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军火贸易对中国统一的涵义(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是美对台政策中最重要的考虑之一”:“美国在亚洲有重大利益,美国不会放弃同台湾的友谊,并将信守对台湾安全的承诺。”[1]第二,美国始终认为冷战后中国的发展构成其地区和全球利益的“最大威胁”。在美国亲台反华认为“中国从现在起的20年内能成为一个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中国“加强军事能力的许多方面从潜在意义上说的确威胁到美的国家利益和中国邻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前助理国务卿洛德1996年2月9日在美国国会所作的证词中直言不讳:“展望今后几十年,中国将变得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正在奉行一项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政策,以便设法遏制这种潜在威胁。”[2]

  其次,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台湾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公里。在西太平洋航道上,北起千岛群岛经日本群岛、琉球、台湾、菲律宾群岛至南部的印尼群岛西部形成一条弧线,台湾正处于这条弧形岛链的中枢,使台湾岛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可以想见。美国欲在东亚地区获得海上控制权,上述弧线是决不能被割裂的。在这点上,美日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日本亦视此线为其海上生命线,日本每年大量原材料、燃料等的进口和商品的出口大多要经过此道。美国在扶植日本的同时,趁蒋介石败退台湾之机,乘虚而入。时任盟国驻日占领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台湾在战时“可以比作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水艇供应舰”。艾森豪威尔也认为:“如果我们把福摩萨(台湾)丧失给共产党人,我们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形势将严重地——可能是致命地——受到损害”。因此,冷战时期美国形成一种“固有看法”:对美国来说,台湾可以用作集结部队的基地,空军的行动基地,控制附近舰船航行的基地;如果被“敌方”控制了台湾,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航线以及从冲绳到菲律宾的军事基地造成“威胁”。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国际形势缓和、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之途的时候,美国政府仍然抓住台湾不放直至今日,美国政府仍继续以“与台湾关系法”为“依据”,发展与台湾当局的军事关系,增加对台的军售,阻挠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二、保持与台湾的“特殊关系”是增强盟国对美国的信任需要。美国知道在东亚地区要维护其霸权地位和利益,单枪匹马是难以实现的。所以,美国曾在1954年就竭力拼凑“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还与东亚一些国家缔结双边或多边军事协定,企图把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连成一片,藉以所谓防止“共产党的侵略”。为了遏制新中国,甚至不惜采取“封锁政策”。冷战时期,东亚一些国家为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也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不得不在政治、军事上与美国结盟,成为美国的“盟友”。因此美国认为“放弃”对台湾当局的支持,就可能加速中国的统一进程,从而构成对其盟友的“威胁”,这就会使其盟友产生迟早也会被美国抛弃的想法,不利于美国利用盟国来维护其在东亚的利益。所以美国一再声称不会抛弃老朋友。

  三、台湾在美国政治战略中的“窗口”价值。在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着手推动包括“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充实中央民意机构,地方自治法制化,党务革新”等在内的“政治革新”。李登辉主政后,着手“宪政改革”。1988年“开放报禁”,1989年“开放党禁”,1991年5月1日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使台湾的政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1990年开始,在李登辉主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宪政改革”措施,逐步实现国民党及其“政权”的“非蒋化、本土化、多元化、年轻化”,以改变蒋氏家族统治时代所形成的国民党上层权力结构。在此过程中,李登辉培植李氏势力,并逐步实现权力向李登辉手中集结,不断巩固其统治地位。1992年底进行了第二届“立法委员”的选举,1993进行“行政院院长”换马、地方县市长选举,1994年又进行了地方县市议员、议长及乡镇市长和省、市长选举,造成一种所谓“民主政治”的氛围。在1995年进行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之后,李登辉认为给自己的“总统”一职完成“法律”手续、维持“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条件已经具备,故而不顾国民党内以非主流派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反对,违反“诚信”再次表示要参选“总统”,并于1996年3月当上了所谓的“民选总统”。美国朝野对台湾的所谓“民主进程”赞不绝口,其亲台反共势力更是大力鼓吹和支持李登辉以“主权在民”为名在中国的一个地区搞“民选总统”,并扶持民进党大肆进行“台独”活动。美国素以“民主自由国家”标榜自己,因此,台湾当局借“自由”、“民主”之名行分裂祖国之实正中美国下怀。美国既可利用来阻遏中国的统一,又可向发展中国家推销美国的“民主价值”。



 四、美国扶持的经济“样板”与经济利益。台湾经济的发展更为美国所推崇,认为是美国对外援助获得成功的样板。60-70年代,台湾经济确实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到1993年,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000多亿美元,名列世界第20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名列世界第25位;对外贸易总额达1626亿美元,名列世界第12位;外汇储备近年来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由于美国的援助使得美国在台湾具有可观的经济利益。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在一个时期几乎是美国一手通过“经援”、“军援”、低息贷款、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等扶植的。7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经济的发展,美台之间经济关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台湾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存度仍然比较高,美国在台湾的经济利益也在不断增大。目前,美国在台湾的投资累计有110多亿美元,并仍在不断增加。1995年以来美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台湾最大的外资来源国。近年来,台湾对美国的投资也在增多,现累计已达200亿美元。台湾的外汇储备名列世界前列,其外汇50%以上存放在美国,同时,台湾是美国国债在世界上的第二大买主和第6大贸易伙伴。1996年台湾从美国的进口额为184.5亿美元,台湾向美国出口268.4亿美元,合计达453亿多美元,占台湾进出口总额的20.76%.另一方面,台湾一直是美国政府和军火商的重要目标。80年代,鉴于中美关系,受《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制约,美国售台武器有所控制,但从1979年至1989年,美国出售给台湾的武器金额达72.16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大幅提高售台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克林顿上台后,不断提升与台湾的实质关系,增加对台湾的军售,为美国军火商提供了大量的订单。

  五、对中国实施“遏制战略”与和平演变的“桥头堡”。美国历届政府从其国家利益出发一直想控制处于欧亚大陆边缘的中国,或利用、或扼杀、或遏制。从国共内战到朝鲜战争和冷战这种战略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只是当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受到苏联的威胁时,才不得不正视中国的战略价值,并且美国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也并不是真心希望中国成为一支可以平衡美苏关系的独立力量。冷战结束后,美国相当一部分政要并没有摆脱冷战思维框架,他们希望中国步苏联后尘,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美国一再声称要把中国纳入“现代国际社会”,即美国主控下的“后冷战时期国际新秩序”之中,其意思就是要中国按照美国的意图进行改造,“促使中国变成一个美国想要看到的中国”。尼克松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正常途径”改变中国。至今美国仍不乏抱有尼克松这种观点的人。克林顿政府的“全面接触”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在与中国全面接触的过程中,影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