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下)(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哈达德:〈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民族译丛》,1992年第5期,第39页。
  54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25页。国内探讨族群、族群认同问题论文中常被引用者,除孙文外,至少还有:郝时远的〈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分析〉、〈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民族和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李红杰的〈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徐杰舜的〈论族群与民族〉,纳日碧力戈的〈问难「族群」〉、〈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族群形式与族群内容返观〉,周大鸣的〈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张海洋的〈浅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族群认同与跨文化传通〉,马戎的〈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
  55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87~235页。
  56 参见《最新实用世界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4〉,「文字说明」部分第53页。
  57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2000〉,第129页。
  58 融合的程度不同,所以「典型」广东人与「典型」东北人的外形特征有明显的不同。
  59 阎学通教授2003年11月28日就台湾问题对清华学生所作演讲录音。
  60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页。
  61 [美]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金烨译:《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62 同上书,第59页。
  63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356-357页。
  64 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划分大约1989年才出现。见陈孔立:〈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第2页。「政治族群」的说法,见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23页。
  65 同上书,第2页。
  66 [美]约瑟夫·拉彼德与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金烨译:《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71页。
  67 [德]阿尔弗雷德·科津格:〈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民族译丛》,1985年第1期,第9页。
  68 荷兰学者约翰·休津哈认为,法兰西人和英吉利人的民族主义之争到14世纪时就已经是『盛开的花朵』」,而尤金·韦伯在20世纪70年代令人信服地论证:「直到1870年以前,法国大部分农村和小镇居民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法兰西民族(French nation)的成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多人仍没有这种意识」,参见[英]沃克·康纳:〈民族形成于何时〉,《民族译丛》,1991年第5期,第8页。安德森反对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他研究发现: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运动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按此观点,则民族与民族主义皆是近代现象。
  69 刘国深:〈台湾「省籍族群」的结构功能分析〉,《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3期,第45页。
  70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20-21页。
  71 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2000年9月版,第222页。
  72 同上书,第9页。
  73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5页。
  74 同上书,第5页。
  75 同上书,第10页。  
  76 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第9页。
  77 孙中山认为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已经同化于汉族,在中国,民族就是国族。这也成了蒋介石政府对非汉民族积极推行同化政策的思想依据,见A·M·列舍托夫著,贺国安译:〈论「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民族译丛》,1992年第4期,第7页。也有人认为孙中山实际上并不认可五族共和,而是想将其他民族化入汉族,使中华民族成为英、法、德、美那样强大的单一民族国家,参见林齐模文章:?forum=43&topic=258&show=175 ; 
  78 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卷)〈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485 页。
  79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是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分三次确定下来的。50年代开始民族识别工作时各地上报的则达400多个──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第62页。
  80 A·M·列舍托夫:〈论「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民族译丛》,1992年第4期,第8-10页。
  81 王实:〈「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南民族学报》2001年第6期,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26页。
  82 [美]郝瑞:〈论一些人类学专门术语的历史和翻译〉,《世界民族》,2001年第4期,第32页。
  83 有趣的是,他自己──可能还有罗奇(Miroslav Hroch)──也混用民族与族群两个概念,参见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第206页。
  84 郭树勇、郑桂芬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第344页。
  85 E·纳比:〈亚述人〉,《民族译丛》,1989年第1期,第7页。
  86 [美]约瑟夫·拉彼德与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金烨译:《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64页。
  87 同上书,第172页。
  88 《台湾概况与台湾问题》,引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
  89 如果有人问:确定这些因素的根据安在?笔者只好老实回答:根据我对台湾问题的了解。笔者一方面相信这些因素的选择不违常理,同好们将认可它们是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准备好了接受洞见,以及时增补自己囿于水平未能发现的因素。
  90 《隋书·陈棱传》,转引自王芸生:《台湾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第9页。
  91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114页。
  92 林仁川:《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第56-64页。
  93 林仁川:《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第225-226页。
  94 阎学通教授研究显示,只有不超过15万人回台投票,而「选举」胜负差距不到3万张选票。一般认为,在大陆台湾民众的大部分反对台独,因为这将影响其切身利益。
  95 刘国深:〈台湾「省籍族群」的结构功能分析〉,《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3期,第47页。  
  96 感谢张利华博士提醒我注意这一点。
  97 王德禄、蒋世和编:《人权宣言》〈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第9页。
  98 王芸生著:《台湾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第95-105页,及倪健中主编:《国是论衡:台湾祸福──梳理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历史流变》(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第525-528页。
  99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第876-877页。
  100 时至今日,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某年大选,有一些民进党的群众把一活生生的小猪抛向天上,然后让小猪硬生生摔死在地,还一边咆啸道:「外省猪滚回去」,而电视播出了这样的画面!
  101 刘国深:〈台湾「省籍族群」的结构功能分析〉,《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3期,第47页。
  102 关于二·二八事件后四十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