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成因理论研究(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3-20

      
      2.为人们开展环境保护运动提供正确的导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现代产生中的正负双重社会效应,通过构建新的理性和合理的社会制定,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彻底地消除人们的“虚假需求”,培养人们的理性消费观念,让人们知道消费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够了就行”,应追求消费商品的质量而非数量,人的最终价值实现不在于消费活动而在于生产活动;重新阐释控制自然的观念,把以前人们那种单纯的对自然的控制的思想转变为“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从根本上认清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变革以追求利润的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建立更加符合生态原则的社会生产方式。这些主张帮助人们进一步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们在现实中开展环保运动提供了正确的导向,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环境,找到解决生态危机正确途径。
      
      3.帮助人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遭到来自西方一些学者的怀疑和责难。他们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生态学的空场”,是反生态学的。对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与生态学想对立,更不是导致生态问题的思想根源,相反,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社会内部问题、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具有其它生态理论无法比拟的巨大潜在优势。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内部对马克思主义看法不尽相同,理论观点也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说,“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探讨当代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的。”①阿格尔、奥康纳、福斯特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关系进行阐述,发掘了马克思主义中长期被遮蔽的生态思想,澄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误读,有力地回击了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生态学的”、“存在生态学空场”无理非难,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克服生态危机的实际价值,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增添新的活力。而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挚诚一直不减,即使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他们努力设想一种超越资本主义和传统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主义,即生态社会主义,激发了人们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前景,帮助人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成因理论的局限性1、试图用“生态危机论”取代“经济危机论”,把生态因素夸大为政治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生活于资本主义早期垄断取代自由竞争的时代,时代的局限性致使其错失了对消费领域的关注和研究。马克思认为社会危机只是以经济危机的形式发生在生产领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最终将由经济危机引发;可事实上,资本主义并未像马克思设想那样出现崩溃的局面,而是于二战以后重新获得发展活力,展现出生机蓬勃的一面。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传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已经过时,主张用生态危机理论取代传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生态角度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的弊端,确实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新问题和新变化,但是他们过分夸大生态因素在政治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把生态问题看成高于一切的问题,致使他们这种主张不符合社会现实。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科学总结的基础之上,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而否定经济危机理论的有效性。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并未过时,仍有强大解释力。生态危机不可能取代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是经济危机的衍生物”①。
      
      2.注重生态危机成因单一性根源寻求,缺乏系统分析根前所述可知,大多数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更关注生态危机的单一根源研究,无论是把眼光投向于科学技术、控制自然、异化消费,还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无不是穷根问底,试图找到导致生态危机最终唯一的根源。尽管学者们对生态危机最终根源的探寻纵然极富洞见,但是事实上生态危机的成因往往极为复杂,并非只是由于某单一的原因所致。例如,单就科学技术而言,它往往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逐步发展,它所造成的弊端不仅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演越烈,而且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模式下仍有显现,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克服科学技术导致的弊端并非易事,在根源视阈下的任何设想是无法实现,需要一种更加全面系统的视角。单就异化消费而言,它在导致环境污染过程中固然扮演着消极角色,但如果把异化消费过分夸大看成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认为只要杜绝了异化消费,就能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这种观点简单地把危机处理看成一种线性运动,把社会变革看作为是一个纯粹的主观革命过程,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总而言之,在什么导致了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问题上,如果只是从单一的“根源”角度进行寻求,缺乏系统的分析,恐怕难以真正找到生态危机的应对之策。
      
