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上)(9)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本人确有经营、开发台湾的计划,所以统治手法也不同于在朝鲜。1898年儿玉源太郎任台湾总督、后藤新平任民政长官后,即改变此前对台湾人的反抗一味强力镇压的做法。「政治上,采取怀柔政策,召开乡典会、扬文会,颁发绅章以笼络地方士绅;社会政策上,『尊重旧俗』,对台湾社会固有的风俗习惯予以保留和一定的尊重,恢复保甲制度;对军事反抗力量以『招抚』为主」130。在台湾推行改良主义(包括提倡日台同化、进行民选议员运动);允许台湾人土地转为资本主义经营;台湾人可以形成自己的金融资本131。三十年代又组织「皇民奉公会」这一「民众团体」,由总督兼任总裁,各地分会附属于殖民机构,与当地行政机关「一套班子,两个牌子」,注重笼络台湾居民,对入会者给予规定的优惠(如教育机会、福利待遇、工作机会),以使600万台湾人民实行「臣道实践」,成为「真正的日本人」132。利用当地的士绅人物,如台中望族林家的林呈禄出任「皇民奉公会生活部长」,中法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台湾第一勇」林栋材的后代林献堂被委任为日本贵族院议员(另外还有三人)、皇民奉公会大屯郡支会事务长、义勇报国队顾问133。允许台湾人创办自己的报纸《台湾民报》134。给地方士绅以尊重和礼遇甚至容忍他们中的一部分保留汉名、着汉装。推广教育、鼓励青年学生到日本深造,以至于「1942年台湾成年男女分别有54%和43%可用日语应付日常事务」135,除了大力鼓励日资产业到台湾发展外,「1930年起积极推进台湾的工业化进程,特别发展与军需相关的产业(如有色金属产业)和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136。日据后期「对(台湾)工矿事业积极经营,其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北」,「在日本经济体系下,逐渐发展,已到相当工业化的程度」137,尤其是水电业、制糖业、樟脑业。
凡此种种,客观上弱化、瓦解了台湾人的抵抗意识,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到其统治后期,已有「一部分台湾人产生了『日本情节』」138,部分知识份子形成了自觉不自觉的「皇民意识」,甚至出现了一批认同日本的「皇民文学」作品,如周金波的《志愿兵》、《水癌》,陈火泉的《道》,王昶雄的《奔流》,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陈映真先生对此有精妙的述评:「否定、鄙视、憎恨被殖民台湾人(中国人)的主体性,把自己改造成日本人,使自己像一个日本人那样地生活、思考、并且像一个日本人那样地效忠和崇敬日本天皇,终于做为日本人而效死──这就是四○年代台湾皇民文学主题的真髓。」139联系到大批在政府机关工作(如台中望族林金源、又譬如担任警察的李登辉的父亲)的受日化教育者,我们可以大致断定:与下层民众不同,相当部分知识份子的汉族(Han ethnic group)认同已经疏离,他们或倾向于认同大和民族(Japan ethnic group),或像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所宣示的:自己是被中日两个亚洲大国抛弃的孤儿。这就为以后建构台湾的族群认同埋下了伏笔。 2后殖民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日本因素在台湾人族群认同上的作用有波动,为清晰起见,笔者分三个时期展开论述。
(1) 日本与50、60年代的台独──促进
上文说过,日本在台湾的五十年统治培育了大批具有「皇民意识」的台湾知识份子。日台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人员大量往来,四十年代台湾人旅居海外的人数以日本最多,达两万多人,所以早期海外台独活动的中心在日本,其中以廖文毅、廖文奎、吴振南、史明等最为活跃。廖氏兄弟为台湾云林人,廖文毅先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中学部,后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廖文毅1945年在台湾创立「台湾民族精神振兴会」,1947年办「自治法研究会」,鼓吹成立「中国联邦」,台湾在联邦体制内完全自治。1947年6月廖氏兄弟在上海以「台湾再解放联盟」的名义在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上发文揭露国民党屠杀台湾人的罪行,次月向美国特使魏德迈递交《处理台湾意见书》,这是台独运动史上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其中要求美国政府帮助台湾达到:在台湾实施大西洋宪章,台湾人派代表出席日本和会讨论台湾归属问题,准许台湾公民投票决定台湾未来,在此之前台湾脱离中国,暂时置于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下,等等。1949年廖文毅在日本与吴振南、郭泰成等成立「台湾民主独立党」,办《台湾民报》(不是前面的《台湾民报》),发表《告台湾八百万同胞宣言》,宣传「台湾民族论」,宣称「台湾人不是汉族,而是高山族、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汉人的混血种」。廖文毅1955年在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议会」,1956年2月28日伙同30多人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并自任「大总统」。另外,1960年2月王育德与黄昭堂成立「台湾青年社」,4月发行《台湾青年》鼓吹台湾独立。辜宽敏1963年加入后该组织改名为「台湾青年独立联盟」,以昭和为年号,以红太阳为国旗,周旋于日本权贵之间,被视为「以皇民化路线搞台独」。1967年史明成立「独立台湾会」,宣称该会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武装的党,以劳动大众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以担负完成历史所交付的使命」。这些显然是在有意识地建构台湾本省人的族群认同意识140。
