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世界意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明  有机自然主义  道德形而上学  自洽社会  文字  复兴

  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伟大的世界文明”展览(展览从2006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出了中国之外的世界上六种古老文明——埃及、印度、美索不达米亚、美洲、希腊、罗马——的珍贵遗存,我有幸参观了展览,正如人们在世纪坛的甬道用百十步便穿越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甬道上以公元纪年镌刻着中国历史每年的大事记),在世纪坛二楼的圆形展厅几分钟便能走过六种世界文明。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放置内脏的陶罐、印度人的弥勒佛像、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的尼板、美洲玛雅人的器皿、希腊古瓶与浮雕、罗马人仿制希腊人的维纳斯女神的雕像······,——把数千年的时间距离拉近到几公尺的空间距离,当文明遗产如此集中地扑面而来,作为中国观众,人们在惊叹人类文明辉煌璀璨的同时,自然地会把这些古代文明与中国文明进行比较,因为中国文明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更为连续和持久。

  古国文明大都远离我们而去,而中国文明依然活在中国人的心灵与生活中,文字依旧是五千年来一直使用的象形文字、人生哲学依旧是孔子等先哲曾思考和教导的,试想如果我们不是诞生在中国而是诞生在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有对中国文明如此鲜明的感觉;把五千年的文明记忆浓缩在活人的灵魂中,这种幸运只有中国人具有。所有高楼大厦终将有一天倒塌,任何精密的机器都将朽坏,但就中国文明本身的性格来看,数千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后,中国人的文字和哲学很可能不仅依旧为中国人使用和尊奉,而且可能扩大到世界范围。

  如果不满足于对华夏古老文明顽强生命力的赞叹,就需要思考她之能长久“在世”的原因、中国的地理和气候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关系、其哲学和宗教的优长,尤其是她的世界意义——她的可资弥补世界其他文明如欧洲文明之不足的内容,这一切或能通过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显示出来。我们说每一种文明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不过若一种文明太不稳定,那么其意义就很难说具有普遍性,比如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好战的游牧民族,尽管他们给予世界的恐惧也极大地激发了被侵略人民的活力,但他们本身消亡的历史事实则说明他们的文明缺乏(经受历史选择的)韧性。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近代人常批判的中华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便不仅不是中国文明的缺点,而是她的优长。历史让一些民族激烈地表现自己后迅速毁灭,而让另一个民族似乎处在“停滞”中长久地保有她的文化传统,这里所显示出的历史理性意义是意味深长的。历史理性总是出人意料地埋下伏笔,如同他让一个新大陆(美洲)在近代被发现以便人类文明在世界大战中面临危险时以这新大陆的力量来拯救,同样他以旧大陆阐发其世界历史理性的意义,——当人们埋怨中国的科技理性不发达的声音尚未消歇,发达的科技理性给予全球的的环境危机(如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警告已经来临。所以历史理性使欧洲人发展出现代科学自有其意义,而不让中国发达其科技理性还可能有更深刻的寓意;好在我们的地球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各民族之间文明的相互交流已不会因地理障碍而阻隔,这样历史理性就可能在未来世界文明史中更鲜明地显示出世界历史过去时态所创造的思维成果的意义。

  中国文明的内容十分浩瀚,其四大发明(按:“四大发明”仅是代称,中国文明中的重大发明当然不止于此四项)曾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历史进程,很难想象若没有中国所发明的纸张和罗盘,西方文明是何样状态;而很早就传入西方的陶瓷、丝绸,其精美让西方人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心智的明敏;其他如饮食、服饰、舟车工具无不体现着中国物质生活的精致和他们情感的细腻。不过本文不打算讨论中国人物质方面和技术领域的创造性,而是侧重于他们的精神领域——即从哲学、道德、政治及文字与文学等四个层面展开讨论:1、从宇宙论的天人关系方面讨论中国有机自然主义哲学的世界意义;2、从人的生存论方面讨论中国的道德形而上学的世界意义;3、从儒家非决定论的历史观与自洽社会理想看儒家政治哲学的超现代性意义;4、从中国象形文字较拼音文字的优越性看汉字文化的世界意义以及中国文学(诗歌)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在此四点基础上又:5、从人类文明的三次大规模交流展望中国文明的文化复兴运动。

  一、中国有机自然主义哲学的世界意义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东南是浩瀚的大海,西部是连绵的山脉和高原,高山与大海之间广阔的平原被两条奔腾的大河分割开来,她们都发源于西部的青藏高原,更有数不清的湖泊和蓊郁的林莽,由于地理位置处在温带,肥沃的土地养育了广大地域上世代中国人民,他们史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和更新世中期的北京猿人(距今70~23万年),在长江、黄河两岸很早就发祥了文明群落,中国文明史长达五千年之久(另说为六千年)。

  地理环境与人类的性格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一般说来,哲学不大能产生在过于寒冷和炎热的地区,因为气候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