      3.克服危机的构想在现实中缺乏可行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深入分析生态危机根源的基础上,对走出生态危机的社会模式进行了丰富的构思和设想,即生态社会主义。他们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不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掠夺者,而是自然的朋友和伙伴,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将被彻底消除,公民能通过基层组织直接参与经济政治活动,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战争、暴力、法西斯主义、恐怖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为世人所不耻,整个社会实现高度和谐统一。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积极的,可贵的,但这种构想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和乌托邦色彩,在现实中缺乏可行性。这种乌托邦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应该是低耗能、少污染、对环境“友好”的经济模式,他们批判当前集中化、官僚化、高耗能、高污染的现代化大生产模式,但是他们主张用分散的和小规模的技术来代替当前集成化和系统化的技术,用自给自足的小手工业生产来代替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建立一种小国寡民式的经济模式。实践证明,小国寡民式的经济模式不仅不符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这种模式不一定环保,许多有利于环保的再循环、低碳和生态技术都是大规模和集成化技术,都离不开现代化大生产。二是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领导和主体力量的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曾设想把传统的工人运动与当前的生态运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主张由工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等关心生态危机的人群共同作为社会变革来29的领导和主体力量,推动社会实现变革。实践证明,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很难在短期内进行有效结合,工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等很难整合成为一股统一的领导力量。总之,生态社会主义目前只停留在理论设想层面,其实现前景仍未确定。30
      四、中国语境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成因理论的启示尽管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具体环境问题也不同,应对危机的办法也各有侧重,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成因理论包含有一些普适性因子,值得我们借鉴。当前,中国正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地吸收和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成因理论的积极因子,总结并改进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立足于本国国情构建自己的生态危机成因理论,找到能真正解决中国生态危机的办法。
      (一)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明确阐述了“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一思想。他认为,社会的历史就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①。社会历史在合力作用中形成,并遵循系统性、过程性的原则。一方面,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系统动力。人类社会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组成,这个系统包含着诸多因素,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哲学等。在这复杂的系统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单独于其它因素而孤立存在,必须作为社会系统中某一组成部分而存在。同时,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孤立地对社会产生作用,必须在社会动力系统中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以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在诸多动力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前提”性条件,但它并非是唯一产生作用的因素,还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宗教的、道德的等上层建筑因素,共同融合为一个整体对社会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恩格斯认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①。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都在“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社会中的人因自身的追求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发出具体的、历史的“力”,无数个单个意志的“力”相互冲突碰撞而形成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力的平行四边形”。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条件将发生变化,致使相互冲突碰撞“力”的大小也不断变化,社会原有的格局不断被打破,新的社会格局不断形成。社会就是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形成并向前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现代生态危机,并非某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现代生态危机成因应从“根源”分析走向“合力”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各自从“根源”角度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尽管都不同程度地接近导致危机的“真凶”,但是由于受到“根源”思维的限制,致使他们的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缺陷和不足,其解决生态危机的设想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无法真正找到解决危机的途径。所以我们应该跳出以前单一“根源”的思维模式,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生态危机,用社会历史“合力”的思维模式来分析现代生态危机的成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效解决危机的办法。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告诉我们,现代生态危机如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都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的因素,也有人单纯把自然作为征服对象而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的因素;既有人在现代社会中大肆进行消费的因素,也有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利润而无限扩张的因素。正是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导致了今天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鉴于导致危机的因素是多样的,所以生态危机的治理也应在“合力”思维指导下,多管齐下,系统治理。(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应对现阶段生态危机的出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这意味着我国将改变以前落伍的、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走向多元新型的治理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也正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危机的真正出路。在这伟大的建设中,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提高国家及社会治理能力,正确引导科技、消费、控制自然的观念和资本发挥积极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当中,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控制自然的观点。他们强调人是万物之尺度,人与自然是主客二元对立、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主张人要征服自然,向自然开战。另一种是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顺从自然的观点。他们强调自然是万物诞生的摇篮,人只是众多生物中的一种,和其它生物一样平等,不应拥有人类独有的“特权”,不应违背神的旨意改变自然的进程,要服从自然规律,顺从自然安排。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这就决定了人具有自然属性,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单独存在,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又通过自身劳动改造自然,不断把“原始的自然”创造为“人化的自然”,使自然界复活。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内在统     一、和谐共生的关系。人既不应该是万物的主宰,把自然作为单纯控制的对象,也不应该脱离人自身立场,放弃自身的价值尺度。人应该既坚持自身尺度的同时,又遵循自然尺度,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既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又需要社会环保组织的大力宣传,营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只有在社会中形成了爱护环境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自诞生以来,应用中产生了正负不同的双重效应,因此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科学技术是“永远正确的”,它破除迷信、消除无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其神圣的光环不容半点质疑。可有的人认为科学技术引导人违背神的旨意,改变自然进程,破坏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或“恶”,它既可以成为对人们有益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对人们有害的工具,关键是看人们在什么样的观念指导下和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用它。所以,我们不应对科学技术过度崇拜,认为只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自然解决生态危机;也不能害怕或憎恨科学技术,33主张消除科学技术回到过去。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应是既加强发展,又要加强监督和引导,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的、低碳的环保技术,使科学技术得到合理使用,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从而使其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益工具。3、引导理性的消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商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进行宣传,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因此变成了被商家制造出来的“虚假需求”左右的非理性行为。对此,有些人主张控制自身的欲望,减少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物质生产相对落后,人们生活贫困,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发展落后,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经济发展动力。其实,这两种对消费的主张都有各自的道理。这也就是说,我们对待消费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赞成“减少消费”,反对“刺激消费”;或者反对“减少消费”,赞成“刺激消费”。问题的关键要看消费是否符合自身真实的需求,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宣传理性消费的理念,讲解虚假消费的危害,培养人们理性消费观念,引导人们进行理性的消费,认识到“更多”并不等于“更好”,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生态要求进行理性消费,在维护了生态容量底线的同时找到幸福生活。4、限制并利用好资本的作用资本的生存法则就是不断实现自身的增值,这注定了资本具有贪婪的本性。正是因为深受资本这种贪婪本性的左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无限扩张的,是反生态的。所以有人认为,资本是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要消除生态危机,就必须彻底地消除资本。可是,人们不得不承认,彻底地消除资本,并未能给当今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带来希望,因为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曾建立没有资本高度集中的经济体系,并没有维持长久的发展,而是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环境污染严重的不利局面。其实,资本除了具有剥削劳动获得利润的社会属性外,还是当今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具有激发生产活力的生产力属性。所以对于资本,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限制,又要利用。如何限制并利用好资本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国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合理规范资本在“公”与“私”领域的使用方式,既充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积极作用,又限制甚至消除资本追利的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