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上)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台湾回归大陆事关中国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现实则是,近十多年来台湾在闹独立而且愈演愈烈。从战略角度看,台湾顺利回归大陆,将大大促进中国和平崛起的实现;从外交角度看,台湾问题是我国外交工作针对的「五毒(独)」之一1,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国力的提升;从经济角度看,两岸分隔妨碍了人员往来、技术资金与市场的充分利用。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对问题的准确把握,而台独势头的日益发展,说明我们近二十年多来对台政策存在缺陷2,这就有必要反思大陆对台独原因的把握是否抓到了要害,现有通行的认知有何缺陷,以及如何改进。遗憾的是,现有流行的看法与分析或内涵不清,或侧重描述,或局限于分析岛内因素,或光谈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对台湾问题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抽象,在理论层次进行概括、总结、分析,对问题的把握才能切中肯綮。运用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归类分析、比较就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的学术文章面世,是个不小的缺憾。本研究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意在抛砖引玉。本文运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考察台湾问题的演变和实质,再尝试提出一些建构主义视野的解决办法,依笔者看来,这是治本之道。

1.2 现状分析与文献综述

  从国际关系理论视野3,现有对台湾问题的众多看法可以分为四类:自由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论者的4、认同论者的(或曰初级建构主义的)。简要介绍如下:

 (1)因为大陆经济落后,与大陆统一将降低台湾居民的生活水准,两岸经济联系又不够密切,不足以影响台独的发展。如果大陆经济发展到与台湾相近的程度,两岸经济联系足够密切,则台湾很可能不会谋求独立,甚至两岸会自然而然地走向统一。这是自由主义的观点。也是李登辉时期台湾拒绝「三通」,反对与大陆统一的主要论据之一5。大陆在八、九十年代也认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将抑制台独,通过「以民促官」、「以经促政」,推动台湾当局走上政治谈判桌6。

  自由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重视经济利益,相信合作是可能和必要的,由于制度化的合作乃合作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故合作方都会往这个方向努力。第二章将展示双方经贸往来的增长并没能促进台湾方面致力于建立合作所必须的制度。这说明这种观点难以成立。

 (2)因为大陆力量不够强大。只要大陆有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台湾即使想独立也不敢,台独趋势自然被抑制住。美国敢干预同样是因为大陆军事上太弱。这是现实主义者的观点。这一派因而认为「时间在大陆一边」,大陆应抓紧时间发展经济,同时大力增强军事实力,到一定时期一举收复台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重视实力,通过增强实力以追求权力与安全是现实主义的传统。所谓权力是一种关系,即让对方做其不喜欢做的事,或让对方不能做其喜欢作的事。力量对比将决定行为体行为。第二章将显示:事情远不是那么回事。

 (3)因为大陆信奉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统一的结果是「专制主义」的大陆吃掉「自由民主」的台湾。台湾只有保持现在的实际独立状态或实现独立,才能保持繁荣、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美、日及台湾「意识形态论」者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只有大陆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就不会因恐惧而谋求独立,两岸统一不过是时间问题7。

  这种观点初看颇有道理,但经不起推理分析,第二章将说明:这种观点乃台、日、美意识形态论者的虚假托词而已。

 (4)近年来,人们也渐渐注意到了认同在台湾问题中的意义,但用的是不同的提法:台湾认同、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意识、大福佬主义等等,说法层出不穷,又缺乏明确的界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这种表面的热闹无助于人们分析、把握台湾问题的实质,严肃的学理分析与推理是专业研究者的应尽之责,也是本研究的核心。这些看法触及了认同这一建构主义的主要概念,但仅仅是些初步的看法,远不足以说清台湾问题,作者们也没有有意识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系统分析,所以,笔者将之称作「初级建构主义」。详细分析见第二章。

1.3 论文结构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包括研究意义、现状分析与文献回顾、论文结构、研究视野与方法、论文创新之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台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故笔者在论文结构上做了些调整,不同于常规格式:笔者在本章的「现状分析与文献回顾」部分只是简单归纳介绍了四种情况,而把对这四种情况的详细介绍与分析放在第二章进行,这样可以把理说的更透些,同时这些分析是个铺垫,导入对台湾问题的学理分析,从中推理出政治认同在现阶段台湾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效果。第二章的分析显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必要性。所以从第三、第四两章转入建构主义分析。由于重要概念较多,本研究在第三章中界定相关概念,但同时包含了对这些概念的建构主义分析。第四章进一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展开分析影响台湾人族群认同的主要因素:岛内的和岛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第五章是结论,先对前面的研究进行讨论,总结台独发生、发展的主次因素,转化为国家认同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并推论族群认同视野的适应范围,然后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接着指出本研究不足之处。最后一节,笔者先列表分析台湾问题现状(主要是大陆、台湾、美国三方角力),然后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1.4 研究视野与方法

1.4.1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迅猛,现已经成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并列的三大主流理论范式之一。建构主义内部有不同流派,本文采用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为代表的结构派理论。

  该派认为:国际社会里,行为体(agent)之间的互动赋予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以社会意义,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shared ideas)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有目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观念建构而成的8。利益并不是放在那儿(out there),而是通过社会互动建构的9。换言之,物质力量本身的作用有限,行为体(agent)通过规范(norms)进行理解(understanding)而建构起身份或认同(identity),行为体的身份决定其利益和行动。身份可以建构,身份变了,行为体利益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弱式物质主义」的视野,其本体论是理念主义的,故又被称为结构理念主义(structural idealism)10。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主义是身份政治理论。

  就台湾民众而言,对自己身份认同变了,所追求的利益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为从谋求光复大陆,到维持现状,再到要求建立主权国家(即台湾独立)。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民众身份认同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台湾内部,外来压力的作用相对次要,或外来压力要求台湾维持现状,台湾自己则求变。

1.4.2 诠释法

  「诠释学」(Hermeneutics)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学问,指教人正确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话语、特别是文字话语(文本)的技艺。它在历史上特别指神学中对《圣经》的解释方法,在近现代则扩充到对文学文本及其他文本(比如法律文本)的解释。主要由于海德格尔的工作,诠释学获得「哲学」的或纯思想的含义,与「现象学」和「存在问题」贯通了起来,并且赋予「解释」(hermeneuein, Auslegung, Interpretation)和「文本」以更深广的意义。常指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但是,诠释法的应用极为广泛──准确地说,诠释法与实证法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方法。孔德开创的实证研究法乃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