(2) 20世纪70、80年代──断交、废约后保持民间关系但经贸联系密切
日本仍然是台湾除美国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72年,台对日贸易占出口的12%和进口的42%。1972~1979,台湾从日本的进口总值增长4倍,而对日本的出口增长6倍141。事实上,日本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2001年起才超过对台湾出口额142。
(3) 李─陈时期──在暧昧中支援,出谋划策,来往密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晋林波谈到:「日本现在的政界、学界都对台湾的影响非常大,台湾当局某些政策的出台,都发源于日本学界。比如民进党过去建立的「台湾建国联盟」等台独机构都设在日本,一些在日的台湾学者已经成为陈水扁当局的『国策顾问』。 再比如,台独势力号称要在二○○八年北京奥运会前宣布独立,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学者的主意。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对台湾的影响比美国还要具体」143。
不难判定,日本因素在台湾问题上的作用就国别而言,仅次于美国,且有加大的趋势。日本一些重要政党的议员频频访台144,1997年还成立了200多人的「日台关系议员恳谈会」,囊括近半数日本国会议员。又如2004年5月18日日本投票赞成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即是个信号(投赞成票的,除了日本外,就是美国和台湾的「邦交国」)145。
4.2.2 美国因素与台湾人族群认同
美国因素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台湾对美国的争取与利用,另一方面是美国对台军事支援,但美国对台政策法律也经历了变化。上述两方面都在台湾人的族群认同上表现出来,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1. 台湾对美国的争取和利用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海外台独的重心转到美国,其基础是台湾留美学生、学者与移居美国的台湾中产阶级。与日本的皇民化台独不同,他们反思台独活动的基本思想和做法,认为不能以向美国请愿的方式活动,需建立自己的实力,提出独立运动是群众运动,要独立必须不惜流血,酝酿成立全球性「台湾独立联盟」。因早期「暴力革命」路线在实践时被美国视作暴力恐怖组织后,台独分子调整策略,彭明敏等人主张的「以务实、民主、合法的途径追求台独」路线为大多数海外台独分子接受。他们通过游说美国国会、动员教会力量等在美国形成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台独支援势力,这在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得到明显的表现146。他们后来还与别的势力联合推动了《与台湾关系法》的通过。针对蒋家父子的专制统治,他们根据美国的情况,将
凡此种种,客观上弱化、瓦解了台湾人的抵抗意识,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到其统治后期,已有「一部分台湾人产生了『日本情节』」138,部分知识份子形成了自觉不自觉的「皇民意识」,甚至出现了一批认同日本的「皇民文学」作品,如周金波的《志愿兵》、《水癌》,陈火泉的《道》,王昶雄的《奔流》,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陈映真先生对此有精妙的述评:「否定、鄙视、憎恨被殖民台湾人(中国人)的主体性,把自己改造成日本人,使自己像一个日本人那样地生活、思考、并且像一个日本人那样地效忠和崇敬日本天皇,终于做为日本人而效死──这就是四○年代台湾皇民文学主题的真髓。」139联系到大批在政府机关工作(如台中望族林金源、又譬如担任警察的李登辉的父亲)的受日化教育者,我们可以大致断定:与下层民众不同,相当部分知识份子的汉族(Han ethnic group)认同已经疏离,他们或倾向于认同大和民族(Japan ethnic group),或像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所宣示的:自己是被中日两个亚洲大国抛弃的孤儿。这就为以后建构台湾的族群认同埋下了伏笔。 2后殖民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日本因素在台湾人族群认同上的作用有波动,为清晰起见,笔者分三个时期展开论述。
(1) 日本与50、60年代的台独──促进
