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反思——试论语文教师专业(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07-30
1.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禁锢,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无关系。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崇尚权威、敬畏尊者、迷信专家、崇拜大师、信奉中庸之道、缺乏批判和反思等精神,给语文教师以重大影响。教师总是带着自身原有的与其教学实践相关的信念、假设、价值、知识、经验来进行其当下的教学活动的,无法彻底摆脱原有的“先见”。这些预先的假设、超稳定的教学结构、“集体无意识”,导致了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自己的教学结果而不重视自身对教学问题的思索、探究,使教师问题意识的产生失去了很好的机会。虽然目前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思维活跃、敢想敢干,但仍局限于挪用新的教育模式和实施新的教育方法,在现实教学中,他们好像还仍然认为问题只是教育研究者的专利,教师的整个教学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照搬教育研究者设置好的教学模式,遵循他们的教学理论。
2.反思意识不够
反思意识不够,使得语文教师在起初可能不会想到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自觉、主动、认真和有目的地反思,更不会主动提升自己的反思技能,进而生成和提升自己的反思智慧。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和运作模式下,教师的自主愿望和主体意识被磨光,他们习惯性地、不加批判地套用别人的实践理论,不仅导致教师实施课程缺乏个性,难有创新,而且还导致教师丧失主动思考、认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影响了教师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环境选择方而也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没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没有主动思考语文学科特征、学生发展状况以及语文教学环境的千变万化和不断发展的语文学习的情境氛围和文化背景,在教育情境中也不能随机应变。他们或是照搬教参或别人甚至于别学科的教学方法或设计;或者是听从于政治话语,在教学中强烈地显示出意识形态色彩;要不然就过分听从于现代教育的工具性、科学性,热衷于知识的系统化、严密化,把生动的一篇文章肢解成支离破碎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本知识点和基本训练点。这不仅使得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而厌于语文学习,也使得教师丧失了反思教学的意识。
3.没有主动的学习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这些年高中语文教学几乎不需要组织一节像样的课堂教学,只需抓住考纲,围绕其中的知识点,教师铺天盖地地找题,学生昏天黑地地做卷,教师成了讲卷的机器,学生沦为做题的木偶。全不顾师生的个体存在,浑不论学科内蕴藏着的丰厚的文化文学著华,将自己和学生鲜活的生命都倾注给冷漠的高考竞争中。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只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没有主动学习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以及没有对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问个怎么样,对教学结果问个为什么,从而导致语文教师没有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对如何尽可能遵循教科书的内容或者根据目标稍作调整;如何使教学方法取得最佳的效果;如何评价学生,使其符合已经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何通过反思,认识到课程中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自觉地剔除其中错误的成分,达致学生的解救和社会的正义等等,进行足够的批判性反思。
4.缺乏一定的反思探究技能
大部分语文教师具有的只是课堂教学所必须的知识以及一些狭隘的教学技能或教学经验,缺少探头到自己的专业之外,这种长期的“孤立”、“隔离”、封闭式的教学生涯,其所形成的历史惯性与惰性力量,往往会使教师变得越来越保守,思想越来越僵化;变得视界狭隘,固守惯例,不假思索、近乎本能地做出关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种种决策与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使她们收集资料技能(能仔细而准确地收集教学情境、过程和因果的描述性资料及文献检索)、思维与推理技能(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合作技能(能通过交往广泛讨论反思所得,力求其合理性)、操作技能(能通过教学实践把目的、手段与期待的结果统一起来) 的反思探究技能遭到了扼杀。缺乏这些技能,使得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懂得如何进行反思。这也是制约教师进行反思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 教师反思的重要性必要性
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些教育科技发达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他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就一直强调教师素养对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意识到教师素养的提高又深受教师教育水平的影响,因此,美国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教师教育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的报告,如霍姆斯小组的《明日的教师》(1986),《明日的学校》(1990)和《明日的教育学院》(1995)、全美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的《什么最重要》(1996)和《做什么最重要》(1997)以及“教师质量大学校长高峰会议”(1999)等,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教师教育政策在近20年改革进程中的发展轨迹。即教师教育在提高学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教师对教学和学生进行深思熟虑和反思决策的能力,于是教师角色也从“技术熟练者”开始向“反思性实践家”转换。