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探访苏州古城为例(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3-17
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够,没有采用单元化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份初中美术教师缺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他们还是以一课时作为一节独立的课完成教学,多以教学目标中的技能目标为重心展开教学。用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的话说这样的课就是“一直处在低水平徘徊期,学生的能力很少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即便是少数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但依然局限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观点,最后阐述观点。丰富的教学内容,都压缩到了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虽然学生对研究性活动的形式有了初步的体验,但是针对教学内容学生不能很好的深入的理解把握,这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解决。
三、学生的主体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体现不够,教学评价单一在尝试进行单元化研究性学习的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上课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评价的方式却没发生什么多大的变化,还是用原来最常用的方法围绕最后完成一件作品展开。有的老师用学生最后完成的作业来布置校园、进行展示,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方式,但是这种以最后完成的作品作为唯一考察对象的评价方式还是有待完善。要完善教学评价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
第三章关于“探寻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和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是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环境有两个核心的环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教学评价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在美术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它是指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这种形成性评价,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从各个方面展开:可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好教多种样式的评价表。这种多元的、立体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反馈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老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章“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第一节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一、“探访苏州古城”的必要性我校位于苏州古城区南,离苏州古城环城河距离不到2公里,虽然不是在苏州古城内,但是距离很近,学校不远处即是苏州著名的盘门三景:吴门桥,水陆盘门、瑞光塔。盘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伍子胥通过大量的水文地质研究,首先定了八座城门。其中正对越国的一座城门就是盘门,最早城楼上木刻蟠龙以示要压制越国,水陆盘门也是显存的独一无二的水陆并肩的古城门。吴门桥,它横跨在苏州的护城河之上,是苏州现存最高的单孔十拱桥,说起他的历史,虽不能水陆盘门那么古老,但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宋元丰七年,郡人石氏为结束盘门摆渡的历史出资修建,始称新桥,当年是是由北岸的两座两接的木桥加南岸的石桥组成,当时有称“三桥”北宋年间毁于战火,到南宋年间将三桥改成三孔,因为当年盘门是苏州古城的正南面,因此这座桥被称为跨入吴门第一桥,因而改名吴门桥。它是江苏省现存最高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在宋代的《平江图》清朝乾隆年间徐扬的作品《盛世滋生图中》均有记载。瑞光塔,原称瑞光寺塔,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初名普济禅院。现存的瑞光塔是北宋时期的遗物,它的历史已经有1700多年,塔中多次发现文物其中以舍利宝幢最为珍贵,现在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盘门三景不远处便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踱步沧浪亭,未见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内外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有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有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著名的沧浪亭则隐藏在山顶之上,他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子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子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刻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进水远山皆有情。全园共有漏窗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造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沧浪亭北侧是一条老街,这里是《浮生六记》里沈复与芸娘当年生活的地方。书中提到的“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侧”已经找不到,但是按照书中的方位沧浪亭向西的临河处就是他们的消夏处。他们在这里自做盆景,品诗闻香,在月光下吟诗喝酒。沈复一生大部分实践穷困漂泊,最成功的是写下了这充满生活气息的《浮生六记》,他们热爱自然,生活充满了情趣和想象力,展现的是一种苏式生活美学。在苏州古城里像这样的老街、园林,古城门,古桥可以说是随处可得。苏州古城,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沧海桑田,但是苏州古城的城址竟沿用了2500多年没有改变,这在中国那么多的古城中是不多见的。这也正是为了苏州古城处处是古迹,处处有历史,处处有故事的原因。资源是那么的丰富与此相对的是大家对苏州古城太过熟悉之后的忽略,这是笔者“探访苏州古城”这一课题的基础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优点研究性学习过程,从学生身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的观点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虽然对知识完成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大多偏重在机械的记忆,简单的运用。学生学习缺少主体性。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原来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在实践的安排上更多法人是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是达成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这样表述:长时间以来国内中小学教学通常是一课时一个课题,完成一个作业,通过评价检查学习效果,形成了很强的单课时的意识。至今为止,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乃至全国的优秀课评选都关注教师把握一节课的能力。课是教学基本单位,研究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单课时的研究,并以此作为教学规范来考评教师,那么课改就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因为一节课能完成的、能评价的多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需要长期培养、熏陶、体验和积累而成的。但是实际上在一节课中或无暇关注、或不可能实现,导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落空。所以要求教师树立更关注过程和整体育人效应的“单元意识”传统的单元,都是学习一组既相关又稍有不同的或稍有递进的内容,目的是通过反复操练来获得并巩固某种固有知识和技能,其本质还是单课时、传授性教学的组合,不具备研究创造的性质和过程,不可能实现较高水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王大根教授认为,单课时教学内容容量有限,不可能完全实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与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相联系的,须采用多课时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才能完成。
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出,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问题分析阶段——信息收集阶段——综合研究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反思阶段。笔者以此为指导,具体按照教学内容,尝试按照以下结合阶段来进行1、整体介绍、明确课题在师生针对苏州古城进行了整体的介绍欣赏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内容(古桥、古城门、园林、或者是老街)分成学习小组(小组规模一般在五人以上十人以下组员之间开展讨论),制定目标、讨论计划。提出解决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个小组根据相关课题的内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1)、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资料可以通过图书目录,统计年鉴、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2)、实地考察、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去实地进行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3)、访问相关专家学者对无法得到确定的内容通过对专家学者的访问完成。现在网络通讯发达,在面对面采访没有办法实在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话,QQ来进行。3、综合研究阶段运用学到的知识重新对问题进行评估,学生通过设疑,交流、合作研讨并进行相关创作等方法最终让问题得到解决,即达成目标。4、成果展示阶段用完成的作品,文字,绘画,等做种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自己的研究结论。5、反思阶段教师在这一个阶段要做好关键的评价和引导进一步的思考,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在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问题,有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学生之间需要相应的讨论并做好记录,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新知识的反思,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精神,提升人质能力。
上一篇:关于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