上文说过,日本在台湾的五十年统治培育了大批具有「皇民意识」的台湾知识份子。日台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人员大量往来,四十年代台湾人旅居海外的人数以日本最多,达两万多人,所以早期海外台独活动的中心在日本,其中以廖文毅、廖文奎、吴振南、史明等最为活跃。廖氏兄弟为台湾云林人,廖文毅先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中学部,后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廖文毅1945年在台湾创立「台湾民族精神振兴会」,1947年办「自治法研究会」,鼓吹成立「中国联邦」,台湾在联邦体制内完全自治。1947年6月廖氏兄弟在上海以「台湾再解放联盟」的名义在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上发文揭露国民党屠杀台湾人的罪行,次月向美国特使魏德迈递交《处理台湾意见书》,这是台独运动史上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其中要求美国政府帮助台湾达到:在台湾实施大西洋宪章,台湾人派代表出席日本和会讨论台湾归属问题,准许台湾公民投票决定台湾未来,在此之前台湾脱离中国,暂时置于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下,等等。1949年廖文毅在日本与吴振南、郭泰成等成立「台湾民主独立党」,办《台湾民报》(不是前面的《台湾民报》),发表《告台湾八百万同胞宣言》,宣传「台湾民族论」,宣称「台湾人不是汉族,而是高山族、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汉人的混血种」。廖文毅1955年在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议会」,1956年2月28日伙同30多人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并自任「大总统」。另外,1960年2月王育德与黄昭堂成立「台湾青年社」,4月发行《台湾青年》鼓吹台湾独立。辜宽敏1963年加入后该组织改名为「台湾青年独立联盟」,以昭和为年号,以红太阳为国旗,周旋于日本权贵之间,被视为「以皇民化路线搞台独」。1967年史明成立「独立台湾会」,宣称该会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武装的党,以劳动大众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以担负完成历史所交付的使命」。这些显然是在有意识地建构台湾本省人的族群认同意识140。
(2) 20世纪70、80年代──断交、废约后保持民间关系但经贸联系密切
日本仍然是台湾除美国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72年,台对日贸易占出口的12%和进口的42%。1972~1979,台湾从日本的进口总值增长4倍,而对日本的出口增长6倍141。事实上,日本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2001年起才超过对台湾出口额142。
(3) 李─陈时期──在暧昧中支援,出谋划策,来往密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晋林波谈到:「日本现在的政界、学界都对台湾的影响非常大,台湾当局某些政策的出台,都发源于日本学界。比如民进党过去建立的「台湾建国联盟」等台独机构都设在日本,一些在日的台湾学者已经成为陈水扁当局的『国策顾问』。 再比如,台独势力号称要在二○○八年北京奥运会前宣布独立,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学者的主意。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对台湾的影响比美国还要具体」143。
不难判定,日本因素在台湾问题上的作用就国别而言,仅次于美国,且有加大的趋势。日本一些重要政党的议员频频访台144,1997年还成立了200多人的「日台关系议员恳谈会」,囊括近半数日本国会议员。又如2004年5月18日日本投票赞成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即是个信号(投赞成票的,除了日本外,就是美国和台湾的「邦交国」)145。
4.2.2 美国因素与台湾人族群认同
美国因素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台湾对美国的争取与利用,另一方面是美国对台军事支援,但美国对台政策法律也经历了变化。上述两方面都在台湾人的族群认同上表现出来,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1. 台湾对美国的争取和利用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海外台独的重心转到美国,其基础是台湾留美学生、学者与移居美国的台湾中产阶级。与日本的皇民化台独不同,他们反思台独活动的基本思想和做法,认为不能以向美国请愿的方式活动,需建立自己的实力,提出独立运动是群众运动,要独立必须不惜流血,酝酿成立全球性「台湾独立联盟」。因早期「暴力革命」路线在实践时被美国视作暴力恐怖组织后,台独分子调整策略,彭明敏等人主张的「以务实、民主、合法的途径追求台独」路线为大多数海外台独分子接受。他们通过游说美国国会、动员教会力量等在美国形成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台独支援势力,这在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得到明显的表现146。他们后来还与别的势力联合推动了《与台湾关系法》的通过。针对蒋家父子的专制统治,他们根据美国的情况,将
上一篇:三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