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上)(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族、民族主义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

  笔者将另文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在本文中不使用这些概念,故需要稍稍说明原因。我对此的交待是:

  (1)虽然1648年维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被认为标志着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发端,但严谨的学者却发现「在维斯特伐利亚的蓝图中完全看不到『民族理念』的影子(Bull,1990:75),民族国家(大约是1789年)的设计者们加入了这个观念,表明国家(和『领土』)作为唯一的、全球的分段秩序的组织秩序原则是不足的」66,法国大革命「把民族概念同资产阶级民主,同国家主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民族概念成了政治思想的中心,」67所以学者们认为现代民族国家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的产物,历史表现为「先有民族主义后有民族」68这一奇特现象──厄纳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就认定,「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发明了原本并不存在的民族」69。在西方,对民族的使用也缺乏明显的界定,既有不列颠民族、德意志民族、美利坚民族、法兰西民族等政治概念,也有苏格兰民族、高卢民族、日尔曼民族等文化概念。

 (2)甚么是民族(nation)?看法大相径庭。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n)研究显示:「1908年之前,民族的意义跟所谓族群单位几乎是重合的,不过之后则愈来愈强调民族作为一政治实体及主权的涵义」70,关于确切内涵,霍布斯鲍姆承认:「一旦民族概念脱离了民族国家这个实体,就会象软体动物被从其硬壳中扯出来,立刻变得歪歪斜斜、软软绵绵」71,所以他的审定标准是「当任何一群足够大的人群宣称他们属于同一民族」时,就予以承认7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民族是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本质上有限但享有主权的共同体」。73汤姆·奈伦(Tom Nairn)认为「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病态」74。赛顿─华生(Hugh Seton-Watson)认为「当一个共同体内部为数众多的一群人认为自己形成了一个民族,或者表现得仿佛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时候,一个民族就存在了」75。厄纳斯特·盖尔纳认为「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是全等的」76。厄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则干脆说「民族是逐日进行的全民公决」。

 (3)中国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的内涵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一般将1895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当作中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开端。早期的兴中会是汉族民族主义团体,但孙中山很快意识到汉族民族主义的缺陷而改倡导满、蒙、回、藏、汉「五族共和」,「国族」(nation)就是由上述五个民族组成的中国人共同体77,「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78。1949年后,中国在民族概念的界定上受苏联影响,但实施民族政策时又有自己的特色,即,中国的56个民族是由官方识别确定的79,55个少数民族在一些方面享有法定权力,如区域自治制度、受教育机会、生育权利、人大代表比例等,但不得主张或享受主权。现实中「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说法的同时使用80,又造成了对民族概念认识的混乱,所以,王实、马戎、陈延超、张海洋等学者主张将后者改为「56个族群」81,研究中国族群问题的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郝瑞(Steven Harrel)则认为中国的民族概念没有相应的英文单词可用,只能依中文拼音译为minzu82。台湾方面,孙中山当年提出的「国族」(nation)概念长期被淡忘后近十多年又成了较为常见的辞汇。

 (4)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所说,「民族的概念到今天,已经被滥用到足以混淆是非,不具有任何严肃意义的程度」83,尤尔根·哈贝马斯强调研究民族问题应当把其中的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区别开来84。E·纳比则提到要区别民族社会(ethnic)与政治民族(national)85,奥利·维夫(Ole Waever)倾向于把民族定义为「争取国家地位的共同体」86,这里的共同体实际上是文化族群。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约瑟夫·拉彼德(Josef Lapid)与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Friedrich Kratochwil)对民族和民族主义更有妙论:「在现代世界,我们把……竞争的部族命名为『民族国家』并把这种忠诚的形式命名为『民族主义』」(Gilpin,1986:305),「考虑到经过这么多年充满活力的『民族建设(nation-building)』和『民族自决(self-determination)』之后,真正的民族国家正在成为日渐减少的少数,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即引用语中『主格我们』的指示物只不过是新现实主义学究气的共同体」87。

  经过反复考虑,笔者决定一般不使用民族这一概念,以免造成研究上的混乱(和可以预期的读者阅读理解时出现的困扰),若不得不使用,则指明是在「国家」还是在「族群」意义上应用。民族概念缺乏本身的核心,现有民族概念的指涉物件可以在国家和族群两个概念项下得到充分的说明。而且,台湾人排斥的不是「汉族」文化身份,而是「中国人」政治身份。在本文中,「汉族」(Han ethnic group)是个文化族群,「中国人」是个政治族群。

3.3 台湾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1980年之前族群认同主要是民间话语和文化认同,对国家认同影响不大,更没有形成新的国家认同,台独是少数人的事业。美丽岛事件中台湾人族群认同急速加剧,台独开始成为让当局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1986年民进党成立即有逾万成员,台独目标列入其党章。这昭示着台湾人族群认同不再是民间话语,而是有合法的政党支撑,因而可以认为文化上的族群认同开始转为政治上的国家认同,民进党势力迅速扩大(包括党员人数与当选公职的党员人数两方面的快速增加)过程正是新国家认同被越来越多台湾人接受的过程。李登辉时期以日本人为参谋通过狡诈的手腕推动台独。大陆没有及时识破李登辉的谋划:先搞文化台独(包括开展「新台湾人运动」、推行「去中国化」教育),继而推动行政改革,1996年宣布「中华民国在台湾」,1999年推出「台湾的主张」和「两国论」,民进党则与之相配合,推出「台湾前途决议文」。另外, 人事上将李焕、郝柏村等老一代国民党非主流派边缘化、将宋楚瑜等有实力的年轻一代外省人想法「弄残」。通过这一系列「官民并举」、「内外配合」、「多管齐下」的操弄,台湾人新国家认同急剧发展,族群认同被扭曲以为建构新的国家认同服务,绿营主政已是确定的方向,李登辉将之提早到2000年而已,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事实上,李登辉自己就是「深绿色」的。

3.4 其他概念

  对本文中常用的一些别的概念说明如下。

  (1)国家认同:指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这里的中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本文在同等意义上使用「中国大陆」与「大陆」。「新的国家认同」则指台湾人对「台湾国」的认同。

  (2)台湾人:即台湾本省人;台湾民众: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合称;泛绿阵营,指民进党、台联党及其支持者。泛蓝阵营:指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及其支持者。

  (3)本省人与外省人。一般地,1945年之前在台湾的居民及其后代为本省人,1945年之后去的居民及其后代为外省人。本外省人通婚所生后代身份划分从父亲。台湾本省人包括三部分:福佬人(福建各地去的移民后代,但不包括福建籍客家人,这部分客家人来自与广东交界的龙岩地区、与江西交界的三明地区)、客家人(来自广东、福建)、原住民(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邵、噶玛兰)。台湾人口为2300万,其中,外省人占12%,福佬人占74%,客家人占12%,原住民占2%88。

第四章 建构主义分析之二:主要因素分析

  意识形态论、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既无法有效说明台独产生的原因,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政策也没能阻止台独的发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