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下)(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4-31页。
  16 Richard N. Rosecrane, 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 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1985),P15;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页157-159。
  17 此处依据Steven Krasner的定义和Robert Keohane对概念的发展,参见Stephe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2;Robert Keohane, Rober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U.S.A.Boulder: Westview Press,1989),pp2-4,10-11。
  18 [美]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2-14页。
  19 参见:国务院台湾事物办公室2003年12月17日《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积极务实推进两岸「三通」》的政策说明书, ; 
  20 全国台湾研究会编:《台湾问题实录》(上册)〈九州出版社,2002〉,页376。
  21 转自陈志奇编:《台海两岸关系实录》下册,「谈话」部分104-106页。
  22 〈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升至35.4%〉,人民网2004年2月10日消息,
  23 〈专家谈「公投」:陈水扁挑衅在先,我将师出有名〉,  ; 
  24 依照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2000年修改后的分类,优先次序如下:1,核心国家利益、2,极其重要的国家利益、3,重要的国家利益、4,次要的国家利益。详见胡鞍钢、门洪华主编:《解读美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页89-91。
  25 邓小平1984年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1995年1月在题为〈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的电视讲话(即「江八条」)中,提出「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2003年对台湾选战中愈演愈烈的选票战、公投战反应相对冷静,一方面表示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力促美国发挥对台湾的影响。  
  26 见拙作:〈台湾问题:前景及其在中美国家利益中的位置〉,提交给「第三届全国高校『政治科学类』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发展卷──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4年4月23日至24日,第322-330页。文中分析了台湾问题在中美国家利益中的位置,以及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类型。
  27 陈志奇编:《台海两岸关系实录》下册,「谈话」部分第254页。
  28 感谢朱天飙博士的评点,使我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进一步考虑「美国支援减弱」与「台独加速发展」的关系。
  29 意识形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或哲学上的是指「社会群体或共同体为了认识世界和自身而形成的指导其思想和行为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狭义的是指「社会阶级或集团对自身地位、利益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是一种理论学说和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参见邢悦:〈意识形态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一文,第2页。此文将于近期发表在《现代国际关系》。本文指狭义的意识形态。
  30 笔者将另文分析这一问题。
  31 这是必然选择,国资委的成立将促进这一过程,因为,在外资大公司进入中国的浪潮下,现有国家控股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不是向外资开放就是向民营资本开放。哈罗德·德姆塞茨说得很清楚:大企业要维持有效经营,重要的一点在于,需要大批拥有足够私人财产的人,向这些企业注入大量资金并持有巨额的股份资本。参见: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3页。
  32 笔者与庞中英、杨大力、朱天飙、秦亚青、阎学通、Robert Ross等诸位教授的交流中,都听到了类似的观点。
  33 〈李登辉的老谋深算〉,凤凰卫视2004年3月12日消息, ; 
  34 陈子帛:〈关于「前朝余香」的思辩〉,《联合早报》,2004年4月24日,言论版。
  35 郑永年:〈为甚么台湾离中国大陆越来越远?〉,《联合早报》,2004年4月6日,言论版。
  36 张莹:〈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秘书长张子超:北京应给台湾更大国际文化空间〉,《联合早报》,2004年3月  20日,新闻版。
  37 大陆研究台湾问题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除了零散发表研究成果的各类刊物(如《中国社会科学》)外,大陆专门发表台湾问题研究成果的专门刊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的《台湾研究》(季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的《台湾研究集刊》(季刊)。这两家刊物尚无文章用国关理论对台湾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多数文章是就某个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对台湾问题,细节研究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显然不够。  
  38 林震:〈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第67-77页。
  39 林晓芳:〈浅析50多年来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多元化走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42-46页。
  40 才家瑞:〈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296~301页。
  41 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23-136页。
  42 刘国深:〈台湾「省籍族群」的结构功能分析〉,《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3期,第45-52页。
  43 陈孔立:〈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第1-13页。
  44 这里的「初级」,应作「不系统的」解,而不含有褒贬之意。撇开建构主义不论,上述作者对台湾问题的研究是相当深入的。
  45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引自, ; 
  46 [美]罗伯特·罗斯(陆伯彬):〈穿越台湾海峡──威慑、升级控制与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第37-51页。
  47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理论体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第5-10页。
  48 此观点来自温特教授2003年5月1日给笔者的信。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作者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根据秦亚青教授的观察,温特近年来弱化了行为体(agent)对结构的影响,更多强调结构对行为体的影响。依笔者看来,如果属实,则这说明温和建构主义继续向理性主义各派靠拢。但温特的新作〈为甚么世界国家是不可避免的?〉未能体现这一特征:在该文中,温特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二:无政府状态与个人(包括集体)。前者以无政府逻辑(通过军事技术进步与由此而来的毁灭性战争趋势)将争取承认的斗争导向世界国家,这是从上到下结构影响个体的一面;后者则是由下而上个人(与集体)要求承认的斗争。笔者旋将专文分析建构主义的新进展。
  49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344-346页。  
  50 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第10页。
  51 同上书,第12页。
  52 郝时远:〈民族和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第4~5页。
  53 [科]默罕默德·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