"这类名词也是很现代的。历史上异族入主中国是亡天下而非亡国,种族矛盾纵使有,亦必透过其他符号表达。蒙古灭宋后制造的并非蒙汉对立,而是把中国人划分为“北人”、“南人”,前者是辽、金等朝的臣民,历时已数百年,已成不同的国家。清灭明,王夫之将“种类”提升为主要思考范畴,仍乏满汉之分类。王不便直接指涉清朝,因此他用的尽是“夷类”、 “非族”一类的暗号,但当时缺乏“汉族”概念也是事实,因此王仍用“华夏”、“中国”、“三、五、汉、唐之区宇”等名称。至清末,满人已经被同化,清代其实是历代最崇儒的王朝,因此,清末满汉“种族矛盾”之冒现乃是基于政治考虑的新生事物。
1904年,一位政治评论员把满汉之分归咎于光绪初年南北两派廷臣的派系斗争:“而南北之分一变而为满汉之分,再变而为帝后之分,于是推之外交,而有(亲)俄(亲)日之分,措之于政见,而有新(政)旧(政)之分。”[注解:光绪三十七年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六日 《时报》之《论南北之成见所起》,转载于《东方杂志》10期(1904年12月1日),233-240页。〖Z K)〗]可见在湖南时务学堂时代维新分子虽然已在搞“满汉之分”,但当时必须把它置 于众多矛盾之中。待1900年以后保皇与革命之争起,满汉矛盾乃上升为主要矛盾,但“汉族”这个概念却仍有待重新发明。有鉴于今日西方“认同政治”之流行,其手段都凭制造人为界限来树立己身之认同,对待他体的态度则是抵抗,可以想像当时欲发明“汉族”这个主体,也得 靠重建中国历史上一连串抵抗“异族”之叙事。
梁启超为了建立取代王朝史学的国民史学,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但他写作的一系列文章里树立的学习模范尽是一些外国人:哥伦布、克伦威尔、华盛顿、罗兰夫人、纳尔逊、俾斯麦、葛苏士、意大利建国三杰,以及日本明治勤王的志士。但1904年,在梁结束动摇,肯定保皇立场以后,反而颇不可解地发表了《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于1906年又在其编辑的《新民丛报》上发表蒋观云的《中国人崇拜岳飞的心理》,大树特树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一份与种族革命论打对台的刊物上,出现歌颂抗清与抗女真英雄的文章,实在耐人寻味。
根据当时的国民心理学,国民共同感情的形成,必待透过模仿本民族杰出人物并与其认同。梁启超树立的一些外国模范,对鼓吹他早一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或许有用,但对抵抗外敌与建国的借鉴则最多是侧面的,至于把匈牙利抗奥地利志士葛苏士说成是“黄种之光”[注解:《匈牙利爱国者葛苏士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1页。],则仍有大亚洲主义遗味。中国当时面临列强交侵,亟需树立抵抗异族的爱国英雄,梁对此并非无知觉,但既不便谈明末抗清的历史,遂只能涉及古代史中抗匈奴的典范,于1902年写了张骞与班超合传后,又于1903年发表《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梁后来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较晚近的历史,乃为革命阵营之凌厉宣传攻势所逼。
梁既自诩为新国民史学的奠基人,如果多偏重外国史例,将会失去听众。况且,湖南时务学堂时代的梁曾宣传晚明抗清之史实,可谓开风气之先,后来由革命阵营将其发扬光大。梁的这一方面虽为乃师康有为所压抑,却一直都潜在。但在革命与改良已经两极分化的情形下,梁的《新民丛报》也开始歌颂岳飞和袁崇焕,只会助长种族革命的气焰。
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横滨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亮出鲜明的反清旗帜。章用公共回忆的方式来重新想像汉族团体,把明清的改朝换代说成是“亡国”,但却把日本称呼中国的“支那”当本国名称,透露“民族国家”的确是一个外来观念。章在会上颂扬南明抗清志士,并呼吁江浙人士模仿他们[注解:《中夏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书》 ,《章太炎全集》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89页。显然,章后来把文章编集时将原标题内的“支那”改为“中夏”,当发现前一词之不妥。]。章在维新派时代曾筹 “兴浙会”,呈现同类倾向。在“亡国纪念会”后,留日学生界以省份命名的反清刊物如雨后春笋 ,如《江苏》、《浙江潮》、《湖北学生界》等。
1903年初,来自浙江的鲁迅剪掉了象征满族统治的辫子,并拍了一张“断发照”,送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相片后提了一首诗,有著名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注解:鲍昌、 邱文治:《鲁迅年谱,1881-1936》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7页。]。此 时,各地之汉民族主义者有树立黄帝为共祖之运动。革命党机关报《民报》第一期刊首印有黄帝像,图下说明“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为了把“民族国家”的起源推得比明代更远,上溯至近五千年前的黄帝,他们遂用黄帝纪年来取代光绪纪年和耶稣纪元,但计算的方式并不统一。于1904年创刊的《黄帝魂》将该年定为黄帝纪元4614年,而《国民报汇编》则把同年推算为4395年,《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洞庭波》、《汉帜》则用同一系统,分别把创刊年1905、1906、1907年改为黄帝纪元4603、4604、4605年。在符号学意义上,清朝260年的“异族统治”遂被5000年的“黄统”所排挤。
反讽之处是:以抗“异族”体现汉民族精神的历史英雄们被供上新建的众神殿之同时,汉族的始祖黄帝却被说成是外来的征服者。一位美国学者指出:当时这股“黄帝热”来得有点突 然,因为早几年黄帝还寂寂无闻,因此多半与拉库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的学说之传 入日本有关[注解:Martin Bernal,“Liu Shihp?ei and National Essence ”,in Charlotte Furth,ed。,The Limits of Change: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 ivesin Repub lican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p p。96-97。]。这位法国学者是泛巴比仑说的提倡者,认为黄帝是两河流域的 君主尼科黄特(Nakhunte),他率领巴克(Bak)民族东徙,途经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土定居,“巴克”亦即“百姓”,乃汉民族之前身。此说被章太炎、黄节、蒋观云、宋教仁等人采纳,而梁启 超、刘师培等人亦因而相信黄帝与中国民族起自昆仑山。至1915年袁世凯政府制定国歌,仍按 此说,因此有“华胄从来昆仑巅”的歌词[注解: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55-56页。]。
拉库伯里以黄帝为中国文明奠基者,当本于《史记·五帝本纪》的帝系,与王夫之所据同。王氏所倡黄帝界定中国“种类”畛域之说,在晚清已成汉民族主义者之共识。革命派的黄节说:“衡阳王氏,当有明鼎革,抱种族之痛,发愤著书,乃取轩辕肇纪,推所自出,以一吾族而统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