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下)(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的角色,是「被改变身份者」。那么,有没有「要改变身份者」,即国家行为体主动学习、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利益的例子呢?本研究显示:至少对于象台湾这样的「准国家行为体」来说,确实存在。此外,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集中论述国际体系观念结构对国家行为体身份的构成性影响(以及较为次要的因果性影响),他承认国内政治对身份形成的影响却没有论述,本研究则展示了准国家行为体身份的形成如何受外来的(可参比作国际体系的)与自身的两方面的影响,而且自身因素是主要的。

5.4 本研究的不足

  台湾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些重要专著或论文几经联系也未能收集到;有些论证缺乏相应的数位支援,如1945年以来台湾民众在族群认同上的变化未能用统计数位进行清楚的展示──事实上,本文所引用的数位,绝大部分是近十来年的统计数位。这些不足有待于在后续研究中改进。

5.5 政策建议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至此收笔应该是合适的。但是,只有老学究才会认为台湾问题是个供在学术象牙塔内把玩的课题,所以,笔者不揣冒昧,写下了这一节的内容,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5.5.1 政策建议的背景

  把李─陈时期的台湾问题归因于「大陆不够发达与强大」、「两岸经济联系不够密切」、「两岸意识形态不同」,都没有对准台湾问题的「靶心」,大陆据此制定对台政策是危险的,其效果肯定不如人意。笔者的分析显示,族群认同是主要根源,且已经转变为新的国家认同。那么,如何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个无数人为之殚精竭虑的难题,笔者也不具有过人的智慧予以化解,况且本研究的重心在于确定近十多年来台湾问题的台独实质及其族群认同根源。然而,为解决台湾问题贡献绵薄之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应尽职责,故不揣冒昧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思路应是「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一方面,保持威慑战略以应万一的「攻城」之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应着眼于民心的争取。这说起来是老生常谈,但细究起来,大陆在这方面过去的做法确有缺点,有些可做之事未做。笔者先列表显示目前台湾问题的总体情况,然后提出一些建议。

  目前台湾问题的状况列表如下:

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下)


  根据上表,大陆应当加强的环节有二:威慑强化、抑制族群认同进一步向国家认同转化,具体分析如下。注意一点:在大陆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80%台湾人赞成独立,在大陆使用武力的情况下,仍有20%台湾人要求独立,这昭示了一点:大陆不应再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样的套话麻痹自己,而应认识到台湾人国家认同变化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实际的步骤防止情况进一步发展,并努力培育台湾人对大陆的认同感(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毕竟,对大陆印象不佳者有69%未到过大陆162。由于先后受国民党与泛绿阵营片面宣传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形不难理解。应该指出的是,大陆在影响乃至改变这些人的国家认同上仍大有可为。出于政治上实用效果的考虑,大陆的威慑战略仍应维持与加强,但这不是收服民心的治本之道,必须寻求更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即抑制、弱化台湾人的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即否定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变化,培植台湾人的中国认同。



5.5.2 关于大陆对台威慑战略

  本节先介绍建构主义者眼中的威慑战略,然后分析中国大陆威慑战略在台湾问题上的运用效果,最后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威慑战略被誉为20世纪最成熟的军事战略,也是大陆1979年以来对台军事战略的核心。亨利·基辛格曾经提出这么一个公式:

威慑效果 = 能力 × 决心 × 进攻者对二者的评估163

  这一公式的缺点在于注重进攻方的能力与评判,而威慑效果更多的是取决于被威慑方的感知,这一点在建构主义进入国关领域之前常常被专家们忽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专家李彬教授在回答笔者的请教时表示,从纯粹建构主义的角度,更好的表达是:

威慑效果 = 对方认知的我方的能力 × 对方认知的我方的决心

  笔者反复思考,认为将「对方认知」列为独立变数(因素)更容易阐述,故列出公式如下:

威慑效果 = 能力 × 决心 × 对方认知

  这一公式表明:在战略上威慑要达到效果,能力、决心、对方认知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决心,能力的效用无法发挥;没有能力,决心难以被相信;对方认知判断可以基于两种情况:实施方的有效表达与对方的错觉164。如果没有将能力与决心有效地传达到对方,则威慑仍然没有效果,但也可能是对方基于错觉(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产生威慑效果;乘数关系表示三个因素缺省任何一项都将使威慑效果变为零。

  需要说明的是,威慑的策略选择将决定表达的效果,比如1996年的台海军事演习,效果是多重的、发散性的。李登辉的高票「当选」说明没有达到大陆预期的战略目标。2000年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针对台湾选民所作的宣示效果不佳。2004年台湾「大选」,大陆通过美国、日本、欧盟和东南亚各国向台当局施加强大压力,有效表达了大陆的态度,又成功避免了大陆政策反应被民进党利用。据《联合早报》报道,军委主席江泽民今年2月份视察了负责进攻台南地区的解放军驻汕头部队,而不是驻福建部队,这也是个巧妙而适度的政策表达。温家宝总理「不惜一切代价」的讲话,更是明确显示了大陆的决心(单单军方的表态是不够的,因为可以被解读为军方「自然的政策偏好」,而且,政治问题的决定权通常不在军方)。国务院3月26日对台湾问题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如果台湾局势失控……我们将不会坐视不管。」以及5月17日的国台办受权声明都是必要的,传达的资讯坚定而明确165。

  应当肯定,大陆1979年以来的对台军事威慑战略的实际效果是明显的,没有了这一威慑战略,台独很可能走得比现在更远。台湾一直在提升军事技术水平,为了维持威慑的有效性,大陆也应当提高军事技术与能力。但在操作细节上,可以作些调整,如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是否还有必要把对台导弹(目前为496枚)的大部分部署在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的福建?部署在离台湾更远的大陆中西部,是否既不影响实际使用却在争取台湾民众上效果更好?美国的威慑战略不需要在台湾有军事存在就能有效发挥作用,这一点值得大陆借鉴。

5.5.3 一个建构主义者的政策建议

  关于抑制族群认同进一步向国家认同转化,争取台湾民心上,大陆可做或可进一步做的事情至少有以下十项。

  (1)软诉求,如温家宝总理的「诗歌言说」,称台湾民众为「同胞兄弟」,这些话在弱化(至少不增加)台湾人对大陆的敌意、收服人心上的效果优于前总理朱镕基2000年隔海喊话所用的话语(它事实上已经被泛绿阵营利用)。台湾「陆委会」委托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例行调查显示:从2003年11月到今年5月初,台湾主张尽早宣布独立者从6.4%降到3.3%166,这是个值得注意的倾向,说明大陆的新政策确实在发挥作用。

  (2)与国、亲、新、民、台联党同时交往,增加沟通。与国、亲、民三党的联系已经在进行,但大陆被动应对的成分居多,谋划而后动上做的不够。在去台人员受限的情况下,与台湾各政党的联系、沟通渠道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沟通同时有助于减少误解,有研究表明,萨达姆·侯赛因1990年入侵科威特,部分原因即在于对美国可能反应的错误判断。

  (3)学生到台湾求学,增进两岸新生代之间的了解。大陆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在美、日、英、德、加、澳洲等国家,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数量按国别计算,排在前列,在台湾却很少。台湾高等教育较为发达,众多的私立大学更是大陆学生就学的选择。新一代的交往与共识是未来处理两岸关系的一大影响因素。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